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需要公德心

我們需要公德心

文 程予東

有關文化的內涵,梁曉聲用四句話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這四句話分別對應如下關鍵詞:靈魂的覺醒;法律,規則、契約;自律、慎獨;換位思考,同理心。

龍應台先生說的更言簡意賅: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對破壞這種「價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價值」對應一個人的價值觀,而「秩序」對應的是公德心、規則意識、契約精神。

價值觀指的是你認為做什麼是有意義的。有的人認為掙錢是有意義的,有的人認為追求美色是有意義的,有的人認為追求權力是有意義的……每個人追求的意義不同,價值觀就會各異。那是不是說追求美色、金錢、權力的人是有文化的呢?我想很多人是不以為然的。為什麼?因為追求的層次在物慾、色慾、金錢欲的上,這樣的層次是很低的。高層次是精神領域的,是超脫物慾枷鎖的無用存在。

看到過這樣的論述:一個人的層次越高,就越喜歡去關注一些被認為是無用的東西,例如哲學、藝術、音樂等一些形而上的事物。與之相反,一個人的層次越低,他的精神越匱乏,越注重東西的實用性、注重物質利益,每個人總會有一種價值傾向,人與人的分野就在這些傾向中顯露無疑。對此,深以為然。

秩序對應的公德心、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我們的公德心、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如何?或許你看到過這樣的文章:中國當下最大危機就是道德危機。這裡的道德不是指一個人的私德,而是指公德。我們缺的不是私德,而是公德心。

公眾場合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任意丟垃圾,圍觀起鬨,麻木不仁等等太司空見慣。任意闖紅燈,酒駕,排隊加塞兒,逃票等從不少見。站在道德制高點強迫別人道德,如果別人沒有如其所願,會口舌圍剿,甚至對其施以拳腳也時時見及。有人行騙得逞,卻被認為有手段,有計謀,讓人歆羨。

這類事上,中國人看重的是聰明,而不是誠信。田忌賽馬是美談,子魚論戰直指宋襄公的迂腐……當然,我們也宣揚誠信精神,可是這樣的宣揚總是隔靴搔癢,因為不誠信的人總是佔得便宜。最可怕的是一些有影響力的媒體參與宣傳的東西和現實不能對接,甚至白紙黑字的東西都能隨意作廢。這樣的做法危害有二。上有其行,下必效焉,此其一。更大的舞台上,失去風範,淪為笑談,此其二。

人總是會學樣,從善太不易,如登山般,從惡是便宜的,漂流一樣,任意東西。

如何拯救公德心?在故紙堆里尋找答案?在儒家經典里探得秘笈?國學不可謂不熱,孔子學院漂洋過海。為何沒有阻遏道德滑坡的窘狀?儒家經典解決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私德問題,是熟人之間,親人之間的關係調整,不涉及公共道德和陌生人社會。原因在於,古代經典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農耕文明很少涉及公共事務。現在城市化進程加劇,人們從農村奔涌到城裡,進入到公共領域。還將私德那一套是不能解決當下問題的。能解決當下問題的一定是法制、契約、規則。法制是道德的底線。如果執法不明,違法的不受罰,沒有違法的卻被羅織罪名,那一定會激發人性的惡。局部之亂,就不會少見了。

此外,儒家經典一些名言基本上是信條和教養。這些信條和教養是抽象化的,古人受教育有限,想問題簡單,你只要告訴他如何做就行了。現在則不然,你不能拿到今天來解決具體問題。具體問題都要具體分析。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人要有同理之心,推己及人,宣揚的是換位思考。但是你不想,不見得別人不想。你所想,別人不見得想。己有所欲,勿施於人。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認為的好。你拿自己認為的好強迫別人接受,別人一定是厭煩的。羅素說:參差百態,幸福本源。社會學家費孝通論:人各有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要培養人的公德心,首先要有解決社會問題的資源。比如媒體要給予言論自由,言論不能解決具體問題,但是它可以指出癥結,提出建議。如果封堵言論,就可能遮蔽真相,就可能採取背道而馳的手法。惡劣的方法還能結出善果?

其次是通過完善公共規章、公共規則,逐步培養人的共識精神。如官方發起的捐款活動,需要透明操作,款項來源,以及它的走向都要清晰化,在網站公布出來。假如存在暗箱操作,一旦真相被揭露,就會失信於民。官方的公信力就會下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予東田圃 的精彩文章:

TAG:予東田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