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府谷蘇氏來源初探
溫馨提示:
思鄉與尋親,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歷來是中國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採薇》中的兩句,是對離人紛繁思緒的描寫,遊子遠歸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
我是在府谷清水出生長大的。府谷縣在陝西省的北部,屬榆林市管轄。周圍山樑水澗都有過我的蹤跡,割草剜菜,耕作收穫,野外活動的時間和範圍都遠遠超過現在的孩子。門前的南梁,山脈綿長,是小時候跑的最多的地方。來回的捷徑通過一片墳地,枕南山面西川,那是我們蘇家的老墳,是清水蘇家歷代先人靜卧的地方。墳地里那些石人石馬石虎石桌等早已歪歪斜斜,但兩塊墓碑一直是直立的。看過多遍的石刻文字,現在已經斑駁模糊,但靠南那通帶帽石碑上刻的「皇清待贈顯考妣蘇……」和靠東略北那通圓頂碑上刻的「清故顯考妣蘇……」等文字卻一直記憶猶新,特別是那兩通石碑的落款時間都是 「中華民國二年二月二十九日」(1),背誦起來,朗朗上口。最早端詳那石碑,自己大概才十來歲。後來,聽父親說,府谷蘇家是洪武二年從浙江遷來的,清水蘇家是從府谷馬道崖祠堂巷搬來的,這大概是我對清水、府谷蘇家先祖、來源的最早了解和記憶。
近年,翻看過幾部新舊縣誌,見識了本家兄弟蘇丙辰家藏壽幛,又知道了府谷蘇氏源於明初浙江,始遷祖是蘇廷美公;時間不是洪武二年,而是洪武四年,即公曆1471年(2)。及至前幾年,比對了新編的《府谷三道溝蘇氏家譜》,對家族史的了解和認識仍然有限,對先祖源頭依然是模糊不清。
府谷縣踞蒙漢邊塞,扼秦晉咽喉,既是歷代軍事戰略要地,也是邊市貿易的活躍區域,更是農耕文化、畜牧文化、邊塞軍旅文化的集中呈現區域。明長城東望山西河曲,備界內蒙、陝西,西接甘肅、寧夏,橫亘縣北,穿越牆頭、麻地溝、哈拉寨、大岔、清水、趙五灣、木瓜、新民、廟溝門等鄉鎮,全長140多公里(府谷長城最早築於戰國、秦代,明成化年間,做了新修、加固。長城俗稱邊牆,有大邊、二邊之分)。府谷縣當地歷史地名中多有帶「營」、「寨」、「堡」等軍事名稱,如田家寨、清水營、木瓜園堡等。靠近長城(邊牆)的一些村落,過去耕田種地,常有箭鏃、刀柄發現,殘磚斷瓦更多,當地為古戰場、有古建築無疑。明末農民暴動始於府谷,現代紅色革命貫穿府谷,有人在此發跡,有人在此破落。邊境貿易,明來暗往,一直未曾禁絕。府谷邊市有黃甫、麻地溝、哈拉寨、清水、鎮羌、廟溝門沙梁等地,早期府谷商人的成功發跡,多得益於邊境貿易。明清乃至近代的蒙漢貿易,成就了許多秦、晉、蒙的鉅賈大賈,府谷商人在內蒙古建立過許多有名的商鋪字型大小,如清水蘇氏在達拉特旗的「萬和長」、鎮羌蘇氏在陝壩的「源盛永」、黃甫廟梁魏氏在烏拉特後旗的「魏貴城」、牆頭堯峁張氏在烏拉特前旗的「廣生西」等。府谷縣城及麻地溝、哈拉寨、沙梁等邊市的這種舊式商貿活動,在晚晴到民國一度興隆繁榮,達到鼎盛時期。清代乾隆朝名臣程岩(1747年主持過陝西會試)就寫過一篇商人禮讚《蘇凌霄公七秩序》(3),把一個善於把握機會、堅持買賣公平、多年從事河運木材糧食生意、樂於救急扶貧的府谷商人寫的惟妙惟肖。這是程嚴應邀為蘇遇龍的伯父蘇稚和寫的慶壽文章。蘇遇龍(4)為乾隆年十七年進士,府谷縣城人,曾任浙江龍泉縣、江西德興縣、四川夾江縣知縣,治聲有名,《乾隆府谷縣誌》、《光緒龍泉縣誌》有傳。
府谷舊城西關原為蘇氏聚居地,「洞兒門院」、「義和殿院」、「牌樓院」、「進士第」、「新院」、「祠堂巷」、「郭家巷」、「權成魁」、「新院」等宅院林立,門楣高大,建築精美,裝飾考究。牌樓院舊有「德韶武功」巨幅牌匾,表明源自武功堂。新院為清代進士蘇啟(5)府邸,權成魁門楣高懸「輔國雄才」四字大匾。據新院後人蘇為丹先生記憶,老宅曾有一副對聯:「眉山學業宋名家,許國文章唐大筆」。自有家聲顯赫、眉山後裔之意。明清兩代,府谷蘇氏考取進士五位,明代有蘇萬象、蘇萬郡,清代有蘇遇龍、蘇蘭弟(6)、蘇啟。文武貢生頗多。府谷蘇氏興旺發達,大量捐資修建廟觀、學堂、路橋,友善、義舉、孝行、節烈頗多,舊縣誌多有記載。
府谷蘇氏舊宅權成魁門頭匾.蘇文飛攝
位於秦、晉、蒙交接地的府谷縣,過去曾多次遭受過民族衝突、戰爭動亂的影響。明末農民暴動(7)、清代同治回亂(8),都曾給府谷帶來過大災難。盜賊流寇到處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蘇萬元(9)本為浙江餘杭縣知縣,回家省親,遭遇明末農民造反。王嘉胤部攻破府谷縣城,要求他做幕僚幫辦。但他始終不肯屈服,殺身成仁。乾隆《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中有他的名諱,官紳士人作詩文憑弔者很多。清代大文學家蔣士銓(10)詞云:「看府谷、荒城斗大,中有孤魂垂白練。」 清代名臣、文學家裘曰修(11)《題蘇忠節澤我傳後》詩云:「歲寒見蒼松,時窮識節義。府谷有蘇公,浩氣塞天地」。讀來使人感慨萬千。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初一(1938年3月2日),日偽軍約600人分乘五隻大船,由保德縣馬家灘向府谷靠岸登陸,進入府谷縣城,在縣城西關一帶焚掠商號、民房400多間,槍殺平民38人。此後,日軍飛機大炮多次轟炸府谷,府谷居民、財產損失慘重,蘇氏家族也不例外。有文章稱「陝西北大門府谷是抗戰時期陝西唯一被日軍攻入的地方,但也僅僅停留了一個上午,就匆匆折返。」難免有為某些人掩飾、洗地之嫌。據張玉璽先生《鏡世義商—張明義傳》記載,當時駐府部隊有東北挺進軍、騎炮營、二十一軍,官兵數千人,畏敵退縮,不做抵抗,府谷河防居然失守。
受政治、軍事、農墾、商業、戰亂等影響,一直有漢人從口裡向口外大量移居、外逃;頻發的瘟疫、荒年、饑饉等自然災害也是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建國前後風雲變幻,又有不少人家外逃、移居。大規模人口外流,主要從清代開始;遠走他鄉的方向為本縣農村和長城口外。內蒙古的杭錦後旗、臨河、五原、烏拉特前旗、固陽、達拉特旗等地成為府穀人走口外的理想落腳點。據《府谷縣誌(1994版》記載,道光十九年(1839),全縣人口為204357人,到宣統元年(1909),降到151708人;民國十三年(1924),全縣人口為152792人,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降到82859人。這股走西口移民潮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神木府穀人,幾乎家家都有內蒙親戚,原因就在於好多人家走了口外。府谷蘇氏家族人口流動,就是這種社會人文現象的縮影。
出走外地多年的族人難免思念故鄉之情。清代道光年間,身為瓊州縣令的蘇啟,對著名畫家陳子云給自己的畫像,自作《蘇臨溪先生像贊》(12),其中 「桑梓萬里,瓊海一葦,顯揚未遂,溫情久虧」等語,既有對宦海漂泊的不滿,更有對故土家鄉的思念。而「痛嚴親之見背而有家難歸,萱闈白髮,里閭是倚。言念及此,哽咽而幾不成詞」等語,則是對父喪未歸、老母難奉的無奈與悲痛。時至今日,外地族人尋親問祖之舉增多,可惜多數和我一樣,找不到祖籍的根。耄耋老人,不知先祖名諱;青絲少年,難說籍貫家鄉,豈不可嘆!
府谷蘇氏舊宅郭家巷門頭.蘇文飛攝
今年四月底,我被拉進一個探討家史的微信群(陝西府谷蘇氏文化研究中心),自己對府谷蘇氏的了解和認識才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和領域。
群主是一個叫蘇文飛的年輕人,為了保護府谷縣城馬道崖附近蘇氏古建築,他曾與多位蘇氏族人向縣政府民政局、文管所等多家單位提交聯名申請。他的熱心和主動,感染了我,促動我開始認真查閱歷史,探究府谷蘇氏先祖。府谷蘇氏原來是有家譜的,曾有專人保管,據說遺失於抗戰期間日軍混炸劫掠府谷城之後。
舊譜失落多年,追祖朔源自是窘迫難為。好在網路發達,兩人很快找到了府谷舊縣誌、鄉土志兩種,加上手頭有已有的成書縣誌兩種,又找到了《蘇民王氏行狀》(13)、《蘇文通趙氏墓誌》(14)等史料。各種史料顯示,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次子朱樉(秦愍王)被封於秦地,乃廣選浙西望族大戶子弟為扈,蘇氏族人入圍。關於浙江蘇氏扈從愍王入秦,說法至少有三:一為《府谷縣誌》(乾隆版、民國版)及《府谷縣鄉土志》,二為《蘇民王氏行狀》、《蘇文通公墓誌》,三為《光緒遂昌縣誌》。第一種說法:「府谷蘇氏,宋文忠公後。洪武四年,愍王分秦,遷浙江望族千戶,文生廷美與兄蘇民與焉。民居長安,廷美居府谷縣城,後族繁散居四鄉」(這裡記載入選的是蘇廷美與蘇民弟兄)。第二種說法:「民先世為浙之遂昌人,洪武初,我太祖高皇帝大封親王,博選東南巨族以畀侍衛,公曾大父良與焉。時從愍王之國,遂為秦人,籍儀衛司」(這裡記載入選的是蘇民的曾祖父蘇良)。第三種說法:「蘇民,字天秀。洪武初,大封親王,博選東南巨族以充侍衛,民曾祖與焉。從秦愍王之國,遂為秦人……」(這裡未提蘇民曾祖名諱)。孰是孰非,難成定論。究竟誰是府谷蘇氏始遷祖,未見廬山真面目。據本人先前推究,府谷蘇氏來源不少於兩支,且都在明朝開國近百年後了(另見本人短文《府谷蘇氏來源探》)。
浙江遂昌蘇村蘇氏宗詞
五月中旬,由於特殊的機緣,我和蘇文飛分別聯繫到了浙江宗親蘇利萍、蘇陽、及河南宗親蘇青龍,得到了他們的熱心幫助。他們都是當地宗親會主要成員,蘇青龍更是了得,從小研究蘇氏家譜族譜,身兼河南省許昌姓氏文化研究會、河南省檔案館榮譽館員等多個職務,一直沉醉於蘇氏文化研究與推廣。值得特別讚許的是遂昌蘇利萍,在百忙之中,他親筆抄錄《遂昌桃源蘇氏家譜》,發來了「眉山浙派府谷縣蘇民世系人物名錄」,讓我們第一次知道了遂昌蘇氏蘇釿——蘇祐——蘇宗昌……蘇文通——蘇民一支和府谷蘇氏一脈相承。家譜明確記載:蘇民的次子蘇幼方一支居住府谷縣。但是,抄自《遂昌桃源蘇氏家譜》的這份名單,仍然沒有蘇廷美這個關鍵人物,蘇幼方和後代之間還有斷層。所得資料,還不足以彌補家族譜系的空白。自己和蘇文飛在逐頁翻看、細緻研讀後新舊府谷志、周邊府縣誌後,也只是勾勒出了府谷蘇氏世系輩分大體輪廓。「無組織、無紀律」的幾個人,感覺到了道路的難行與先祖的難尋。
就在這方向不定、迷茫猜疑的時候,似一道閃電劈開了夜空,一抹曙光帶來了黎明,府谷蘇氏德高望重的蘇鐵柱先生轉來了一片權威全新的考證文章——《陝西府谷——浙江遂昌發生在三百多年前的眉山派後裔萬里尋親記》(以下簡稱《蘇遇龍尋親記》)。這篇文章發表於上海蘇氏聯誼會會刊(2015.8)《蘇姓文化》,作者是陝西省政協原副主席蘇明先生。蘇明先生精於家乘、家譜研究,工作之餘,已校對、注釋過浙江、河南、山東等地蘇氏家(族)譜序109篇。蘇明先生在研讀眉山蘇氏譜系資料過程中,細心的發現地處偏遠的陝北府谷縣也有眉山蘇氏後裔。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清代府谷蘇遇龍尋訪祖先、聯繫宗親的多處記錄。蘇明先生嚴肅考證,引用大量史料,用情深意長的筆墨,描述了蘇遇龍從西安到武功,從武功到龍泉,從龍泉到遂昌,迂迴曲折,萬里尋親,續寫家譜真實動人的故事。讀來感人,催人奮進,更加思念祖德。
二百六十多年前,蘇遇龍費盡周折,在浙江遂昌桃源蘇村,終於找到了府谷蘇氏的發源地,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同宗同族。在為遂昌蘇氏撰寫的《遂昌桃源蘇氏宗譜序》中(15),他將自己的喜悅之情,做了淋漓盡致的表述。在成功對接譜系後,蘇遇龍緊接著續寫了府谷蘇氏家譜,並請名重一時的清代陝西第一狀元王傑、江蘇南京狀元秦大士分別寫序。可謂歷經磨難,苦盡甘來。
倍感欣慰的是,最近,我們又輾轉聯繫到蘇永祁先生和蘇明先生,得到了他們一如既往的熱心支持和慷慨幫助,得到了《遂昌桃源蘇氏宗譜》舊序、新序等更多寶貴資料(情形感人,今後將另寫)。在蘇遇龍遂昌尋親二百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在蘇永祁先生、蘇明先生及蘇陽、蘇利萍、蘇青龍等宗親的幫助下,我們又幸運地找到了先祖源頭,重新續接了府谷蘇氏的脈絡。現在,雖然還不能準確界定府谷蘇氏始遷祖到來的支脈、時間,但已有資料表明:蘇民的叔父蘇廷美是府谷蘇氏始遷祖之一,遷移府谷的時間大約在1450-1460年前後;蘇民的次子蘇幼方是府谷蘇氏始遷祖之一,遷移府谷的時間大約在1540-1550年前後。
府谷古城千佛洞
我們在感謝蘇永祁先生、蘇明先生等人的同時,也感謝同樣對重建家譜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的現在還有蘇鐵柱、蘇曦、蘇洪濤等府谷名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蘇鐵柱先生最早在府谷縣成立私營經濟企業,創辦有府谷縣永安公司。因業績出色,蘇鐵柱先生連任五屆府谷縣工商聯主席、商會會長,為第七、八、九屆陝西省政協委員,陝西省工商聯執委。在履職期間,他有幸認識了蘇永祁老先生和蘇明先生。蘇永祁先生是上海南匯人,其祖父為百歲老人、文化名人蘇局仙先生。蘇永祁1951年參軍,曾任蘭州軍區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大校軍銜。退休後擔任武功蘇武研究會理事長、武功蘇氏聯誼會顧問、世界蘇姓宗親總會第五屆理事會顧問、《新編蘇氏大族譜》副主編等職。在後來的交往中,根骨相連、一脈相承的宗親關係,讓他們的情誼更加深厚。據蘇鐵柱先生回憶,蘇明先生當年就啟發他重編府谷蘇氏家譜。苦於資料缺乏、人手不足,續編一事一拖再拖,竟然成為他的心病。在新建家譜、族譜活動重新啟動以來,蘇鐵柱先生多方聯絡、細心指點,對我們給予了極大地支持和鼓勵,讓我們學到許多新的知識。得知府谷蘇氏重建家譜之事後,蘇永祁老先生很快給鐵柱先生寄來了蘇明先生這篇考證文章和一些碑文拓本等許多珍貴資料,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尋根溯源的線索。
蘇曦先生青年時代即愛好文字,樂於作文,曾任府谷縣司法局局長。離休後,在商海活躍的同時,不忘弘揚蘇氏文化,著手編修《府谷縣三道溝蘇氏家譜》。內查外調,遠訪近問,歷時三年,家譜編成付梓,時間在2007年。
府谷三道溝蘇氏佼佼者頗多,蘇洪濤是一個典型。他創辦的陝西中和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是府谷縣一家集能源礦業、商業貿易、金融投資的民營企業。經過30年的經營與積澱,起步於1987年的小企業,已經轉型升級為現代多元化發展的集團公司。作為集團公司董事長,蘇洪濤在發家致富的路上,不忘根本,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建設企業文化,大力弘揚蘇氏精神。多次當選府谷縣政協委員、人大代表。2017年,當選為榆林市四屆政協委員、府谷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他出資出力申辦的府谷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蘇氏協會),正在接受審批。他倡導的府谷蘇氏族譜重編工作,已悄然開工。
為了尋找漸離漸遠的源頭和根,為了找回失落多年的家譜,為了團結遍及全國各地的府谷蘇氏宗親,為了更好地發揚光大蘇氏精神和文化,從二百多年前的蘇遇龍到二十多年前的蘇永祁,從十多年前的蘇明、蘇鐵柱到到現在的蘇洪濤,都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給予了極大地關注和促動。
離鄉越久,思親愈切。模糊多年的家族關係不能再延續下去了。頗感欣慰的是,隨著府谷蘇氏族群聯繫的日益擴展,口裡口外,交流增多,尋根問祖,多有收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互相幫助下,清水本街、溫家峁鋪坪、海則廟郭家峁、府谷鎮柳林磧、新民老城(鎮羌)、府谷鎮高柳樹等村莊走出去的族人相繼與祖籍地取得了聯繫。雖然實現尋親願望的族人還不足十一,但我相信,隨著聯繫的加強,了解也會增進。
我從哪裡來?別人能探明,我們也要探尋。
最近,在細讀新院蘇氏後人蘇為丹、蘇町 、蘇少亞、蘇根成、蘇秦豫、蘇埃成等人的家史回憶文章之餘,自己拜訪了蘇鐵柱先生,和蘇文飛採訪了牌樓元後人蘇景才、蘇壽林、蘇旺旦等老人,對府谷蘇氏又有了新的了解,深感需要採訪、查證、記述的人物、事迹還有很多。值得高興的是,府谷蘇氏新院、賀家畔、沙溝、鎮羌、軍寨山、張家溝等支系家譜已初步成型。我想,只要大家同心協力,積极參与,府谷蘇氏人物關係的梳理將不再為難,府谷蘇氏族譜的重建必將成功。
追念和了解奮發有為的蘇氏祖德,讓我們倍感自豪;發揚和傳承敦親厚友的蘇氏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引用蘇文忠公東坡先生那傳唱千古《水調歌頭》,作為本文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陝西府谷
蘇飛林
二O一七年八月十八日
注釋:
(1)清水蘇氏祖墳在城南沙尖子,靠南梁,面西川。西川源於木瓜尖草疙瘩,在清水城南從南向北而東,繞沙尖子流過,匯入清水川。為了保護祖先陵寢,我的父輩移除了斜穿墳地的小路。
中華民國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即公曆1913年4月5日,時值清明節。
(2)參見《雍正府谷縣誌》、《乾隆府谷縣誌》、《民國府谷縣誌(王九皋)》、《府谷縣鄉土志(王為垣)》、《府谷縣誌(楊占華)》。
(3)詳見《乾隆府谷縣誌》、《民國府谷縣誌》。
(4)蘇遇龍,字德水,乾隆十二年舉人,乾隆十七年進士,乾隆二十五年任龍泉令,明敏果斷,下車後首葺學宮,建書院,輯邑乘,浚溝渠,抑強扶弱,案無留牘,風清盜息,民皆安堵,暇,即進諸生,講解文藝,士民至今思之。詳見《光緒龍泉縣誌》、《乾隆府谷縣誌》、《民國府谷縣誌》。
(5)蘇啟(1782——?),嘉慶甲子舉人,辛未(1811)進士,初任河南閿鄉延津知縣,丁外憂,離任。道光六年(1826),補任瓊州知縣,很快升任雷瓊海防同知,卒於任。見《瓊山縣誌》。
(6)蘇籣弟,道光二年(1822)舉人,十三年中進士,曾任湖北通山縣知縣。
(7)1628年11月,明末農民暴動首發於府谷清水營堡,帶頭人為黃甫川堡小寬坪王嘉胤。1830年正月、10月,農民軍兩次攻陷並佔領府谷縣城。
(8)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陝、甘回民暴亂。同治七年(1868)春,回軍攻陷神木,又分股陷鎮羌焚掠而退;夏,復入境,相繼陷鎮羌、哈拉寨、古城、麻地溝、黃甫、清水、孤山、木瓜各堡鎮,時伊蒙准旗貝子派軍百餘騎偵探,回疑為援兵至遂退出境;11月復由故道入境,沙梁、哈拉寨、古城諸鎮遭掠凄慘,40餘日無煙火。12月,諸路官軍來縣會剿,數萬回軍始退。
(9)蘇萬元,由貢生任杭州府經歷,以廉能擢餘杭知縣,崇禎間,予告在籍,王嘉胤陷城,遇難靖國。三院(撫、按、學)旌匾曰「兩間正氣」,名列省志《忠節傳》。
(10)蔣士銓(1725——1784),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蔣士銓是乾、嘉時期一個有影響的詩人,與袁枚、趙翼並稱乾隆三大家。
(11)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南昌新建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吏部侍郎、軍機處行走、禮、刑、工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謚文達。曾奉命與魯、豫、皖三省巡撫巡視黃河,劃疏浚之策。奉敕編纂書籍多種。
(12)原文見《民國府谷縣誌》
(13)《刑部右侍郎乙峰蘇公(民)配淑人王氏行狀》,見陸深《儼山集續集》。《光緒遂昌縣誌》記載:蘇民為陝西籍。陸深(1477—1544)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南直隸松江府(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贈禮部右侍郎,謚文裕。
(14)《明贈吏部郎中鄠南蘇公配封太宜人趙氏墓志銘》,見湛若水《泉翁大全集》。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人 。孝宗弘治間進士,選庶吉士擢編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禮部侍郎。後歷任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
(15)見《民國府谷縣誌》。
陝西府谷蘇氏文化研究中心推薦
2017.09.14
※你需要的是一個連你的廢話都會回復的人
※站在哲學的角度看《易經》
※鞏珍著《西洋番國志》
※大盤日線頂背離,拉升回調臨選擇
※韓國小迷妹畫「愛豆」仿妝,最後妝容似偶像,眨眼一看難辨真假!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