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同日現身,你會選擇北上還是南下?

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同日現身,你會選擇北上還是南下?

如果讓一個了解中國美術史的人寫出他心目中的十幅古代名畫,他會點名哪十幅呢?

其餘八幅我不清楚,但有兩幅一定榜上有名:

《富春山居圖》

《千里江山圖》

這兩幅作品,一秀美淡雅,一富麗雄偉;一為八十餘歲老翁的心血結晶,一為十八歲少年的驚世之作。

兩位畫家一南一北,一元一宋,成就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兩座高峰。

而就在今天,一北一南,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和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卷》,同時在北京和杭州對公眾亮相。

北京故宮的展覽名為: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展覽最亮眼的展品,自然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這幅畫是少年天才王希孟18歲的時候完成的。

千里江山圖(局部)

王希孟在歷史上記載不多,只有《千里江山圖》圖卷尾有當時尚書左丞相右僕射蔡京的跋文: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蔡京的跋文

蔡京的題跋雖短,但至少為我們留下了關於這個早夭天才的一些零星資料。

我們可以知道,王希孟在年少時是畫學裡的一名學生。學成後被召入宮中的文書庫,即宋代的中央檔案館,存放著尚書省下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的各類檔案。

文書庫不是宮廷繪畫的創作機構,只是承擔抄帳、編目等書吏的活計。

按理說,畫學裡的生徒本應是進入翰林圖畫院的,王希孟卻未能進入,原因就是其畫「未甚工」。宋徽宗對畫學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狀物精準、寫實入微,缺乏工緻的寫實技巧也給他帶來了不利影響。

但是小王同學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屢屢作畫呈獻徽宗,引起了徽宗的關注,於是決意親自教授。

天才就是天才,王希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幅足以讓他流芳千年的傳世名作。

小貼士:畫學,是北宋宋徽宗的一項繪畫教育的創舉,是歷史上最早的宮廷美術教育機構,也是古代唯一的官辦美術學校。

畫學機構還十分重視提高學子們的文化素養,向他們教授《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基礎課程。

在當時,與畫學、書學相對應的學校還有算學、醫學等,時稱「四學」,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

千里江山圖(局部)

宋徽宗收到該圖後,頗為嘉許,順手將圖賞賜給了蔡京。於是才有了蔡京的題跋,才得以使今人得知王希孟極為簡略的身世。

不幸的是,很可能是王希孟勞累過度或體質羸弱等原因,二十歲時就夭亡了,真可謂是天妒英才。

千里江山圖(局部)

千里江山圖作為北宋時期的一幅青綠山水孤品,《千里江山圖》全幅構圖景象開闊,取用傳統的散點透視法,以略帶俯視的角度橫向展開了全景式大山大水,氣勢宏大。

元代著名書法家溥光對此卷推崇備至,在卷後題跋中贊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溥光題跋

但是又由於《千里江山圖》使用了很多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顏色很厚,時間長了以後,只要打開畫卷,顏料就會掉落,損傷畫作原貌。所以《千里江山圖》公開展出次數屈指可數:上世紀共展出過兩次,一次在50年代,另一次在80年代末。

《千里江山圖》展開瞬間(來源於網路)

自此,《千里江山圖》又躺在庫房裡面近三十年,直到2009年,才有過一次短暫的非全卷展示。2013年,在「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展覽中,《千里江山圖》才迎來首次全卷展示。

這次是本世紀第二次全卷展示。

展覽信息

展覽內容: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為中心,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

展覽時間:2017年9月15日—12月14日

展覽地點: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千里江山圖」在午門展廳)

展覽票價:需故宮門票

展覽單元:

表格中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耳朵里的博物館

與此同時,在錢塘江畔的杭州,一個將藍瑛重要作品一網打盡的展覽也正向公眾開放。

湖上有奇峰——藍瑛作品及其師承影響特展

通過展覽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展的主角是藍瑛。

藍瑛,明萬曆十三年(1585)出生於浙江杭州,在他成長的年代,文人畫風盛行,他以職業畫家的身份立足其中,厚積薄發,憑藉超高的繪畫技藝與強大的朋友圈,不僅躋身晚明一流畫家的行列,還創立了「武林畫派」。

藍瑛仿張僧繇山水圖軸

無錫博物院藏

藍瑛 江皋暮雪圖軸

明天啟六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藍瑛 煎茶圖軸

清順治二年(1645年,61歲)

上海博物館藏

但實際上,更多的人可能是奔著黃公望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而去。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浙江省博物館藏

黃公望是「元四家」之首,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不懂官場套路被黑之後,就皈依「全真教」,做了新道教的信徒。

而他的書畫生涯是從50歲以後才開始,這一開始不打緊,直接影響了後面的一大幫明清文人畫家。比如沈周、董其昌等人。

後世也有「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說法,」一峰「和」大痴「其實都是說的黃公望,可見黃公望在繪畫史上的影響之大。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平生最為得意之作,是為鄭樗(無用師)所繪,畫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

完成此畫的時候,黃公望已經82歲了。

畫作在無用師之後,就不知為何人所收藏了。直到明成化年間才出現在「吳門」沈周的手裡。後來又幾度易手。在明萬曆二十四年的時候為董其昌購得。非常得意的董其昌在畫上題跋後收入其專藏精品的「四源堂」。

清初的時候,《富春山居圖》又被收入宜興人吳之矩的手中。後來吳之矩又把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對這幅畫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朝夕不離,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際竟想焚燒此畫為自己殉葬,幸好在一旁的侄子火速從火中將其搶出。

可惜此畫已經過火,部分焚毀,遺憾的被分成了兩段。大半幅的那一半,被稱作「無用師卷」,在乾隆年間進了清宮。然而就在一年之前,有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已經搶先入了宮,且被乾隆鑒定為真跡,即實為後人偽造的「子明卷」。

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之後,在假畫上大量加蓋鑒章,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彈幕「密布,還將真跡當贗品處理。陰差陽錯之下,竟為我們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

直到1944年,吳湖帆先生分辨明晰,「無用師卷」被鑒定為真作,委屈多年的「無用師卷」這才被撥亂反正。

「真本大氣磅礴,神采奕奕,而偽本則筆墨粗獷,紙為染色,絕少古氣」

小半幅被認為是「一般山水之作」,淹沒畫海。一直到了1938年10月26日,有書畫「一隻眼」之稱的吳湖帆,才從汲古閣曹友慶的《宋元明大冊》中發現黃公望的《剩山圖》卷。

吳湖帆當即就難掩喜悅之情,在寫給陳子清的一封信中說:「鄒虎臣云:『畫中大痴乃書中右軍也,大痴《富春山居圖》乃右軍之《蘭亭》也。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只要此數語,已足以自豪矣。雖老龐(龐萊臣)亦奈我不了了。」

1957年,《剩山圖》由沙孟海委託謝稚柳在1957年從吳湖帆手中購入浙江省博物館,之後一直「深居簡出「,直至西湖文化廣場新館現代化的書畫展廳啟用才於2010年、2014年兩次露面。

為什麼藍瑛特展會有黃公望的畫作,還被它搶了大大的風頭?

這要從藍瑛的繪畫之路開始說起。

在藍瑛20多歲的時候,他遇到了繪畫生涯中一位重要的恩師——董其昌。

董其昌畫像

董其昌在書畫上師法董源、黃公望等人,擅畫山水,他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是「松江畫派」的代表人物。

20歲的藍瑛在松江跟隨董其昌、孫克弘、陳繼儒等人學習理論與技法。他在這段時間的學習影響了他的一生,既可在他的整體畫風中融入的文人筆調和韻致中看出,也可從他創作的沒骨山水的創作中發現端倪。

高居翰曾說,藍瑛正是因為與董其昌為首的松江文人畫家的交遊,使他得以吸收「仿古」的品味及技巧,並且在他一生的創作中,都證明這種能力。

而董其昌又十分推崇黃公望,並曾收藏過《富春山居圖》,因而藍瑛又受到了黃公望書畫風格的浸潤,以至於他一生都傾心於黃公望,創作了大量的「仿黃」作品,其學習過程貫穿了他的整個繪畫生涯。

他還曾在一件仿大痴山水《樹墟晚照》(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上題寫:「一峰道人(黃公望),元人六法之領袖也,人品與畫咸服其品,藍瑛師之。」

藍瑛仿大痴富春山圖卷 局部

明萬曆四十五年

上海博物館藏

另外董其昌的《晝錦堂圖並書記》也為重點展品之一,描繪的是宋仁宗時宰相韓琦(1008—1075)的居所及其周圍自然環境。該畫珍貴處還在於畫後有他親筆書寫的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為韓琦撰寫的《晝錦堂記》。

董其昌

晝錦堂圖並書記卷

吉林省博物院藏

展覽信息

展覽內容:展覽梳理了藍瑛早年與孫克弘、董其昌等人的師承淵源、繪畫創作(包括山水、樹石、花鳥)、對同時代及後世的影響。

展覽時間:2017年9月15日—2017年10月31日

展覽地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區三樓書畫廳)

展覽票價:免費

注意事項: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卷》只展出到10月8日,欲看從速。

千里江山圖與富春山居圖

你會選擇看哪個呢?

了解九月更多書畫類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丨看展覽 的精彩文章:

漆器識別指南
一個明代塾師的自白
9月份有什麼好看的展覽?
七夕佳節,我們請來了七位有相親煩惱的朋友……

TAG:博物館丨看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