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兒童智力發展的三大誤區

兒童智力發展的三大誤區

上午10點左右,是小寶寶大腦狀態最好的時候,對各種刺激反應都很敏捷,這樣的狀態,平均每天可維持40分鐘左右,媽媽要抓住這個時機對寶寶進行親子交流。

視覺、聽覺雙重刺激

媽媽可以靠近寶寶,一邊看著他一邊對他說話,或者念兒歌,讓寶寶專註地凝視著你的臉,並專心聽你講話;還可以給寶寶看一些色彩艷麗或是黑白相間有條紋的玩具和圖片,並且慢慢地移動,讓寶寶的目光追隨著這些東西移動;媽媽也可以在寶寶耳邊或耳後輕輕呼喚他的名字,寶寶聽到後會馬上轉頭尋找聲源。

尊重孩子的腦發育,現在人們對兒童智力發展有三大誤區。

第一,認為左腦的重要性大於右腦。

其實分布在左腦的重要功能有兩個,一個是語言功能,一個抽象邏輯思維功能。這兩個功能對我們在如此依賴言語、文字交流的社會中生存,及需要學習理性科學知識來說,的確非常重要,不過要讓這個能力真正有效使用就得依靠右腦的綜合分析、整合併與環境協調的能力。左腦能讀懂和理解每個文字,卻不能明白文字與言語之間的關聯,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言語要右腦功能參與才行。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像一個砌牆磚的工人,如果沒有右腦為他設計出房子的結構,那他只會砌牆,卻得不到房子。

舉個例子:語言就像錢幣,在沒有錢幣前,我們拿50斤穀子去市場上交換,要思考特別多,如50斤穀子能換來什麼,哪個是我急需的,哪些更划算,滿腦子都不會閑著。如果有了錢幣,我們只關心能賣一個好價錢就可以了,需要大腦冥思苦想的內容並不多。孩子需要動用全部的神經細胞來工作,因為大腦有3~4億個神經細胞,兒童出生以後,這些神經細胞都在等待任務,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把孩子放在不同條件的環境,就會讓不同的細胞興奮。10~15個細胞會形成一種信息反射叢,穩定地處理一個信息,並終身只服務於同一個信息。語言的進入會把一種形象的思維變成抽象概念思維,動用的腦細胞會大大減少,腦力的水平也相應下降。其實人類的思維從來都是圖像的、意識流的、意象的,不是言語的,只是我們想理解我們的思維時,言語才起到作用。把那些可言語的部分用言語表達,慢慢就把不可言語的內容就丟掉了。所以,能說出來的思維並不是人本體的思維。

第二,智力越早開發越好。

如果這句話是指右腦的開發,那就沒有什麼錯誤,問題是市面上大部分早教的產品都是針對左腦開發的,或者是在人文與社會範疇去思考讓幼兒更快地適應環境。這些教育可以增強孩子的社會適應力,卻不一定增進智慧。在前言里我說過,大自然蘊含的信息是豐富多彩的,是專門為所有的生命系統準備好的。人類不管怎麼做都不如帶孩子回到自然的懷抱中。中國有個成語叫拔苗助長,過早的教育可能欲速則不達。生命系統總是從最古老的狀態開始循序漸進地發展,看看胎兒在子宮裡演繹了4億年生命的進化過程你就知道,大腦的神經叢、脊髓、延髓慢慢長成,之後是右腦的豐滿,最後才是左腦與皮層發展。神經解剖學告訴我們大腦皮層只有一個5分硬幣的厚度,薄薄的一層,能在生命和生活中起的作用不會很大。

現在大量的兒童智力發展機構在研究,我們怎樣在兒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歲以前,在他未形成人類文化分類和抽象思維時,給予孩子更多的右腦刺激和知識模型的刺激。全球有很多國家在發出這樣的聲音,不要過早刺激左腦。我們的研究發現,人要承受未來的複雜性科學。人類現在的科學是一個靜態科學,或者是初始動態的科學,它並不能真正影響這個世界,我們總是抽象出一個東西來,把它當成科學,但是現實中它又不存在。我們相信未來的科學發展一定是一種複雜性、非線性結構、非因果關係的,這種科學是動態科學。什麼是動態和靜態?我們從深圳到廣州,我們的科學會告訴我們,我們開多少時速就可以在什麼時候到達廣州,這是科學,是理性結構得出的結論,它說你可以2小時15分到達廣州,事實上沒有人能做到。科學是抽象出來的一個靜態,不管什麼科學都需要在實踐中校正和改正,尤其是關於兒童方面的。兒童的學習大部分是來自內部,由他的視覺、知覺模型生成,不是靠文字闡述的線性邏輯,但線性邏輯對兒童形成知覺模型是有影響的。知覺模型不是抽象的,是以真實的方式發展兒童的知覺,就像兒童看媽媽的臉是不需要判斷和邏輯推理的,感覺就可以了。知覺模型的內容比較深,這都是科學研究的結論。

第三,只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你的孩子就會變得聰明。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應同一種教育方式。中國的教育問題很大就是因為假定孩子都是一樣的,沒有採用西方的因人施教的補償系統,很多孩子學習不好不是不聰明,而是難以適應所處的教育環境與施教方式。每個家庭都隱含著很多信息系統,一種好的智力引導方式應當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尋找,並結合一些孩子喜歡並易於接受的其他方式。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辣媽巧育兒 的精彩文章:

孩子「矮小」不一定都是「晚長」

TAG:辣媽巧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