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渭水東流

渭水東流

渭水東流

楊燁瓊

小時候,站在渭河北岸的原邊,看著渭水像光亮的絲帶在原下的河谷原野一路蜿蜒東去,常常想去親近它。

終於,有一次,父親領著我去渭河南岸的縣城辦事。我們早早地吃了早飯,便一路下原,向縣城正對的渭河北岸渡口趕去。

到了渡口,只見河面寬闊,河水泛著泥黃色的波浪奔騰向東,一條大木船在湍急的河水中像不服韁繩束縛的野馬一樣扭來扭去,焦躁不安。

船上已經站著好多人,還整齊地擺放著架子車和一溜自行車,船上滿滿當當的。我們沿著一條搭在船幫上的寬木板剛上了船,便有一位船夫在岸上撤去了木板,解開了纜繩,一邊敏捷地跳上船,一邊高聲喊到:「開船!」船在他的腳下輕輕地晃了幾下。

一個光著膀子、高高地挽著褲腿,褲子上滿是泥跡土斑、膚色黝黑的船夫用一條長長的木篙使勁地把船撐離了岸邊,船上幾個同樣光著膀子、高高地挽著褲腿,褲子上滿是泥跡土斑、膚色黝黑的船夫正在用力地劃著、用篙撐著船逆流向著上遊河心方向划去。幾個船夫忙亂而有序,拿著船篙的,敏捷地觀察著水勢,時不時地插篙入水頂一下。而其他的人,或是扳著巨型大刀一樣的船舵控制著方向,或是喊著號子奮力劃著船槳,能看到他們古銅色的腿上、胳膊上的筋脈一鼓一鼓地。船逆流而行到了河中心,氣氛因為船夫們相互間緊急的呼喊和看似忙亂的工作而緊張了起來。一陣忙亂,船夫們抑制著船的速度,防止因為順水的船速過高使船難以控制,而致順流難控。一番忙亂的呼喊、拼搏,船終於到達了對岸預定的地方。

因為對岸河灘比較平緩,沿木板下船後要走7、8米的一小段泥水路。人們紛紛提前脫下了鞋子,挽起了褲腿,做好了下船的準備。下了船,人們就著路邊淤積的小水潭洗腳穿鞋,然後趕路。一船的人們散在路上,說說笑笑向著前方走去。

那一次,我親眼目睹了渭河的寬廣和滾滾的水流。下午回家等船的時候,在河岸邊發現了許多可愛的小石子,有圓、有扁、有方;有黑、有綠、有灰,……可愛極了。於是撿了一大把,裝在兜里,帶回了家,珍藏了好久好久。那一次是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渭河的真實。

對於渭河北原的我們,那長長的渭河,匆匆的流水,蒼蒼的蒹葭、靜置在河洲的鳥蛋,悠悠情思,一直在心上,親切、神秘,令人嚮往!

後來,隨著年齡與讀書的積累,我知道了些關於渭水的故事,讓我對渭河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了渭水的磅礴與激情。

公元前八世紀,一個民族因其祖先非子善養馬,被周孝王分封在渭水岸邊的秦地(今天水市),為周的附庸。這個民族也就以地為號,曰「秦」,為周王室養馬並擔當戌邊對抗西戎的職責。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封岐山以西之地。雖然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但因其地處偏僻,國力微弱而一直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但是渭水滋育的這個民族,有著和湯湯渭水東流一樣的執著,自強不息。

秦文公時,徙居於汧(千)渭之會。《史記·秦本紀》:「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 。」從此,秦這個民族就開始一直把讓「子孫飲馬於河(黃河)」作為了民族的目標。

從眉縣常興發現了春秋早期秦的兵器「秦伯喪戈」,其上有銘文,銘文釋義為「秦的正卿伯喪,在西方布政陳教,……安定鎮撫東方。」從這段銘文,可以看到春秋早期的秦一直把向東發展作為主要的方向,讓今天見到這銘文的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秦人「飲馬於河」的強勁祈願與勃勃的心勁!

從秦祖先千渭之匯時立誓讓子孫「飲馬於河」,到穆公霸鎮西戎的強悍,到城門立桿的誠信之約,到昭王稱霸的威武,到始皇一統的豐功,歷經近500年像渭水一樣的晝夜不息,終於成就了中國歷史的一部壯麗詩篇。

汧(千)河是渭河的一大支流。有一首「汧毆」歌謠,來自於先秦時期的石鼓,記錄了公元前770年時渭河流域的魚豐草美:「汧噫泛泛,烝彼淖淵。鰋鯉處之,君子漁之。」「黃白其蚌,有鰟有鮊,其影孔庶。」「其魚維何?維鱮維鯉。何以橐之,維楊及柳。」這首讚美渭水流域汧河魚豐水美的歌謠,向我們展示了將近2700多年渭河支流汧河的豐美:波光粼粼的汧河,鰋魚、鯉魚、黃中泛白的蛤蚌,鰟魚和鮊魚產下的魚子密密麻麻,數也數不清。漁人打些什麼魚?鱮魚鯉魚真不少。這麼多魚怎麼拿?楊柳枝條串起來。

多美的場景,多麼愜意的捕魚收穫,多麼讓人流連的豐沛之地!讀起這首歌謠,我們彷彿看到清澈的水中不同的魚兒悠閑地飄遊在依依招搖的水草中,捕魚者收穫滿滿,手提著用楊柳樹枝串起的一溜魚,幸福地走在歸家的路上,看著不遠處裊裊的炊煙,心中就像那渭水河面的波光粼粼、光躍如珠,蕩漾著滿滿的希望和幸福!

渭水不但豐美,而且像秦地的人們一樣,淳樸而又無私。

公元前647年晉國連年大旱,莊稼減產甚至絕收,民不聊生。於是晉惠公就派遣大臣向秦國借糧;秦國內部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不應借糧,還應趁此機會發兵於晉;另一派認為,應該實行仁義,借糧給晉國。秦穆公決定:發送義糧給晉國,幫助晉國度過危機。

於是,在這年的初冬時節,一隻規模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從秦國的國家糧庫(千河東岸,今鳳翔長青鎮域)出發,沿渭河五百里水路,逾關中、越黃河峽谷,入山西後逆汾河北上,一路水道,船舶相繼,迤邐千里,將救命糧及時送到了晉國的都城絳。這次空前的運輸行動,被史書稱為「泛舟之役」。

如今,站在渭水岸邊,回想著這些歷史,彷彿聽得到槳櫓咯吱,眼前會閃過那暗夜中船燈的光芒;聽渭水嘩嘩東流,彷彿可以感到來自雍城的智慧與仁德。那東流的浪花,朵朵都是一首歌,一首前行的歌謠!

我也認識著一個博大的渭河!渭河,從甘肅的鳥鼠山發源,橫跨甘陝,集秦祁、清姜、黑河等大大小小近30條水流,一路向東,越集越浩大,朝著黃河、朝著大海一路奔流不息,以博大的胸懷,滋育著廣袤的土地。

漢、唐王朝定都長安時,沿渭河每年運輸糧食近百萬石到長安,河上常常糧船絡繹不絕。戰時的軍船更是往來不斷。當年劉裕伐後秦之戰時,部將就率領水軍,乘小艦溯渭而上,一舉攻克長安。到了唐代末年遷都洛陽,大型船運漸致衰退。大約到清代中葉以後,渭河已基本不能航行。看著這些資料,真有濃濃的世事滄桑之感。

在渭水流域的廣大地區,皇天厚土的兒女們以此為舞台,也演出著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水的歷史活劇:春秋寧戚渠佳話千年、乾隆時梅公渠至今惠民,民國水利學家李儀祉籌劃的"關中八惠"富秦川的祈願也已變為現實。

如今,渭水兩岸,省道、國道、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即將動工的城際輕軌便捷和親密了城際的聯繫;南北河堤,百里如畫,環境提升,生活質量提高;大河上下,橋如長虹卧波,貫通南北,便利群眾;兩岸田疇,美麗家園,幸福生活!

如今,一方方荒灘成了花園,那片片荒地變成了公園,花香鳥語,清香撲鼻,景色宜人!千畝荷塘景色新,人在畫中行,畫在人眼中!

讀史思今,我常常想起《詩經·國風·秦風》中的一首歌謠《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人面對危難時的視死如歸、英勇赴義的精神和同甘共苦、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慷慨激昂如在眼前,令人心生敬佩,勵人絕然前行!

渭水東流,奔騰不息,流淌的是這方水土的氣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渭水養育著關中三千萬的秦川好兒女;一方人也光耀著一方水土,關中三千萬黃土地的兒女們也一代一代使這方美麗的土地愈加靚麗美艷!

渭水如帶,湯湯東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紋畫之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紋畫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