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顧工:情性為本 造乎自然

顧工:情性為本 造乎自然

眾家評論:

胡傳海(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書法》雜誌執行主編):

我注意到顧工,是因為多年前一份叫《篆刻批評》的小報,其中有幾篇文章是批評當代書壇的,它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覺得不簡單。於是我就開始關注和打聽,有人跟我說是顧工在主持這個東西。有一次我們單位到崑崙堂參觀,於是便認識了顧工。我記得顧工當初有一張橫幅類的作品,字的架構很奇怪,寫得非常有味道,深深地印在我的腦子裡。有一次搞筆會的時候,無意當中把他的那種感覺寫進去了,所以我也「抄」過他的東西。

顧工的作品,我認為第一點,就是它的格調很高,很有腔調。有的人那個字一遍看過就算了,顧工的字是值得你回頭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他是一個比較有自己腔調的書法家,這個從字里可以看出來。我們只要讀作品,他是處在一個什麼樣層次,馬上就知道。顧工的字不一定很成熟,的確有一些雜的東西在裡面——剛才我跟毛羽一起看的過程裡面,覺得有些東西他過分強調了,有些誇張過頭了,這些情況還是有——但是整個字有一種契合,有一種文人的東西在裡面,有一種獨特的高標氣格。

第二個就是人文的氣質,可以說是獨步江南的,當然這個獨步不是他一個人。他是作為70後書家的代表,70後書家是當代中國書壇中堅所在,我是看重這一點。因為顧工跟其他的書家不一樣,他既會編又會寫,還會刻,還會策劃,是一個多面手。他是一個有綜合才能的文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寫字匠。

顧工確實是不容易的,是70後書家的傑出代表。江蘇有李雙陽,有顧工,這是江蘇的驕傲,也是江蘇各位老師培養的結果,非常謝謝。

陸家衡(崑山市崑崙堂美術館名譽館長、蘇州市書協顧問):

顧工來崑山20年,我就跟他接觸20年。我算了一下,他1994年來的時候是22歲,我當時已經48歲,虛長26歲。他一直稱我為老師,但我覺得對顧工幫助太少,對他現在的書風甚至沒有多大的影響。有一點要說的是,我確實是將他當作朋友看的,而且作為「畏友」來看的,因為他有自己的才能跟天賦。

他篆刻搞,理論搞,書法搞,到了崑崙堂以後,書法鑒定這一塊他也搞,涉及面很廣,我很佩服他!顧工大學學的是歷史專業,實際上很多年紀輕的人忽略了歷史。這個史不是現在講的書法史,是歷史。比如顧工關於楊維楨研究的大量史料,並不是書法這一塊能夠包含得了的,它涉及面很廣。書法也好,篆刻也好,我覺得成功的因素是很多的,你越是放鬆,越是往各方面發展,你越是不想出名就越能夠出名。

至於創作這一塊,大家不一定要去學他,他有他的一套。而且我認為他的書法還處於進行之中,還有很多的路要走。他底子厚,而且也沒有走彎路,去年比前年好,今年比去年好,這是他給我的感覺,對我們當代青年應該有著積極的榜樣作用。謝謝!

張公者(中國書協理事、《中華書畫家》雜誌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提到顧工很早就主持書協、書畫院工作了。顧工做事情,我覺得他有一個把握得非常好的特點,就是他會把情和理、法和意處理得恰到好處,把學問、藝術和工作都能夠處理得極其和諧。這一點我覺得是非常難做到的。有的人可能藝術感覺很好,但是學養方面可能不足,結果是他的藝術之路無法走得更遠。有的人學問是很好的,當他想在藝術方面有所成就的時候,自己的學養沒有轉化到藝術方面。這一點我覺得顧工可以給我們做一個範例,就是學問和藝術這種有機的結合和轉化。

大家剛才講「70後」是目前中國書法界的中堅力量,我講不僅僅是書法界,它也是目前中國在諸多領域當中出人才、出大師、出英雄的年齡段。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放眼去看一看書法界以及繪畫界,我們上一輩很多人的學養沒有辦法支撐各自藝術之路的發展。當然這不是他們本身的原因,是那個時代給他們造成的。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文化傳承是斷了一兩代人的,將來的崛起就應該是現在四五十歲這一代人。這是歷史給大家的一個機遇,像顧工那樣的人物將來我覺得會出來的。

潘善助(中國書協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

我和顧工先生是在參加韓天衡老師的一個活動的時候認識的,交往時間不長。看了顧工先生的作品集和展覽以後,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他最初來崑山的就業崗位是青少年宮老師,如何從青少年宮老師發展成為70後書法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書法家?這個是值得我們研究的。現在有很多從事青少年書法教學的老師,他們的目標就在於把小孩子帶好,多賺一點錢,將教學工作不斷地翻版,這樣就很難出來。

由此,我仔細看了顧工的履歷。從淮安到揚州求學,畢業後到崑山工作,工作以後又去杭州、南京、上海、北京拓展思路。這期間,他走了好多路、花了好多時間、學了好多知識、拜了好多老師,這是一個立志高遠的人、有宏大志向的人才會做的事!同時我還認為顧工不光是一個單純的技巧型的書家,他既會寫、刻、編,還能策劃,他的優秀是表現在多方面的。如何在寫好字的同時,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術修養,我想認真地學習一下顧工在這方面的經驗。

我還關注到顧工今年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的著作是寫楊維楨的,書名叫做《鐵笛一聲吹破秋》,這本書我正在拜讀。楊維楨先生祖籍在浙江,晚年住在松江。蘇州有吳門書派,上海有松江書派或叫雲間書派,我們如果梳理一下會清楚,其實都跟楊維楨先生有關係,因為他當時是非常有名的文學高人,是一個書法大家。他住在松江的時候,跟蘇州、崑山,跟浙江嘉興一帶的書畫家交往非常密集,這也帶動了松江一帶的書畫藝術的興盛,才有了後來雲間書派的繁榮。因此,要感謝顧工先生對上海書法家的研究,這也是為上海書法事業做出的貢獻。

王偉林(江蘇省書協副主席、蘇州市文聯副主席):

顧工作為一位新崑山人,他融入進來又發揮自身的才情,把外界的風氣引入到崑山,我覺得他是功不可沒的。所以說藝術家個體對群體的互動,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是應該值得關注的。

為什麼成就了顧工在藝術上、學問上不斷地邁向高的境界?他自己好學,而且不斷地在開拓視野。在書法界,一提到顧工,肯定會提到《篆刻批評》和「七十年代書家提名展」,因為這都是他親自倡導發動的。這樣的活動不僅僅局限在崑山這個地域了,已經發散到蘇州乃至全國了,這是他作為藝術家的個人在當代對書法群體、對地域書風的影響。

個人與地域文化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自己在崑山文化的滋養積澱當中得到了提升壯大,同時崑山書風、吳門書風,在顧工等書家的努力下,也不斷地在充實,發生著變化,這種關係我覺得是值得研究的!

李雙陽(江蘇省書法院專職書法家、江蘇省青年書協主席):

我給顧工兄寫過一篇文字《三觀儒者顧工》,寫了其人、其事和其藝,也是把我內心對他的了解,對他的這種佩服都寫在裡面了。我跟顧工兄有很多的共同點,都來自淮安,都成長在吳門,都是B型血,都熱衷於書法藝術等等。但是他身上有很多是我沒有的,比如他學習的精神、做事的認真、處事的包容,這都是值得我去學習的。

我認識顧工兄時,他在崑山青少年宮工作。90年代末,我去拜訪他的時候,顧工那時名氣已經很大了,我想他總不會拒老鄉於千里之外吧。一見了面以後他非常熱情,後來還到他家喝了老酒,從此以後就漸漸地友情很深。當時顧工剛從杭州學習回來,他將中國美院書法教學的理念帶到了崑山這片土地上,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他帶來了一股真誠的批評之風,非常可貴。我主持了吳江書協工作以後,一直在向崑山學習,也營造了這樣一種批評的風氣。這樣的活動落實到具體上,就是對於每個人的作品,只講缺點不講優點,這樣的批評得到的作用很大。就吳江的書法來說,相對於崑山也好,常熟也好,還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在不斷地向他們學習之後,有了明顯的進步。

對顧工,我想他的未來發展都是在我們的期待之中,他會走得很堅實。「猛志長在」,那四個字篆書給我們印象很深,希望他一直猛下去。

黃正明(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書協副主席):

在當今非常混亂的書壇,顧工的存在,我認為對書壇起了警醒的作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大家都知道,顧工不是以作品參展獲獎而有知名度和有影響的,他的獲獎多數是他的學術論文。做論文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說顧工身上有70年代生人少有的夫子氣,這種夫子氣不是一般的書寫者能夠達到的。我們今天很多人做拼貼、做形式,可你看今天顧工的展覽裡面,形式雖然很單調,但是內容很豐富,在精神上讓你感覺到很厲害。

對今天的書壇和書法,我覺得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書法追求的是什麼?不只是簡單的追求那個獲獎,而在顧工的身上,我覺得搞書法是需要冷板凳坐很多年的。雖然他作品的形式沒有很多變化,但是他有一定的深度。

顧工在揚州遇到了祝老師,到了崑山遇到了陸老師,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兩位恩師,他們就是顧工的榜樣。而今天的顧工對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也是非常好的榜樣,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我今天在顧工的身上發現了兩位老師給他的力量,而且顧工將會給70年代以後的人帶來這樣的傳承。看顧工展廳中的作品,他的作品似乎還有大發展的空間,他還處在一個進行時。這個積澱太重要了,這個積澱不是一天兩天的。

十多年前,顧工每一期都會寄《篆刻批評》給我。至今我還保留著他當時寄給我的報紙,雖然是一張印刷不是很精美的報紙,但是在那個時期能夠發出批評聲音的雜誌或其他媒體是非常少的。顧工這個人不聲不響,他在南大讀藝術碩士,讀了兩年我基本上沒跟他見什麼面。但是顧工做出來的事情是很有反響的,不管是做任何的事情,做一個展覽,做一個策劃,他一定會發出大的聲響來,這是一個強烈的反差。我覺得就是他坐冷板凳才能做大事的一個方法。

顧工

1973年6月生,江蘇淮安人。東南大學文學博士(書法方向),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書法篆刻師從言恭達、韓天衡、祝竹、陸家衡等先生。

自1995年以來,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書法篆刻展覽,如三屆新人展,七、八屆中青展,四、六、七屆篆刻展,當代篆刻藝術大展等。在《中國書法》《南京藝術學院學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著作《藝概叢書·顧工》《顧工論書文選》《鐵笛一聲吹破秋——楊維楨在吳門的交遊與創作》及作品集多種。2008年、2014年兩次被提名為「江蘇省十大青年書法家」。

曾任崑山市崑崙堂美術館副館長、崑山書畫院院長。現供職於國務院參事室,為《中華書畫家》雜誌編輯部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篆刻研究會副會長。

獲獎:

「世界華人書畫展」書法金獎(文化部藝術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首屆篆刻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中國書協主辦)

「重振金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最高獎(西泠印社主辦)

「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優秀論文獎(中國書協主辦)

「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三等獎(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資訊 的精彩文章:

「脫離派」當代青年油畫展
《白雲無門·樂泉談書道》之二十四《練與修的關係》
首屆版博會開幕,好東西真多
瑞典舉行20年來最大軍演 美國戰機扮演敵軍角色
金秋庫倫蕎麥花開惹人醉

TAG:每日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