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其實這不是一篇影評文章
2016—2017年有一部大火的美劇,叫做《西部世界》,講的是未來科技發達的時代,在某個主題樂園的一群機器人產生自主意識覺醒,成為新興物種的故事。
這類故事一直在思考,人工智慧會不會逐漸的代替人類從事的工作、生產,最終取代人類亦或是毀滅人類的結局,在2017年的電影作品《異形:契約》中,也是講述了:外星人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創造了異形——異形毀滅了外星人和人類,這樣一種宿命輪迴。
那麼,問題來了,人工智慧是否也有一些取代不了的工作,是需要我們去做的?
在電影《普羅米修斯》中,人類在太空旅行中處於低溫冬眠的狀態,而其創造的機器人「大衛」,在宇宙飛船上維持運轉,照顧人類,充當了值班員的角色。
而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就算是大衛這樣高級人工智慧的值班員也有些做不了工作,那就是我們的地震監測值班員。
近期,不少的北京市民經常注意到這樣的信息:x月x日xx時xx分在xx省xx區(北緯3x.9x度,東經1xx.7x度)發生2.8級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經技術複核,這是一次塌陷地震。
大家都很好奇,紛紛在我們的官微下留言,想了解塌陷地震是如何確定的?下面就給大家詳細的解釋一下,地震監測人員是如何通過技術複核來確定一次塌陷地震的。
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空間當中,而我們的地震監測儀器,是可以測量三個方向的位移變化的,分別是南北方向(NS)、東西方向(EW)和垂直方向(UD),通過2個水平分量拾震器(即捕捉地震波的儀器)和一個垂直分量拾震器來捕捉地震波形。
水平方向拾震儀(某型)
垂直方向拾震儀(某型)
那麼,當地震發生時,儀器捕捉到的地震波形是什麼樣子呢?。
三個方向地震波形記錄圖(某台站)
這就是我們在三個方向上面捕捉到的地震波形,而對於地震類型的判斷,我們的監測人員通常會結合初報結果、圖形分析和經驗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一種綜合的判斷,從而得出判斷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技術複核。
我是學術的分界線
一般來說,地震初報結果是由電腦自動進行判斷的(你可以理解成它就是一個人工智慧或者叫機器人),但是,我們的電腦遠遠沒有聰明到可以一下子看出地震的類型,而是只要發現儀器監測到較大的振動便會大聲發出警報。有時,「狼來了」的故事也是在所難免的,這就需要下一步,我們的監測人員進行人工判定了。那麼人工判定需要三個方向的地震波形都進行分析么?當然不,只要仔細的去研究其垂直方向波形特徵即可。那麼我們看一下某次塌陷地震時,六個距離震中遠近不同的台站,在垂直方向上記錄的地震波形。
六個台站記錄的垂直方向地震波形
當我們把每一道波形放大後,就會神奇的發現,當地震波開始時,每一道波形的初始運動方向都是向下的(見圖9)。說明,我們的監測儀器監測到的振動發源於地表淺層附近,而其傳播方向是從地表向地下方向傳播的。
初動方向
但是,僅僅依靠地震波形分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上初報定位、人工定位、發震區域的地質構造背景,結合監測人員的經驗判斷進行綜合分析,我們才能夠完成技術複核,得出某次地震為塌陷地震的結論。
這樣的技術複核需要在地震發生後幾分鐘內完成,既需要監測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也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熟練的技術和冷靜的判斷,加上平時的演練,才能做到震時不慌,使他們對於地震類型的判斷做到又快又准。
好啦,看到我們地震監測人員的黑眼圈,您是不是也會了解到,是這樣一群地震工作者在時時守護,夜夜監控著這些重要的數據和波形,有這樣像「大衛」一樣可愛的人在堅守著值班員的工作,才能為人們消除疑慮,使大家安心入眠呢,他們才是默默奉獻的守護者呀!
※科學家闡述環境微生物的大規模遷徙機制
※瓦雷利亞語的真實與虛幻
※眼睛從哪來 混亂博物館
TAG:混亂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