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業夥伴離職後 貝達葯業董事長首度發聲:流水才能不腐

創業夥伴離職後 貝達葯業董事長首度發聲:流水才能不腐

8月20日,貝達葯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達葯業」,300558.SZ)公告稱,公司董事、總裁王印祥因個人原因申請辭職,其辭去總裁職務將不會影響公司相關工作的正常進行。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以來,貝達葯業頻頻爆出核心高管離職信息,引發外界關注。

9月11日,貝達葯業的董事長丁列明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對此首度公開發聲,「我們一個好的科學家出去搞一個項目,我不認為是個壞事。像那些大型跨國醫藥集團,有些甚至讓科學家帶著項目出去創業,等到一定時候再收回來。這個裡面涉及到創新的內生動力問題。」

丁列明表示,人才的流動是很正常的。在公司快速的發展過程中,人員增加會非常快。現在很多公司會來挖市場、研發、銷售及臨床研究方面的人才,也有些人跟不上公司發展的要求被淘汰,讓一些適合的人進來,也有利於公司的進一步發展,自然會產生一些人員的流動。

據丁列明透露,貝達葯業目前有900多名研發人員,今年可能會超1000名,越來越多的人才被吸引進來。

創業夥伴離職

公告顯示,王印祥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總裁職務。其負責的相關工作已與公司副總裁兼研發中心主任王家炳博士進行了良好的交接,其辭去總裁職務將不會影響公司相關工作的正常進行。除了王印祥,胡邵京也辭去了首席化學家職務。

時光回溯到2002年,丁列明、王印祥及張曉東一起帶著實驗新發現回到中國,隨後創辦貝達葯業,從事靶向葯研發生產。丁列明與王印祥是大學同學,這也讓貝達葯業的創始團隊一度帶有「現實版的《中國合伙人》」色彩。

2002年貝達葯業創立,由海歸博士組成的創始團隊一度帶有「現實版的《中國合伙人》」色彩。圖為貝達葯業創始團隊成員,左起依次為丁列明、張曉東、王印祥。

創業之初,丁列明擔任貝達葯業的董事長,王印祥兼任總裁和首席科學家,負責研發工作,張曉東則在美國幫助對接國際上的合作和項目。他們各司其職組建了貝達葯業最初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經營管理體系。

據丁列明介紹,最初基於浙江省的政策、資金優勢,將公司選址浙江杭州。後來考慮到北京的信息、人才優勢,又在北京成立研發中心。

2014年10月,貝達葯業參股成立北京加思科醫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加思科」),以從事新葯技術開發,培育潛在的具有市場較好前景的早期新葯研發合作項目。王印祥出任加思科董事長。

丁列明向本報記者表示,科學家離職成立一些小企業去創新,去引領,這不是壞事。這些企業有可能會做大,但是大部分到一定階段後,它需要進入到一個大的平台中去。前面小團隊做研發沒問題,但是越到後面產業化的時候,特別是到臨床研究的時候,很多小企業做不了。一個臨床研究需要大筆資金投入,需要產業化時,小企業單獨做也是有困難。所以會慢慢像國外的那種模式轉變,前期我們遍地開發,但後面會集聚。

「公司的發展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要有自己的吸引力,也要有自信。」丁列明說道。

合縱連橫

近年來,不少跨國葯企關停或解散在華研發中心。

9月7日,禮來中國確定關閉其位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先前主要進行糖尿病及其相關併發症的研究,同時還包括禮來中國腫瘤研究部門(Oncology China)和生物治療藥物研發部門(AME) 。

繼不久前GSK宣布關閉上海張江的神經疾病研發中心後,禮來成為又一家對在華研發中心進行調整的跨國葯企。公開資料顯示,艾伯維2015年關閉了在華腎病研發中心;今年早些時候,諾華解散了中國生物研發部門。

對於跨國葯企調整在華研發中心,丁列明認為,跨國葯企早先主要通過研發來開拓中國市場,幫助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但相對於單薄的研發產出,在華興建研發中心的投入成本不斷上漲。再加上中國大舉鼓勵本土創新,醫藥監管政策的收緊,跨國葯企也要重新調整狀態。

事實上,就在跨國葯企對於在華研發中心的調整動作不斷時,貝達葯業正在藉助資本的力量,在醫藥研發項目上頻頻「合縱連橫」。

近日,貝達葯業與美國生物製藥企業Tyrogenex簽約成立合資公司醫科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Equinox Sciences LLC),共同開發Vorolanib化合物腫瘤適應症中國區域外的全球權利。

此前,貝達葯業以1000萬美元的對價認購Tyrogenex公司新發行的G輪優先股,持有其7%的股份,以開發Vorolanib化合物眼科適應症中國區域外的全球權利。

今年2月,貝達葯業出價3.72億元收購靶向葯研發公司卡南吉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77.41%股權。同時,貝達葯業與杭州瑞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涉足基因檢測、基因數據研究、臨床診療、藥物臨床試驗和新葯研發等領域。

丁列明向本報記者表示,從事的醫藥研發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激發內生動力的創新機制非常重要。就像一些大的跨國葯企那樣,分散一些小團隊進行前期的項目研發,到後面將科研項目產業化的時候,自然會需要母公司的資金平台支持。人才的流動很正常,也是公司平台與人才雙向選擇的結果。

新品尚待時日

此前貝達葯業上市初發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98%的營收來自凱美納,且未來3年,凱美納都將是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今年上半年,凱美納銷量同比增長55.86%。

然而,隨著2016年5月凱美納選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後,凱美納降價54%。大幅降價也讓長期依靠凱美納「打天下」的貝達葯業整體業績出現下滑。

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4.98億元,同比下降3.94%;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7億元,同比下降35.45%。

貝達葯業在半年報中解釋稱,受國家醫保政策和進度影響,公司產品凱美納降價幅度較大,而產品銷售增量還在逐步體現,另外,研發投入以及折舊費用增加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事實上,隨著凱美納的主要競品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在中國的專利到期,國內多家葯企紛紛申請仿製吉非替尼與厄洛替尼,層出不窮的競品無疑將會分割貝達葯業凱美納的市場。

一品獨大,抗風險能力低也漸漸成為資本市場對貝達葯業的擔憂所在。

在丁列明看來,科研創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目前貝達葯業開發創新產品主要集中於腫瘤治療領域。這涉及到健康問題,市場需求比較多。另一方面,腫瘤治療領域取得的突破比較多。未來腫瘤治療會逐步走向聯合治療,不同靶點的聯合以及不同療法的聯合,這樣集中產品線後可以為腫瘤治療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據悉,貝達葯業現有20多個國家1類及2類新葯在研項目。目前有7個項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其中Ensartinib(X-396)與克唑替尼頭對頭項目、MIL60項目及X-082化合物腎癌項目將進入臨床Ⅲ期階段。臨床試驗工作正在按計劃推進當中,若進展符合預期,預計第二個新藥單品將於明年底開始陸續上市。

新葯研發的跟進也體現在研發收入的加碼。2017年上半年,貝達葯業研發費用投入9039.02萬元,約佔營業收入的18.15%。相較而言,2016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為7373.57萬元,在主營業務收入中佔比14.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經健康島 的精彩文章:

TAG:中經健康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