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詞語感悟:小議「奉為圭臬」

詞語感悟:小議「奉為圭臬」

詞語感悟

(32)

小議「奉為圭臬」

朱英貴

「奉為圭臬」這個成語出自清·錢大昕《六書音韻表序》:「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臬,而因文字音聲以求訓詁古義之興有日矣,詎獨以存古音布局哉。」一說出自清·錢泳《履園叢話》:「三公者,余俱嘗親灸,奉為圭臬,何敢妄生議論。」

成語「奉為圭臬」是比喻把某些言論或事當成自己的準則。「奉」意為遵從信奉,「圭」是測日影的圭表,「臬」是圭表上南北兩端的標杆;用「圭臬」來比喻事物的準則,比喻把某些言論或事當成自己的準則。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喜歡將一些名著中的「名言」奉為圭臬,「二十四史」中就有許多令人奉為圭臬的名言,諸如: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三國志》)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晉書》)

迷而知返,得道不遠。(《魏書》)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周書》)

時不可再,機不可失。(《隋書》)

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舊唐書》)

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言路者,國家之命脈也。(《明史》)

然而,是不是名著、名人說的每句話都是真話,是不是名著名人從不造假?其實也不盡然。看看歷史上那些奸惡小人,那些蠱惑君王的偽君子,哪個不是顯赫一時的名人?哪個不是讓君王信以為真的讒害忠臣?為了利益,因為矛盾,謊話編得冠冕堂皇,讓人信以為真。如果一開始他們就說謊,那麼他們就只能一直欺騙下去,害怕被戳穿,害怕失去靠謊言獲得的權力地位,害怕曝光背後犯下的累累惡行,害怕謊言被揭穿後身敗名裂,所以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將謊言一個接一個地編下去。因為台下有無數的聽眾和觀眾,在那裡等候觀賞他們還在編織的《皇帝的新衣》。

「圭臬」本是測日影以定時光與節令的準則,那麼測量人心與測量社會的準則又是什麼呢?測量人心的準則是道德良心,測量社會的準則是法律契約,這也就是所謂的「底線」,泯滅道德良心,蔑視法律契約,則社會的險惡深不可測。

《孟子·離婁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塵土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強盜仇敵。」 「奉為圭臬」的反義成語是「視如草芥」、「視如敝屣」,這一正一反的語義關係所要表達的就是人心的道德關係與社會的契約關係。

當年奉為圭臬的東西今天或許被扔進了垃圾箱,今天新產生的讓人奉為圭臬的東西,也許正如傳銷謊言一樣蠱惑人心,權術被奉為圭臬,謀人被奉為才具,陰謀被奉為智慧,自保被奉為明智……世之不端也!不是不可以將某些言論「奉為圭臬」,關鍵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本末 的精彩文章:

教師節談教師:教師職業聲望為什麼會江河日下?
細說漢字:南征北伐——說「伐」
細說漢字:大動干戈——說「戈」
漢語淺論:文言習慣句式之六:狀語後置句(上)

TAG:朱本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