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看沒看《敦刻爾克》,最好先了解這些「乾貨」
作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15級近現代史方向研究生,季我努學社社員。
諾蘭導演最新作品的《敦刻爾克》正在全球熱映,在觀看這樣一部歷史題材的大片之前,我們不妨先把時間倒回到1940年的暮春,把目光聚焦在法國西北角的敦刻爾克海灘,此時,40多萬英法遠征軍正被困在這8英里長的海灘上,比利時軍隊向法西斯德國投降後,英法軍隊已然喪失戰機,一路敗退潰不成軍,根本無法組織像樣的抵抗。在狹小的地域里擁擠著這樣眾多的將士,人群密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旦有炮彈或炸彈落下,其傷亡數字便不敢想像。而被迫退到敦刻爾克的聯軍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洶湧而來已經橫掃大半個歐洲的德軍虎狼之師,更關鍵的問題是他們的退路已經被巨浪排空的英吉利海峽截斷,頭頂有德軍飛機來回轟炸,腳下是根本無法修築工事的鬆軟海灘,更不可能指望會有友軍作戰部隊增援。
野心勃勃的納粹頭子希特勒則拿出了幾乎全部的家當,包括兩個坦克集團,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擺足架勢要把這支從1939年9月開始就只宣戰而不開一槍的聯軍徹底消滅在法國的敦刻爾克海灘邊,讓歐洲大陸處處插遍納粹的邪惡旗幟。
然而,後來留芳史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生了,這不僅令當時的世界諸國感到震驚,更引得今天的歷史愛好者和學者津津樂道反覆研討。以下我們就以「敦刻爾克大撤退」前後的若干細節事件做一番分析和敘述,為大家提供另一些角度去觀察這一改變世界歷史的大事件。
一、德國海軍難道眼睜睜地看著英國救人?
在初讀有關「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材料時,我不禁納悶:從5月底到六月初,這段時間內英國源源不斷地從對岸把士兵們接回國內,當時的德國海軍在做什麼呢?他們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英國開船來回救人而不阻撓一下嗎?相信許多朋友可能都與我有相同的疑問。《敦刻爾克》 影片中對於德軍潛艇的攻擊著墨較多,主人公好不容易登上了一艘船撤回英國,航行途中該船就遭到了德軍潛艇的魚雷攻擊而沉沒。另一位配角也是因為所乘坐的船隻被德軍潛艇擊沉,被前往敦刻爾克救援的小遊艇「月光石」號救起,自此再也不願去敦刻爾克,以至於慌亂之中將遊艇上尚未成年的志願者失手打死了。這幾幕對於筆者而言印象極其深刻。
在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中,德國海軍的確有出動魚雷艇和潛艇攻擊英軍用來撤退的船隻,但規模都很小,實際上也幾乎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戰果。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海軍實力十分強大,皇家海軍天下無敵,這是自近代以來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眾所周知,一戰期間德國海軍就曾在海戰上吃過不少虧,儘管希特勒上台以後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擴軍備戰,但海軍實力仍然與英國有著不小的差距,雖然英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出了自己世界第一海軍強國的交椅,但在美國參戰之前,英國海軍都承擔了同盟國方面對軸心國進行海上作戰的絕對主力任務。無論從軍事安全還是經濟利益的層面考慮,英吉利海峽都是英國海軍長期以來的戰略規劃中嚴防死守的戰略禁區,在60海里的航線上有八百多艘各種船隻在航線,船隻密度極大,魚雷艇和潛艇很容易被發現,強攻和偷襲的難度都極大,甚至有可能尚未接近英國運輸船德國艦艇就已經「犧牲」在前了。
由於德國海軍軍艦建造計劃原本規劃於1944年完成,但是希特勒等不及便提前發動了戰爭,致使德國海軍在初期不能發揮重大作用,本身力量有限的同時又把相當一部分海軍艦艇部署到了大西洋,能再派到英吉利海峽的潛艇數量極其有限,勉強防守可以,但對英軍船隻根本無法構成重大威脅。「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買賣,精明的德國人絕不敢做。
二、為什麼到關鍵時刻希特勒卻不追了
當德軍從西、南、東3個方向朝敦刻爾克步步緊逼,而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納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正是這道命令,為原本身陷絕望的英法聯軍獲得了奇蹟般的喘息之機,也正是這道命令引起了後世史學界極大的爭論,很多軍事學者和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干涉軍事指揮的命令。首先從軍事層面考慮,敦刻爾克地區的地形水網縱橫,遍布沼澤,並不利於裝甲部隊的行動,5月22日英軍兩個裝甲旅的反擊也給德軍裝甲部隊造成了一定損失,所以希特勒也不想讓裝甲部隊和困獸猶鬥的英法聯軍再交鋒,從而影響以後的作戰,加上裝甲部隊本身就已經因為連續作戰多日而疲憊不堪,也確實需要休整,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完成最後包圍,其次聯軍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加重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部隊損耗的擔心,因快速突進的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A集團軍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令突前的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是擔心部隊會困於敦刻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地帶而陷入陣地戰,從而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
此外也有人認為當時希特勒可能有政治上的盤算,如果放緩追擊,讓一部分英軍順利撤回英倫三島,政治上也許會有助於與英國議和。有一段希特勒當時巡視前線司令部時的講話可以輔證這一觀點。據當事人回憶:希特勒的情緒非常好,他承認這次戰局是「一個明顯的奇蹟」,認為戰爭將在六個星期內結束。然後他希望同法國締結和約,以便下一步同英國媾和。之後出乎在場所有人意料,他竟以讚許的口吻談到英帝國,談到英帝國有必要存在,談到英國為世界文明發展所做了貢獻,甚至將英帝國同天主教相比,稱這二者都是世界穩定的要素。希特勒還聲稱只要求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至於海外的一些殖民地「歸屬」問題,英法之間都可以商量。希特勒自稱其目的,是要在英國認為可以保住體面而接受的基礎上講和。因此,有理由認為,希特勒下令「停止前進」不僅是出於軍事原因,也有照顧到英國的體面、方便講和的想法。
綜合這些因素,希特勒的這個命令也不是莫名其妙毫無道理。更重要的是,坊間傳言「希特勒放棄對英法聯軍的進攻」其實是對歷史真相的誤解。僅僅在三天後的5月27日,希特勒就命令裝甲部隊恢復進攻了,真正暫停進攻也不過才區區三天而已。而英軍的撤退是從5月26日晚才正式開始,在整個撤退的九天時間裡,德軍裝甲部隊其實都在進攻,直到6月4日德軍裝甲部隊佔領敦刻爾克,這期間是英法聯軍的後衛部隊為保證主力撤退拚死苦戰才阻滯了德軍鐵騎前進的腳步。
也有人以希特勒恢復進攻來反駁此前提到的希特勒為求政治談判而對英軍「網開一面」的說法,如果真的希望媾和,何不在外交渠道進行聯絡?若真的要網開一面,又何必發動攻勢猛烈的第二波追擊?歷史的真相往往神秘而有趣,這一問題,看來還需後世史家繼續挖掘與探討。
※敦刻爾克戰役中不是「停止前進」,有人說這才是二戰初期「德軍最大的失誤」
※「支那」一詞為何現在沒有人講了?
※稱中國為「東方惡友」,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戰爭
※新中國成立以後「支那」一詞命運如何了?
※為什麼中國曾被稱為「桃花石」?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