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Day 286 新肉體的誕生

Day 286 新肉體的誕生

和電影生活在一起第286天

2017年9月14日星期四

片名:錄影帶謀殺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廣東梅州,旅店

坐在旅店客房的床上,抱著筆記本,近距離對著屏幕來看《錄像帶謀殺案》,可能比在客廳里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來得更為「親近」。時隔多年,柯南伯格的噁心異常的特效,仍然深扎在心裡,以致於重看起來,盡然毫無負擔。我很重視這位導演,他的新片基本上還會看一看,但我從來沒有「重溫」過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因為用視覺效果殺傷力太大了。

別的導演批判媒介道德、探討真實與幻覺,或許會用情節結構、用人物命運、用混淆虛實之類的手段。比如日後的《隱藏》、《黑鏡子》(還有很多)。可是柯南伯格不會的,他會直接上一堆血肉模糊的特效,讓人產生生理上的「直接反應」:毛骨悚然、反胃、無法直視。

柯南伯格在中國傳播最廣的電影是《變蠅人》(The Fly,1986),直譯是《蒼蠅》,因為曾經在電視台公開播出過,成了很多人的噩夢。我剛參加實習工作時,曾聽過辦公室里的打字員們討論過其中的若干情節。現在想起來,算是當年的《午夜凶鈴》。當時還不知道有「人的異化」這種說法。

我個人的第一部柯南伯格是《慾望號快車》(Crash,1996),這個譯名頗有「速度與激情」的意思。主人公是一位沉迷性事的電影製片人(由《性·謊言·錄像帶》的男主角詹姆斯·斯派德扮演),在某次車禍中腿部重傷,而對面來車則夫死妻傷(妻子是剛因《鋼琴課》獲奧斯卡影后的海倫·亨特)。之後,倖存下來的一男一女進入了一個奇怪的圈子,愛好者們熱衷用真實的撞車還原某些事故。在真實的撞車中,來完成性慾的釋放,死亡即是終極高潮。總之看得目瞪口呆。

回過頭看《錄像帶謀殺案》,情節同樣是如何達到更快感的高潮,然後如何去死。只是內容不是關於汽車,而是關於電視。

當時的評論界也被柯南伯格的創造震驚過,稱他為「當代電影史上的波德萊爾,那位以描述身體恐怖見長的詩人。他所有的電影都是對性和死亡的思考。這些影片會讓你明白什麼是佛洛依德所謂的『生本能』(Eros)和『自我毀滅的本能』(Thanatos)在你身體每個細胞里的決鬥。」(《電影之書》)

《錄像帶謀殺案》的故事看過的人應該不容易忘記。主要是將一個小型色情電視台的製作人,不滿足於製作那些曖昧的、軟性的色情節目,而想要更大膽、也更真實的東西來播出。最後從疑似馬來西亞的衛星電視信號中,收到了讓他感興趣的電視節目:有個頻道全天候播放從S*M發展為虐殺的真實過程。這位製作人在追尋這個稱為「Videodrome」的節目時,身體開始產生異化,肚子上駭然出現了一道類似女陰的裂口,變身為一隻肉體錄像機,可以放置肉片式錄像帶。最終,他受到電視節目的蠱惑,高喊著「新肉體萬歲」,用槍將自己嘣碎。

柯南伯格初衷也許是為了批判電視節目中的性和暴力的極大危害。據說在英文俚語里有把電視稱為「白痴盒子」(Idiot box),人們看似拿著遙控器可以不斷地、自由地選擇越來越多的頻道,但實際上這種選擇是被動的、無意識的,人們越來越被電視洗腦,以至於分不清真實和幻覺,甚至有些人可能認定電視里展現的生活更好,甚於我們的現實——按照《錄像帶謀殺案》里主人公的看法:電視里的性和暴力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幻想的出口,不然大家也許會真的去實現它。

《錄像帶謀殺案》拍攝於1986年,當時互聯網還未出現在家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來看這部電影表面上已經過時,但柯南伯格超前地意識到了大眾媒介是如何控制心智,放大慾望。按照他的寓言:我們現在無意識地刷著手機、看直播平台的各種視頻,遠比三十年前無意識地按著遙控器換頻道的人們更為危險。從某種角度而言,影片里所謂「新肉體」,算是已經真正的出現了。因為移動互聯網不僅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我們的生理性。手機已經成了我們一個真實的器官,這點不難切身感受到。這也是開頭所說的,為什麼現在看這部影片更有一種「親近」的感覺。

放張日本版海報。我就不放更噁心的劇照了。

第41周 「美國恐懼」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波蘭斯基

熱天午後 Dog Day Afternoon(1975),西德尼·呂美特

閃靈 The Shining(1980),庫布里克

錄影帶謀殺案 Videodrome? (1983),柯南伯格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喬納森·戴米

本能 Basic Instinct? (1992),保羅·范霍文

冰血暴 Fargo(1996)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Tags:《錄影帶謀殺案》(1983),#VCD365,Videodrome (1983),大衛·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衛西諦

電影文化工作者,專欄作家,影評人。先後在《看電影》、《紐約時報中文網》、《生活月刊》等數十家刊物撰寫專欄。歷任多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中國獨立影像展、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影展獎項的選片與評委。第49屆金馬獎評審。出版有十部電影書籍。2015年,獨立出版個人攝影集《Way Away:66號公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影網 的精彩文章:

Day 285 究竟是什麼讓人瘋狂?
《之名》:女性視角下的神父同性戀情故事
兼重淳專訪:不會做飯的副導演拍不出「奇蹟」
塞繆爾·毛茨:用哲學思辨展現骯髒世界
在這世界的角落:在這個世界上好好平凡的生活吧

TAG:迷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