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愛去感受孩子的內心 向孩子說「不」的四個原則
文/跟誰學
教育孩子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比如,父母對孩子說「不」,說出這個字很容易,但什麼時候說?以什麼方式說?既要呵護孩子的自尊心,還要達到拒絕孩子去做的目的,更要讓孩子知道應該去做什麼,等等,這裡面有很多需要探討和學習的地方。
實際上,父母在向孩子說「不」的時候,還是有一些規則可以借鑒的。
1、規則向孩子說清楚
有的時候,孩子不聽話,父母越說不讓幹什麼,孩子越要去做什麼,這背後是因為孩子從心裡邊就對規則有抵觸情緒。制定規則、培養習慣,對於孩子來說越簡單、越具體越好,比如「把筆放到文具盒裡」「把玩具放到抽屜里」「把果皮仍到垃圾桶里」「把外衣掛到衣架上」,而不是說「把房間收拾乾淨」。孩子知道了這些規矩,他就會照著做。
如果能夠讓孩子複述這些規矩,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會有很多幫助,父母可以經常鼓勵孩子「你做的真棒」。
2、拒絕孩子的理由說清楚
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要求或者是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時,當父母拒絕孩子的同時,最好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比如當孩子做完作業,說希望給他講一個安徒生的故事,一句簡單的「不行,沒看我正幫著呢」,這樣的拒絕並不是一個孩子能夠接受的說法,應該向孩子解釋為什麼現在不可以,看看其他什麼時候可以,這樣給孩子一個能夠接受的說法,其實也是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
試想想,是不是有些在父母眼裡沒什麼意思的事,但在孩子的眼裡非常有意思。所以,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使孩子產生怨恨,把拒絕的人理由講清楚,反而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會有威信。
3、既然拒絕,就要堅持
在面對面地制止孩子的時候,比如「今天我們不買這個玩具,把它放回貨架上吧」,並且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今天不買這個玩具,但孩子不聽,又哭有鬧。這個時候怎麼辦?有些父母可能就讓步了。其實,這個時候不能遷就孩子,可以帶他去某個地方先冷靜一下。
買個玩具,看似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對孩子來說,要讓他明白無理糾纏是沒有用的。
4、不與孩子討價還價
有些父母習慣用「你先……就可以……」這樣的句式,比如「你先寫完作業,寫完作業就可以去看動畫片了。寫不完不許看動畫片」「你先吃飯,吃完飯就可以去看動畫片了,吃不完飯不許看動畫片。」這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不好。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的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如果父母經常這樣和孩子講話,那麼也會無意識地效仿,動不動就講條件。
教育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這不僅僅是父母的事,而是每個人都在經歷的事。實際上,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在接受適合那個階段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又都在通過自己的行為舉止體現出那個階段教育的特點和成果。
對於父母,有人說,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父母只有不斷地自我成長,時刻地自我覺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見了你!」
還有人說,父母從事的是世界上重要有挑戰性的工作,但我們成為父母卻不需要上崗證。
點擊展開全文
※孩子也有自尊心,教育是幫助孩子在成長中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通才和專才都是人才,誰更加受HR青睞?
※《我的前半生》中的職場潛規則,起碼你應該知道20條
※職場硬實力沒有優勢?至少某些軟實力足以成就你
TAG:跟誰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