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界中國》:既是田野的隱秘神奇,也是人與自然的對話

《茶界中國》:既是田野的隱秘神奇,也是人與自然的對話

最新一集的《茶界中國》播出之後,觀眾紛紛驚呼:「很不一樣」。此話怎樣?原來,在《田野的約定》中,鏡頭下的主角,似乎不再是茶葉,節目反倒是花費大量筆墨敘述了與之相關的動物、植物,及它們構成的一整個生態環境。

眼花了!這難道是《動物世界》?

微信君在看節目時,好幾次恍惚覺得在看《動物世界》,不知道小夥伴們是不是有同感。

各式各樣的昆蟲,隱藏在茶園微乎其微的細節中。《茶界中國》依靠顯微鏡技術,帶我們走進了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

或奇妙,或驚悚,隨手截圖,每一幀畫面都在講述著一個生命的故事:

說到這裡,小夥伴們可能要問了:「《茶界中國》不好好講茶葉,怎麼開始講動物了?」

其實不然。茶樹也好,動物也罷,它們共同構成了田野體系中固有的生存法則。不同生物對環境的選擇,源於本能的驅動力。而天造地設的自然環境,不僅是生命的家園,更是孕育茶葉高品質口感的標準原產地。

以台灣坪林區的野放茶為例,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否保證最原汁原味的口感,需要看坪林翡翠樹蛙的「臉色」。只有當生態環境達標時,坪林翡翠樹蛙才會來到木桶中產卵,而野放茶也才能達到最極致的口感。

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也是人與自然默契的約定。

別奇怪!這其實是「人與自然」!

如果說,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茶葉生長的「天時」「地利」,那麼茶農的智慧與虔誠就是「人和」。保護生態環境,絕不是一句空話。看天吃飯的茶農,對此有著更深的體會。

於是乎,福建安溪的茶農劉金龍,將3000株一畝的茶園減至600株一畝,擴大行間距,不除雜草,給茶樹最自然的生長環境:

於是乎,台灣坪林區的茶農,不修剪、不施肥、不翻土,盡最大可能保證茶樹生長環境的原生態:

於是乎,雲南西雙版男南糯山的茶農們,恪守著千百年來不成文的規矩:女人上茶樹,以此減輕茶樹承載的重量,減少不必要的折損:

於是乎,茶農們請來了植物科學家,分析土壤結構,用最科學的方式,完成人與土地的對話: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茶農們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也為中國茶葉、茶文化發揚光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關於普洱茶是否致癌話題的簡單總結
喚醒美味,抹茶年輪蛋糕,紀念逝去的青春,淡淡綠茶香
愛喝茶的人有什麼共性
了解紅茶的功效與作用 這樣喝不上火
9月新會青柑熟 柑普茶地方標準正在申報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