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欲殺蘇武,蘇回應:已有三國因殺漢使而滅,匈奴想成下一個?
若要論威武霸氣,恐怕很少有王朝能和漢朝相比。自漢武帝以後,漢朝對異族一直秉承高壓、強硬的政策,而這些強硬政策的實施者除了軍隊以外,還有使節。在漢朝人看來,對於蠻夷,不能一味運用懷柔之術,否則這些蠻夷很容易蹬鼻子上臉,以為漢朝在刻意討好他們,從而輕視漢朝。所以漢朝使節們在對外交往中,往往會採用極其強硬的舉措,絲毫不顧及蠻夷君主的面子。而這種強硬姿態,也往往給使臣們帶來殺身之禍。
但是要強調的是,雖然漢使飛揚跋扈、霸道十足,但是很少有國家敢於殺害使節,因為他們知道,殺死漢使會發生什麼嚴重的後果。「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絕不是一句空話,而實實在在是懸在蠻夷君主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使節被殺,漢武帝怒滅南越國
南越國,是河北人趙佗率領秦朝戍卒建立的大國,自漢高祖劉邦以來,一直是漢朝的勁敵。漢武帝即位後,決心解決南越國問題。於是採取先禮後兵的戰術,派外交神童終軍去勸說南越王內附。到了南越國後,終軍果然不負眾望,說服了南越王和王太后,原本南越國可以兵不血刃地歸降漢朝。然而,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年輕的終軍死於亂軍之中。
聽聞終軍被殺,漢武帝勃然大怒,調集十萬大軍,水陸並進,如同勢不可擋的怒濤一般殲滅了南越國,殺死罪魁禍首呂嘉,化其領地為九個郡。大宛王殺漢使,頭顱懸於北闕
為了尋求更好的馬種,漢武帝派使節去位於今天中亞的大宛國,用重金購買傳說中的汗血寶馬。然而大宛王認為汗血馬是國寶,不能輕易送人,所以予以拒絕。由於沒有完成使命,漢朝使節勃然大怒,當著大宛王的面,敲碎了原本作為國禮的金馬。感覺受到侮辱的大宛王,立即派人殺害了使節。在大宛王看來,漢朝離自己國家有萬里之遙,中間還隔著一個帕米爾高原,漢朝定然不會派兵來報復。
然而大宛王想錯了,漢武帝認為沒有得到馬匹事小,但是殺害漢使事大。如果不對大宛加以懲罰,西域各國恐怕都會輕視漢朝。於是,漢武帝派遣外戚李廣利帶領數萬大軍進攻大宛國。然而由於準備不周,路途遙遠,這次攻伐宣告失利。對於李廣利的失敗,漢武帝勃然大怒,於是調集了全國的力量,又組成一支七萬人的大軍,動用數十萬人為他們準備輜重。
面對強大的漢軍,沿途西域各國紛紛打開城門,向漢軍提供後勤。經過艱難跋涉,漢軍到達大宛,並很快攻破了外城。大宛貴族震恐不已,於是殺死大宛王向漢城投降,並拿出城中所有馬匹供漢朝挑選。
漢軍回國後,漢武帝將大宛王的頭顱懸於北闕,而北闕是專門供外國使者居住的位置,其目的不言而喻。在強漢的震懾下,西域各國紛紛歸降,再也不敢輕易觸碰漢朝的虎鬚。朝鮮殺漢使,漢武帝滅其國
衛氏朝鮮名義上是漢朝的藩屬國,但卻一直暗中與漢朝為敵,阻礙其他國家向漢朝進貢。於是漢武帝派使臣涉何與朝鮮王交涉。在談判破裂之後,朝鮮王竟派兵殺死了涉何。
涉何事件發生後,漢武帝立即調集兵馬,準備滅掉這個不知死活的國家。元封二年(前109)秋,漢武帝調集五萬大軍,分海陸兩路圍攻衛氏朝鮮的首都——王險城。經過激烈戰鬥,衛氏朝鮮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朝鮮王被主和的臣屬所殺,整個朝鮮國併入漢朝,成為著名的漢四郡。匈奴殺漢使,漢朝千里斬單于
匈奴是漢朝最主要的敵國,兩國使節來往不絕。雖然漢朝使節與匈奴人屢次發生衝突,但大多都是扣留了事,很少有殺害使節之事,因為匈奴知道,殺害漢使會有嚴重的後果。
蘇武被匈奴單于扣留後,曾用言語威脅:「南越國殺漢使,現在已經化為大漢九郡;大宛王殺漢使,頭以掛在北闕;朝鮮殺漢使,很快就被誅滅;今天如果單于想要殺我,匈奴的大禍就從我開始!」在蘇武的嚴詞之下,匈奴單于還真不敢把他怎麼樣,將他流放到貝加爾湖了事。
不過凡事有例外,漢朝中期,匈奴分裂為五部,呼韓邪單于在漢朝的扶植下得以勝出,並佔據了漠北。而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逃亡到中亞的康居國,在當地稱王稱霸。因為怨恨漢朝,郅支單于殺害了護送自己兒子歸國的漢使谷吉。
為了給谷吉報仇,漢朝西域都護騎副都尉陳湯說服都尉甘延壽,調集漢朝屯田兵和屬國兵數萬人,千里奔襲郅支單于所築的城郭。在猛攻數日之後,將城池攻破,砍下了郅支單于的頭顱。
由此,郅支單于「有幸」成為被漢朝殺死的第一個匈奴單于,也是唯一一個匈奴單于。回到國內,陳湯在述職書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豪氣千雲之語絕不是空話,強漢多次證明,違抗漢朝的下場有多麼慘烈。就如傅介子所說:「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無巧不成書,史書!看看歷史有哪些有趣的巧合
※諸葛亮《出師表》為什麼「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幾位男星的帥氣古裝照,看看誰臉最傷感
※俑帝價格不菲別「賤賣」
※一個美女的悲劇,遠嫁三個男人,三個男人卻為祖孫三輩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