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放棄說教!孩子會更幸福

放棄說教!孩子會更幸福

這幾日,我總想把李昕老師關於「良好的親子溝通和家庭管理」的課堂內容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礙於自己不善長網路雞湯的寫作模式。也是因為關於教育話題不好寫,每個父母都可以是一本教材,更別說信息時代各種成功教育法隨時拈來。我思考我能說些什麼、怎麼說,會不會胡說八道,這些顧慮讓我幾易其稿,最終選擇遵循自己的觀點,旨在說服父母盡量保持和孩子同頻,拒絕灌輸成功學的理念,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幸福感。

辦一場講座,寫一篇文章

做一些有趣的嘗試

你的不自覺正在毀掉你和孩子的幸福感

「你的糖果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鄰居家小孩每次考試都拿A」

「你要多喝水」

「你要早睡覺」

「你要多運動」

………

孩子不願分享=自私

孩子數學不好=智商低

孩子當眾撒潑=情商差

看到了吧,這是常見的親子對話方式,說話的內容高度雷同。以前我也是這樣的,並一直堅信如此,教育孩子,就是要耐心地對他講道理。我以為洞悉孩子的一切,其實不過一直扮演「蹩腳醫生」罷了,給孩子貼標籤,開處方,一堆壞習慣對應一套硬道理,只要逮到機會就跟孩子喋喋不休說道理。

多數父母,並不覺察自身的期望、愛護、焦慮和功利心深刻影響著與孩子的相處,習慣在對話中告訴孩子成人世界的法則,卻不知道正在慢慢毀掉彼此的幸福感。父母多半注重糾正孩子的短處,設法在後天實施補救。孩子無私,你害怕他單純受騙,孩子某方面發育遲緩,你憂慮他可能沒有天分,再後來,又開心擔心他情商夠不夠高。

父母在方方面面的教育中為孩子輸送一套成功學,他們渴望孩子優秀、出色,往往忽略孩子內心是否能夠儲備和激發追求這些目標的能量。

從心智的三視角

打開覺察

上圖

人的理智、意志、情感

構成我(心智)的三角結構

文後均是圍繞對此圖的理解展開論述

1.理智—產生認知、概念和想法(判斷)

2.意志—產生各種具體行動的內生動力

3.情感—產生各種具體的喜怒哀樂

舉個例子,夫妻吵架,孩子頂嘴,都喜歡在講道理上分個高低對錯,對話,往往變成吵架。用心智三視角去解釋,就是對話雙方各自關於理智、意志和情感把控的失衡。一方表現為理智佔了上風,另一方情感遭受碾壓,內心美好的體驗被侵犯,由此產生的怒氣反過來抑制了理智,雙方最後不歡而散。

對照三種常見父母類型,覺察自我行為偏好

1.專制型父母——側重強調孩子的意志行動服從「規範」,而不管孩子在認知上是否明白,情感上是否認同,常常忽視孩子理智的學習成長與情感的認同,容易導致孩子日後機械式行為或情感冷漠,屬於意志偏好型

2.溺愛型父母——過分注重孩子情感表現和感官愉快,從而忽略理智的約束,容易導致孩子過分任性和自私行為,屬於情感偏好型。

3.忽略型父母——在理智、意志或情感上迴避孩子的教育問題,結果造成孩子以各種出格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對抗,譬如打架和早戀,屬於理智、意志或情感迴避型。

放棄說教!

在延遲理性中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幸福感

真善美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偏好,不管是渴望做好一件事(情感)、堅持做好一件事(意志)還是應該做好一件事(理智),都需要內心儲備足夠的動能促發行為,我們稱之為自主性。

關於幸福

回看心智三視角的結構,我認為內心關於真善美的體驗就是幸福感。因為每個人對真善美的體驗值都不一樣,所以幸福有很多模樣。父母是孩子心靈成長的第一位導師,更多要站在尊重、接納、引導,避免過度干預、過度開發和過度壓抑的同行者的身份,幫助彼此找到內心的幸福感。

調動情感指揮棒

贏得孩子的心

我時常需要面對我家五歲熊孩子的各種情緒挑戰,父母習慣用自己的認知判斷並試圖左右孩子的體驗和情緒,而孩子卻不一樣,他們最初是被情感調動的參與者,開心就笑,不開心就鬧。遇到個性固執的孩子,就會表現為不聽管教,遇到順從的,自然表現為唯唯諾諾的乖小孩。

面對教育孩子的問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避免扮演裁判者,轉為做情感的交流者,參與孩子關於真善美的體驗中,調動孩子內心的嚮往(情感)、堅持(意志)和希望更優秀(理智)的動力,自然能夠不動聲色春風化雨滋養孩子的成長。

你可以嘗試去做以下幾點

無條件的接納

你會擔心無條件的接納是對孩子過度的放縱和溺愛,因此不願意妥協。這裡說的無條件是指父母首先放下自我焦慮、虛榮和功利的情感,再去正視和處理孩子的問題。我體驗過面對孩子撒潑的無措和惱怒,對著孩子就是一頓訓斥。現在反思,如果不夾帶情感的戾氣,相信我會平靜對待孩子當下所處的情感困境,以同理心去安撫孩子,過後再告訴他我的情感體驗。你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最終會幫你贏得孩子的心。

尊重孩子的天性

父母常常在嚴管還是放管的拉鋸中搖擺不定。關於天性,需要父母花點心思琢磨孩子的出廠設置。譬如關於時間的認知,幼兒園的孩子對五分鐘、半小時的長度沒有概念,大人喜歡用時間分割事情,「該上學了,該出門了,該關電視了……」孩子卻天然表現為對時間的鈍感。我家孩子也一樣,自己穿襪子能磨蹭幾分鐘,後來我也不催了,提早叫他起床,給足時間陪著他把襪子穿好,自此也就再沒有發生因為他磨蹭拖拉耽誤出門時間鬧出的情緒大戰。關於孩子成長的節奏,父母要學會等待和尊重。

充分並用心陪伴

撫養教育孩子絕對是最辛苦的工作之一,用心教養是一條艱難的路。友人曾向我提及,常常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心多用,在外工作的時候又內疚太少陪伴孩子。他說這種假性陪伴,是隱形的陷阱,根本無法與孩子充分真誠地交流。充分,意味著確保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心意味著你必須完全停下手中的事,甚至停止腦袋去想別的事情,專註於此刻。

建立秩序感

少些灌輸成人世界的法則,共同制定你和孩子的規則。家庭規則必須一起制定,讓孩子參與其中,明確遵守約定的規則,一旦違反約定,就要接受相應的懲罰,方能體現最有效的執行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秩序感。

鼓勵合作

引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的論述「應該培養和鼓勵兒童學會合作,應當允許他們自行探索與同齡人融洽相處的方式,可以是通過共同的小任務,也可以是通過一起遊戲。任何對於合作的阻礙都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比如說,被寵壞的孩子就只學會關注自己,即便到了學校,對他人漠不關心的情況也不會改變。功課對於他們的吸引力只在於能夠藉此贏得老師的偏愛。他們只聽得進去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成年以後,社會情感的缺乏在他們身上會越來越嚴重。早在第一次曲解生命意義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終止了對於責任和獨立這兩大命題的學習。事到如今,他們毫無應對生命中的考驗與困境的能力,滿心痛苦」

最後,感謝李昕老師8月27日帶來的精彩講堂,本文採用了不少李老師歸納的觀點,他紮實的學術積累和教學經驗給了我啟發,讓我受益匪淺並努力踐行做一個與孩子進行有益溝通的母親。相信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是獨特的,沒有千篇一律的良方,祝您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在此,誠摯向人類歷史長河中致力於心理學研究的巨擘和教育家們致敬,那些光輝的思想影響至今,深刻久遠。

本文觀點和論述倉促也不盡完善,歡迎批評指正。

—— coco

2017.09.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可可堂Cocodone 的精彩文章:

TAG:可可堂Cocod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