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者來信:知識網路化時代,最重要的是……

讀者來信:知識網路化時代,最重要的是……

圖片來自:wallhaven

編者按

7月31日,「九為你讀書」欄目內測上線,以每周兩集音頻附圖文的方式和群里的夥伴們共同閱讀了《知識的邊界》《中外教育史》《教育問題史》等書籍。每集一經推出,群里小夥伴或就書中某個觀點進行交流,或準備各種和教育行業相關的問題與初九探討。有些讀者還將自己的心得寫了下來,寄給了芥末堆。今天,我們將其中一二整理出來,與芥末堆廣大讀者分享。願您也聽有所想,讀有所得。

此篇為第一期討論《知識的邊界》的讀者來信。作者為 Iris Poon。

溫伯格的建議是從宏觀的角度給的,作為教育從業者,我想從個人的角度談談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知識網路化這一契機,使自己在知識的浪潮中領先於人。

溫伯格在」知識的邊界「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既隨著知識的載體發生變化(從書本雜誌到網路),知識的性質和形態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他將這一改變稱為「知識的網路化」,並列出了「網路化」形態的5大特徵:寬度、無邊界、平民主義、他人授證和懸而不決。書中還從公共基礎設施的角度(例如「開放取用知識庫「的公共空間,統一的元數據結構和教育等)給出了如何利用知識網路化的建議。溫伯格的建議是從宏觀的角度給的,作為教育從業者,我想從個人的角度談談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知識網路化這一契機,使自己在知識的浪潮中領先於人。

在這個時代,我認為有4個環節對學習和建構知識特別重要:

篩選過濾;

用別人的觀點為自己的思考添磚加瓦;

將不同觀點知識融合;

構建自己的思考框架;

為什麼是這4個環節呢?篩選過濾好的信息源為自己省下時間,用別人的觀點和觀察角度豐富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將不同知識融合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識,構建自己的思考框架,幫助自己更清晰地思考。

下面我來分別談一談這4個環節。

1. 篩選過濾

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大量的資訊。先不談特意製造低質量內容只為吸引眼球的,光是好心好意出書寫文章開講座的,其實也有不少思考不深或表達累贅而浪費受眾時間的。其實這也很難怪他們,因為要在這個快節奏時代找到時間靜下心來思考確實不容易。一般我自己篩選內容有以下2個標準:

a. 內容上要有框架(非零碎)的思考

善於思考的人總能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得到零碎的思考靈感,這可以是一些個人的體會、感受。但是這些想法是孤立的,零散的,不太經得起推敲的。碎片想法是一個好的起點,但是需加以大量集中深入的思考,才能變成對於某領域的系統化的洞見。系統化的洞見一般體現為一些能表明幾個元素之間的關係的思考框架。在選擇材料時,我一般選擇有清晰思考框架的,因為這代表作者對每個想法有過深入思考,並把零碎的觀點組織成一個邏輯關係緊密的網路。

b. 表達上要精簡

分享人應能用最短、最易懂的話把意思表達清楚。另外,在非必要的情況下不要造新詞

2. 用別人的觀點為自己的思考添磚加瓦

大部分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沒有唯一正確答案。因此,除了自己觀察總結,參考他人看問題的看想法是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然而,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只要求我們記住和理解別人的理論成果,卻忽視了我們為什麼要聆聽他人的看法。在我看來,聆聽他人的想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突破自己看時間的局限性,豐富和補充自己的認識。所以,在學習他人的時候,必須回到豐富和補充自己的看法的這一出發點上。

首先,請先快速瀏覽,了解他在問一個什麼問題。在正式深入地了解別人的觀點時,請先自己作一些思考。可以是你對這個話題的感興趣的疑問,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零散感受。然後,要能讀懂別人的觀點。主動地理清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對於一些思路不清晰的分享者。代入作者的背景身份去解讀他的觀點,思考背後更大的假設和價值觀是什麼。接著,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思考他的邏輯推理有沒有漏洞,思考他的觀點的局限性。最後,思考他的觀點能對你有什麼新的啟發。他的推理過程不一定是對的,他的結論也不一定是對的,但是每逢遇到新的觀點,定能給你自己的思考提供新的角度。

3. 將不同觀點、知識融合

知識要發揮最大作用,就必須融會貫通。要嘗試將每一個新的知識與舊知識相連。這樣做時,應該將新的概念或知識拆分為更具體明確的想法再進行比較,這樣會相對容易一些。

舉個例子,若現在馬上讓你將量子物理與佛學做一個融合,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相當困難。因為兩個概念都實在是太大了。兩個概念分別涵蓋的意義都很寬,所以不能直接比較和融合。應該先明確列出兩個概念涵蓋的具體觀點,再進行對比。一般不同想法之間的關係有以下4種:

對立(雙方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想法)。例如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而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

平行(雙方分別描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例如「項目式學習」強調的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主題式學習」強調的是學習內容如何組織劃分的問題,兩者是強調的是關於學習的不同方面,是相互平行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時候表面上雙方看似持對立觀點,實際上是他們看到了平行的不同方面。

包含(看一個想法能否被更基本的想法解釋,或者能否解釋更具體的想法)。例如很多設計排版的原則是根據認識心理學而來的。

類比(有什麼可類比的跨學科的想法)。例如在組織管理中,每當團隊成員數量增長到一定的量,就應該拆分為兩個團隊,這與生物中的細胞分裂是極為相像的。

4. 構建自己的思考框架

有時候需要用自己的親身體會架構一套自己的思考框架,去概括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這個時候應該多想些具體例子,具體例子越多,越容易得出一些抽象的概括。抽象的概括一般需要描述不同事物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一般通過一些框架來表達。這些框架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分類(選出最重要的屬性,放在一個或兩個維度上對比排列)。例如下圖的四象限法就是一種流行的分類框架。

列舉(窮舉關於某一問題所有相關的要素)。例如在《引爆點》一書中,作者就列出了3個與「傳播力」相關的因素:「附著力」、「個別人物」 和 「環境威力」。

時間性(步驟,時間軸等)。例如以下設計思維流程所包含的5個步驟。

其他關係。其他關係一般適用於描述邏輯關係更緊密的元素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邏輯關係更強的「窮舉」。例如下圖理查德·哈克曼的影響團隊效率的模型,理查德窮舉了5個與團隊效率相關的因素,並將它們分成外部因素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正面的組織文化),和Expert Coaching (即提供專家教練)] 和內部因素 [Real Team (真正的團隊)、Enabling Structure (好的團隊結構)、Compeling Direction (吸引人的團隊目標)]。其中內部因素中,又以「Real Team (真正的團隊)」為基礎。這個模型窮舉了相關因素並解釋了它們相互間的邏輯關係。

在建構自己的思考時,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或創造一種框架。

最後,我想說一說這4個環節在學習與教育方面的意義。在傳統的「學習」中,我們只注重學習和理解「專家」的思考成果,我們要求統一化和規範化,懂得一些大家都懂得的知識是個人的被雇條件。然而在這個知識網路化的時代,知識成為了全人類的共有財產,知識變得觸手可及,這為「平民專家」提供了基礎,每個人都可因為自己獨特的環境和經歷成為「專家」,每個人的獨特想法才是企業競爭的最寶貴的資源,因此獨立思考就顯得尤其重要。

我認為在未來的教育中,學生的主要學習時間應放在嘗試掌握並不斷改善這些獨立思考的技能上,而知識自然就在這個過程中累積。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個知識大潮中找到自己的方法,持續學習,快速成長。

編者結

【本期彩蛋】:初九將在本周六19點開啟視頻直播,與讀者實時線上互動。想要初九答疑解惑,一起坐而論道,亦或交流經驗,都沒問題~

記得初九在第一期末尾說的嗎——「Hi,讀者朋友們,溫伯格的所有錯誤和失誤都是維基百科的鍋;而初九說的,她說的也都有可能是錯的。」你覺得什麼才是對的?一起來討論吧!

希望收看直播的用戶,可以找萬能的@一丟小助手獲取直播鏈接。

想加入《九為你讀書》的朋友請掃小程序碼,和我們一起聽、一起讀,一起交流。

(長按識別圖中小程序碼)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芥末堆 的精彩文章:

星空琴行隕落了,音樂教育行業出路在哪裡?
將教育與技術融合,我們該如何著手開發AIEd系統?
985高校畢業生致命求職路
在線教育的「搶人」時代
從明星代言到內容合作,在線少兒英語軍備競賽日趨白熱化

TAG:芥末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