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談》。沈野是江蘇蘇州人,而中國的印學在晚明時期,蘇州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沈野又有印癖,且在治印方面,態度嚴謹,一絲不苟,是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在這樣的環境里,又是這樣一個性格的人,他的《印談》由此成了繼吾衍《學古編》(《三十五舉》是它的上卷)以及何震的《續學古編》之後極為重要的一部印學理論著作,學習篆刻,這是一部不可錯過的理論著作,只可惜,全文以文言寫就,且篇幅較長,很多初學者不能讀,也不願讀,終覺枯燥無味,其實,《印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是值得我們挑出來,認真研讀思考的,今天就做這件事:

原文:印章文字,非篆非隸,非不篆隸,別為一種,謂之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真,繁則損,少則增,與隸相通,然一筆之增損皆有法度,後世不曉,以許氏《說文》等篆拘拘膠柱而鼓瑟。

釋讀:印章所用的文字,既不是篆書也不是隸書,並不是不是篆隸,而是另外一種別體,名字叫做摹印篆。這一句話里有這樣的概念,在沈野眼裡,印章文字用的是摹印篆,關於什麼是摹印篆,我有詳細的文章,這裡只簡單說一下,是秦代規定的專門用於印章的篆書的另一種字體,到了漢代新朝,又規定一種專門入印的篆書,就是繆篆,沈野這裡把這兩種字體混在一起稱摹印篆了,其實這兩種字體也略有區別,但總體特徵是後面沈野說的「方平正真,繁則損,少則增,與隸相通,然一筆之增損皆有法度」,現在我們對於入印文字當然是有概念的,但當時,沈野提出這種理論時,元朱文還沒有盛行,因此《說文》中的小篆的正確應用,沒有被沈野認識到。而且,他認為困於《說文》是不妥的。他所在的那個時候,小篆入印的問題還沒有被大神們解決。元朱文還只是隱約有了點影子,還沒有臻於完善,這是時代局限性。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摹印篆、繆篆、小篆體勢上的差別)

原文:印雖小技,須是靜坐讀書,凡百技藝,未有不靜坐讀書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為之,焉知其必靜坐讀書者耶?曰:譬之時文,古文雖田叟稚子,隨意道出,亦有奇語,石勒不識字,能作詩歌。印章亦爾。

釋讀:印章當然不是小技,但即便是小技,也需要靜坐讀書,各種技藝,沒有不靜坐讀書而能有所成就的。有人說。古代的印章,都是匠人製作的,他們難道也靜坐讀書了嗎,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所用的印章文字和形式語言,在那個時候,是人們日常應用的文字,就算田裡的老頭和一般的小孩子平常說的話,也有奇妙的語言。就是不讀書是不行的,要學篆刻,必須能安靜下來讀書。

原文:難莫難於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輪扁斫輪、痀僂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釋讀:這一段話不一定正確,因為可能帶有強烈的沈野的主觀色彩,在他來說,章法好解決,字法更好解決,這些本來就是在他審美和學識之下不成問題的,而刀法則需要長期的練習。於是,他說,難莫難於刀法,這跟現下習篆刻的朋友可能剛好相反,因為現下的朋友勤於動刀,卻疏於理論學習,於字法、篆法上不肯下功夫。我們要這樣理解:篆刻技法的各個方面,在所有技法中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勤加學習。

原文:文國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陳太學以石章擲地數次,待其剝落有古色,然後已。

釋讀:文彭和陳太學的「做印」記錄,可見,對印進行「做印式的加工,古已有之,且方法更加不可控,更追求「天趣」。

原文:印章不關篆隸,然篆隸諸書,故當潛玩,譬如詩有別裁,非關學也。然自古無不讀書之詩人,故不但篆隸,更須讀書。

釋讀: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篆刻的許多原理和方法,也存在於篆刻之外的書法、雕塑、建築、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門類之中。

原文:余刻印章,每得魚凍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為喜,因用刀隨其險易深淺作之,銹澀糜爛,大有古色。。

釋讀:關於石料的應用,大部分石料都可以化為己用,有釘,有砂故然讓人頭疼,但如果對這些砂釘加以利用,也是不錯的想法。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漢印的印面)

原文:今坊中所賣《印藪》,皆出木板,章法、字法雖在,而刀法杳然能。必得真古印玩閱,方知古人刀法之妙。

釋讀:這裡所說的《印藪》,當是《集古印譜》的木刻版,這部書早期出過原拓版,但僅20部,不能滿足需要時,又重刻,不過二刻以後都以木刻充需,故沈野說,章法、字法雖在,刀法看不到了,因為木料跟石料的材質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這裡強調對原拓的閱讀和獲取、閱讀。學篆刻一定要重視對原拓的觀察和理解。

原文: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趙之謙語漢銅印妙處的「何傳洙印」及邊款)

釋讀,這是講漢印的收斂處,與趙之謙所說的「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章法貴相顧;字法貴相別。

釋讀,篆刻創作之中,章法上的可貴之處在於一方印中的照顧呼應,或者說使整個一方印像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一方印像一家子人,或者說一方印像一所房子,門戶俱在。而字法貴相別,同樣的字出現在同一方印中時,應當有所區別,我們看王羲之的《蘭亭序》,一件作品中用到了28個「之」字,但,全不一樣。這在篆刻中也可以用到。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蘭亭序》)

原文:有五要:蒼、拙、圓、勁、脫。有四病:嫩、巧、滯、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恣態飛動。

釋讀:篆刻中,沈野認為應當追求的和反對的。雖只五要四病,但最後的「骨格高古、姿態飛動」卻很關鍵。

原文:印有兩陽兩陽文,有三陰一陽文,有四邊總空文,有中分「十」字文,此非孟浪,各有來歷。

釋讀:講印章的形式,為什麼我們說臨秦漢印,是因為這些印章形式,在漢印中應有盡有,各有來歷,所謂,胸中有顆漢印在,自然刻不差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不僅漢印,古璽印的閱讀理解臨摹,明清流派印的閱讀理解,是一個道理,多見識多學識,眼界寬了,自然就會有好作品。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漢印印蛻中的典型樣式)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漢印中的典型樣式)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漢印及封泥中的典型樣式)

原文:日事柔翰,一遇費力事,輒厭畏成疾,余近來日作一二印,覺腰背間痛,數日稍緩,一月後,即日作數印不覺自苦矣。夫子遊藝之旨有以哉。內養家謂人身如戶樞,不稍勞之輒生蠧,覺此技有益於文人。

釋讀:刻印對於文人的身體健康的好處,甚至可以當作鍛煉身體的方法,同時,刻印也應當講求自家的節奏。

原文:大印難於小印,大印之細文者尤難,字多者難,太少者尤難,全在力量。

釋讀:大印不好刻,大印細文更加難,多字印難於四字印,而字少者更不好刻,全在「力量」這裡的力量並不是現在的力量一詞,而是「用力」的「量」,其實就是對力度、刀鋒的控制,就是各種複雜的印式,控制刀法及力量的大小。

原文:細文勁易,滿白勁難。

釋讀:直言滿白印刻成挺勁的難度要高於細文印,實際操作,一試便知難易,滿白肥滿極易達成,但滿白做到挺勁是不容易的。

原文:「眼前光景口頭語,便是詩人絕妙詞」此最知詩者。即如「青青河畔草」一句,試問耕夫牧稚,誰不能言。乃自漢、魏以後,文章之士鉤玄致遠,盡生平之力,畢竟無有及之者,信「眼前光景口頭語」之不易也。後世印章,以奇怪篆、不識字藏拙,去古彌遠矣。

釋讀:平實不易得,而平實樸實,老實大方其實是藝術的通理,看似簡單平凡,其實,偉大之處,正在平凡之中。我們讀《平凡的世界》感動,我們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歌 ,我們聽「應作如是觀」的佛經,都從平凡樸實處入手和結局,平實朴易其實不易做到。

當然,《印談》中涉及的還有印章分析和舉例,我沒有錄出來,是因為那是具體操作方法,而方法、想法、以上這些則是主要的,其他相關的內容當然還有,我摘選的可能是你認為不重要的,沒辦法,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不同的認識,最妥的方法,是找原文來讀。我這篇,算對《印談》的一種介紹吧。

(【老李刻堂】之196,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名聯掌故:「火車失火,救火車救火」對個下聯
篆刻思考:印面到底是刻深一點還是刻淺一點?
篆刻掌故:錢君匋的學印經歷及給我們的啟示
篆刻學習:我該如何記住這上萬個篆字?
名聯掌故:「吃西瓜皮往東甩」對個下聯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