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中國遠征軍悲劇:蔣介石的忍,美國人的沖,英國人的撤
1942年,緬甸戰場。面對日軍的凌厲攻勢,中國遠征軍進退維谷,最終折損過半。
中美英盟軍及其最高指揮者貌合神離,彰顯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以及出賣與反出賣的艱難處境。
緊要關頭,英國人說過的那句話,成為盟軍指揮者揮之不去的執念:
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0
1
▲蔣介石與宋美齡。
我是蔣介石,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中國準備出兵緬甸,只等緬甸宗主國英國的同意,我們最精銳的部隊就出發。羅斯福支持我們入緬作戰,但英國這個盟友不太靠譜,三番五次拒絕我們。
我一再跟英國人提議,願意派兩個師的兵力援助緬甸,他們一聽兩個師,好緊張,理由是緬甸只需要三個團的兵力足矣。他們的鬼胎我懂,怕我們打下了緬甸不走嘛。
這個時候,我已經覺察到英國人不可共事。但沒關係,我願意退讓。你們不是擔心緬甸作戰的指揮權嗎?我無所謂,由你們英國人來全權指揮好了。
只要讓我們的部隊直抵仰光,保衛仰光。
這一切,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中國在緬甸最重要的利益,就是保住其南部的仰光出海口。我們抗戰這些年,一退再退,國境之內,沿海盡失,到現在,僅剩緬甸到昆明這條國際交通線。
這條線一旦失掉,中國接受外援的唯一途徑就斷了,抗戰還能堅持多久,心裡實在沒底。
所以我們不得不進取。哪怕我知道英國人會是豬一樣的隊友,一小票敵軍就可逼迫他們不發一彈向後撤退。
英國人硬是拖延了兩個月,直到新加坡淪陷前後,緬甸岌岌可危,才緊急請我們出兵。沒過多久,3月8日,仰光已入敵手,日軍還贏得了制海權。
戰機一過,保衛仰光已無意義。
此刻,我決定調整戰略,首先英國人不能也沒資格指揮我入緬部隊,
第五、第六軍是我國軍精銳所在,斷不可成為掩護英國人撤退的炮灰
;其次我們要在緬北曼德勒地區作戰,守住緬北作為日軍進入我國大西南地區的緩衝,同時維持中國經緬北向印度的交通道路。娘希匹,來了個史迪威。作為我的參謀長,卻要全權行駛緬甸作戰指揮權,而且全盤否定我的戰略。我授權給他,不過是想借他與英國人爭緬甸作戰控制權,他卻當真了。
這個冒進主義者,仍極力主張奪回仰光。
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中國軍隊要有三倍於日本的兵力才能打防禦戰,要有五倍的兵力才能發動進攻
,現實是,日本在緬甸的兵力遠超過我們,這不擺明讓我的精銳部隊去送死?娘希匹,史迪威是美國人的代表。情勢所趨,我不得不對美國人有所遷就。
忍完了英國人,忍美國人。
結果,
英國人以撤退坑慘了我們,美國人以進攻坑殘了我們。
這是我一生中犯下最大的錯誤之一。
0
2
▲史迪威與蔣介石、宋美齡合影。
我是史迪威,我不只是中國戰區參謀長。
我的頭銜很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我受命來到中國,擔任8項職務和工作。
我是個中國通,但我對「花生米」
(指蔣介石)
的反覆無常無法理解,時常感到憤怒。「花生米」起初看來渴望戰鬥,對英軍不斷後撤、半死不活的狀態感到厭倦。
但他很快變得謹小慎微,變得跟英國人一樣,沒有進攻的慾望和意志,只想著怎麼撤退。
但是,英國可以撤退,中國可以嗎?
我的觀點是,緬甸對中國的重要性遠甚於英國。英國可以丟失緬甸,而中國不能。英國守衛緬甸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衛印度,對於中國來說,如果緬甸丟失,則中國與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將中斷。
所以我要主張進攻,全力奪回仰光。「花生米」講的那一套,都是外行的戰術。
也唯有進攻,才能牽制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投入更多兵力與物資去和美國作戰。你們知道的,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最大的困境就是兵力不濟。
我當然不希望中國被打敗。如果緬甸失守,滇緬公路被切斷,中國本土軍隊在失去美英兩國援助的情況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無疑將嚴重打擊「花生米」脆弱的抗戰信心。一旦「花生米」放棄抵抗,日本必然會從中國戰場抽出大量的軍隊投入到太平洋戰場,這勢必會增加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壓力……
是的,進攻+勝利,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
不管怎樣,「花生米」還是把緬甸作戰指揮權給我了。客觀而言,
中國人把軍隊交給一個他們並不十分熟悉的外國人,從他們的觀點來看,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這對他們來說肯定是極其痛苦的,儘管他們加給我種種限制,但他們應該給予本應得到的稱讚。我很快就知道,自己太天真了。跟中國人玩政治,我就是小學生水平。
杜聿明等幾個遠征軍軍長最緊迫的需要是討好他們的領袖,一旦我的命令或建議與他們的意見相左,他們就會提出無數的反對意見。
當我毫不客氣地駁斥這些反對意見後,他們就採取實際措施來作抵抗——要麼是不下達我的命令,要麼是下達命令,但在命令中加上許多「如果」和「以及」,要麼是在受到敦促時,直截了當地告訴下級軍官不用當真執行,要麼是偽裝採取行動,然後報告說敵人太強大。
我不能槍斃他們,我不能撤他們的職,僅僅同他們談話是毫無益處的。
最終結果就是,
我成了一個沒有權力的走卒,受苦受累地工作,還要承擔起不利後果的責任。
更不要說讓人討厭的英國佬也摻和進來,搶奪盟軍作戰指揮權。但他們唯一的本事是,利用我們進行逃跑。
整個緬甸戰場的指揮權是紊亂的,作戰失利已不可避免。
作為軍人,我的理想是建功立業。但我低估了日本在緬甸的兵力,低估了「花生米」和英國佬玩陰謀的本領。
0
3
▲哈羅德·亞歷山大。
我是哈羅德
·
亞歷山大,緬甸戰場最高指揮官。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這個最高指揮官,基本也「高」不到哪去,壓根兒指揮不動中國遠征軍。
3月24日,我到重慶去見蔣介石,跟他要回中國遠征軍的指揮權。我的前任其實已經得到蔣的承諾,可以節制指揮杜聿明。但史迪威的出現,無異於從我從中搶走了中國軍隊。
這次,蔣許諾我說,全部緬甸戰局由我指揮,包括中國遠征軍。他還讓夫人宋美齡給我寫了張便條,立字為據。
然而,駐緬中國軍隊始終沒有正式收到蔣的這一命令。
那一刻我知道被蔣坑了。
緬甸戰局失利的罪魁禍首,應該就是這種模稜兩可的雙重指揮權。戰場上最忌諱令出多門,不敗才怪。
我要重申一遍,英國是沒打算死守緬甸,但也從未不作抵抗。
中國遠征軍要求入緬作戰,我們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我們自己有能力搞定日本人,讓中國的草鞋兵摻和進來,國際上怎麼看我們大英帝國?
我們從印度和北非調了精銳裝甲旅入緬。壞就壞在慣於沙漠作戰的裝甲之師,到了緬甸的山地叢林,懵圈了。
那一刻我承認我們被打成了驚弓之鳥。
無須諱言,英國考慮得更多的,與其說是戰勝日本,不如說是如何維持恢復殖民帝國。這是英國在遠東戰場的利益出發點,就像美國有美國的私心,中國有中國的私心一樣。
緬甸尚未被日本佔領時,我們關心的是如何運用英國自身的力量守住緬甸,防止被日本攻佔。緬甸被佔領以後,我們考慮的是如何保衛在遠東最大的殖民地印度。
戰略調整比一味盲攻更可取。
兩年前,在敦刻爾克,我們就是以撤退保全了實力。用我們老大
(丘吉爾)
的話說,撤退雖是失敗,但勝利孕育其中。對,我算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一個臨時指揮官,還受到老大的稱讚。我的長項之一就是組織撤退。
在緬甸戰場,老大同樣指示了,「寧可放棄一百個緬甸也不失掉一個印度」。
美國人批評我們,寧願放棄緬甸,也不願讓中國把民族主義燒到那裡。
中國人批評我們,還沒開打就撤退,不帶這樣坑盟軍的。
你們說得都對。但我應該亮出英國人的底牌:
在戰場上講道義不講利益,是愚蠢的。
我們英國人信奉這個,你們哪個敢說你們不信?
*本文根據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期間,中美英三方的合作與分歧寫成,史料采自當事人日記、歷史文件以及學者分析等。特此說明。
—END—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最愛歷史
回復關鍵詞「
最愛粉
」免
費領
101本
電
子書
※「清末女馬雲」背後的秦商:中國最古老商幫,為何最早衰落?
※南方經濟為何能反超北方?900年了,北方經濟又為何干不過南方?
※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
※二戰「夜聽」:收音機改變戰爭走向
※72年前的南京受降: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與榮光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