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帶回一動物,被當作成神獸「麒麟」,如今動物園裡常見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一聲令下,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多人,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遠航活動,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不幸的是死於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與此同時,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宣布終止這項活動。
至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沒有定論,但有三種主流的說法,一說是大明為了宣傳國力,依據是《明史·鄭和傳》,其中提到:「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另一種說法是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依據同樣是《明史·鄭和傳》,其中提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第三種說法認為是軍事行動,下西洋是為了消滅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等。
不過對於以上三種說法,即便其中某一種是真實目的,但從結果來看,或是沒有達到目的,或是效果不理想,如此大規模的航海活動,耗費肯定巨大,這也是明宣宗朱瞻基下令停止此項活動的主要原因。鄭和下西洋,除了有消耗,同樣也帶回了別國的物產,即使不是等值交換,但形成了最初的遠航貿易,開創了明朝遠洋外交路線,所以要肯定鄭和下西洋的貢獻和成就。
鄭和下西洋是帶著龐大的隊伍,大寶船上除了帶有日常生活補給,還有一些大明特色的物品,比如茶葉、瓷器、絲綢等等,所到之處,他們都會用這些東西跟當地商人進行交換,換回來的物品也是種類繁多,不乏香料、染料、寶石等等,總之就是用「我有」換「你有」,七下西洋,每次如是,甚至帶回了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麒麟。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他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並稱五大祥獸,古人認為凡有麒麟出沒之處,必定有祥瑞,因此備受民間崇拜,麒麟還被稱為「黃龍」,以真龍天子自居的古代皇帝們,也無不想一睹他的真容。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從來也沒有人見過麒麟,即使有人聲稱見過,也拿不出證據,僅限於口口相傳。
鄭和下西洋經過榜葛剌(今孟加拉國),榜葛剌見識到大明的強盛,於是在永樂六年來到大明朝貢,算是建立了友好關係,到了永樂十年,榜葛剌國王去世,永樂皇帝派使團去弔唁,進一步奠定了雙方交往關係,鄭和第四次下西洋返回時,曾在榜葛剌短暫停留,他們在那裡發現了傳說中的「麒麟」,榜葛剌新國王為了向天朝表示謝意,將「麒麟」進貢給大明。
鄭和回來後,馬上派人向朱棣彙報消息,說是帶回上古神獸「麒麟」,永樂皇帝和歷次一樣,第一時間欣賞鄭和遠航帶回來的奇珍異寶,還帶上了翰林院修撰沈度,沈度看完神獸後,寫下了《瑞應麒麟頌》,畫了一幅《明人畫麒麟沈度頌》,先不看那副畫,僅從文章描述,我們也可以略知一二,文章說此獸:「前足高九尺,後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
我們再來看看那幅《明人畫麒麟沈度頌》,沒錯,當時所謂的「麒麟」,實際上就是長勁鹿,長勁鹿的外觀與中國古代傳說中描述的麒麟太像,如身上是黃色、有斑紋等,只是脖子稍嫌長了些,永樂皇帝和一幫大臣們並沒有見過長勁鹿,更沒見過真實的麒麟,所以就誤把榜葛剌進貢來的長勁鹿當成麒麟,這種誤會也可以理解。
明朝永樂十二年(公元1415年),這一年應該是非洲長勁鹿第一次來到中國,時人的誤會是因為有限的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種「神獸」也就見怪不怪,能夠客觀地認識到它這的存在,時至今日,長勁鹿已經走進千萬家動物園,所有人都可以一睹它的真容,在科學認知面前,我們不會再出現古人這種「指鹿為馬」的笑話。
※鄭和下西洋帶回一動物,被當作成神獸「麒麟」,現在動物園裡常見
※鄭和下西洋的背後,其實另有高人相助,此人同樣也是一位太監
※朱元璋被迫投身義軍,卻因為一身和尚打扮,差點被當成姦細殺死
※朱元璋被稱「得位最正」,他卻對此很介意,一心想攀附個名人祖先
※朱元璋被稱「得位最正」的皇帝,他卻對此很介意,一心想攀個名人祖先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