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情況易引起貧血,很多不注意的小毛病都是病因
貧血是指外周血液中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HB)的濃度、紅細胞計數(RBC)和紅細胞比積(HCT)低於正常的病理狀態。貧血僅是一種癥狀,而不是具體的疾病。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一種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它是體內貯存鐵缺乏,影響血紅素合成所引起的貧血,其特點是骨髓、肝、睥等器官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血清鐵濃度、運鐵蛋白飽和度和血清鐵蛋白降低,典型的呈小組胞低色素型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病因有:
1、營養因素:飲食中缺乏足夠量的鐵或食物結構不合理,導致鐵吸收和利用減低。我國食物結構一般以穀物和蔬菜為主,肉類較少,因此血紅素鐵含量較西方飲食為低,飲食中供鐵量以非血紅素鐵為主,並且含有大量抑制非血紅素鐵吸收的物質。鐵來源的食物構成不合理,僅20%的鐵來源於動物食品。當生理性鐵需要量增加時,如嬰幼兒、青少年,就容易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2、慢性失血:這是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病因之一。如按每毫升血含鐵0.5毫克計算,慢性長期失血即使每天失血址少至3-4毫升,也足以引起缺鐵。胃腸道出血是成年男性引起缺鐵最常見原因,女性則以月經量過多為主要原因,其他常見的有痔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憩室和息肉、食道或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阿司匹林引起胃腸道出血。缺鐵栓貧血常是胃腸道腫瘤首發表現。在農村,鉤蟲感染是引起慢性消化道失血的重要原因。
3、吸收障礙:常見於胃全切除術和胃次全切除術後數年發生缺鐵,原因是術後食物進入空腸過速,特別是畢氏Ⅱ式食物繞道十二指腸直接進入空腸以及胃酸過低都可影響鐵的吸收。慢性腹瀉或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特別是累及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的小腸疾病,不僅引起鐵吸收不良,並且隨著大量腸上皮細胞脫落而失鐵。
臨床表現
缺鐵性貧血的一般臨床表現為膚色蒼白、乏力、倦怠、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思想不集中、動則氣急、心悸、心律失常、食欲不振、腹脹、復瀉、多尿、蛋白尿、腎功能減退。
另外還有因組織缺鐵導致的各種臨床表現:
1、缺鐵可引起小兒精神發育和行為改變,對外界反應差、易激動、注意力不集中,這可能和單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兒茶酚胺代謝紊亂有關。
2、勞動耐力降低,這可能和細胞色素C及線粒體中a-甘油磷酸氧化酶活力降低、肌紅蛋白量減少影響骨骼肌氧代謝有關。
3、缺鐵影響小兒細胞免疫功能,表現為T細胞數目減少,體外淋巴細胞對植物血凝素等刺激的反應能力減弱,中性粒細胞的體外殺菌能力減低。
4、缺鐵使抗寒能力降低。
嚴重缺鐵性貧血可致黏膜組織變化和外胚葉營養障礙,出現口炎、舌炎、萎縮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皮膚乾燥,毛髮乾枯脫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現吞咽困難及異食癖。缺鐵小兒易發生感染,但也有認為缺鐵患者補鐵後感染反而增多。
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常見的骨髓造血系統疾病。它是由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發生障礙或衰竭而出現的一種疾病。病人除有頭昏、乏力、面色蒼白等一般常見的貧血癥狀外,常有皮膚黏膜出血點、齒齦出血、鼻出血或有其他臟器的出血,也易出現不同部位感染而引起的發熱。
外周血化驗檢查可表現為全血細胞或三系細胞減少,即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同時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減少。骨髓檢查顯示造血細胞增生不良。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有:
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原因有多種,常見的有藥物和化學物品、電離輻射、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功能缺陷。
藥物過敏和藥物毒性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常見原因,尤以氯黴素、合黴素多見,服用含退熱鎮痛葯的各種速效感冒膠囊後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已不少見,其他的有磺胺類葯、抗甲狀腺葯、抗癲癇葯及抗腫瘤葯等數十種。所以,平時一定不要自己濫用藥物。俗話說「是葯三分毒」,即是這一道理。、
化學物品中以苯及其衍生物最重要,汽油、油漆、黏合劑中均含有苯及其衍生物,長期接觸,防護不良即有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可能。
各種電離輻射,一次大劑量或長期小劑量接觸達到一定程度時,也可導致骨髓損傷,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
病毒感染主要見於病毒性肝炎後再生障礙性貧血。
臨床表現
1、急性型再障:起病急,進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髮熱為首的主要表現。但隨著病程發展,幾乎都有出血傾向,60%以上有內臟出血,主要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視力障礙)和顱內出血。皮膚、黏膜出血廣泛而嚴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幾乎均有發熱,常在口眼部和肛門周圍發生壞死性潰瘍,從而導致敗血症。肺炎也很常見。
2、慢性型再障:起病緩慢,以貧血為首起和主要表現;出血多限於皮膚黏膜,且不嚴重;可並發感染,但常以呼吸道為主,容易控制。少數到後期出現急性再障的臨床表現,稱為慢性再障急變型。
※肥胖並不僅僅是吃出來的,還有六大因素也會引發肥胖
※六大不良行為會造成盆腔炎,你又這些壞習慣嗎?
※女性不孕和8大因素有關,老中醫有辦法調理她
※五大因素引發膽囊炎的發生,不引起重視還會引發細菌感染
※風濕性心臟病太難治,光熬著也不行,看看中醫給你的老辦法吧
TAG:新華融媒大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