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農民捏泥巴成美術家 半斤泥巴2元錢

農民捏泥巴成美術家 半斤泥巴2元錢

今年61歲的王學仁,是河南省浚縣楊玘屯村一位普通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了一輩子農活,農閑的時候在地里挖點泥巴捏著玩,誰知道竟然捏成了河南省民間美術家,還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他的作品也已經走出國門,賣到了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現在他和老伴不用出門,在家製作的作品就被訂購一空。

王學仁用泥巴捏的是當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叫做「泥咕咕」,據《資治通鑒》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當時軍中有一些士兵為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和戰馬,他們用當地的膠泥捏塑泥人、泥馬。後來軍隊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下來。

王學仁從十幾歲就開始學著捏「泥咕咕」,基本上算捏了一輩子,現在農閑時,依然和老伴在家裡捏「泥咕咕」。

「泥咕咕」作為民間美術的一個類別,在歷史上成為農耕環境下獨具風格的文化載體,為民眾階層提供著精神支撐。「泥咕咕」的基本樣式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將當地的黃膠泥,經過和水、捶制等工序,再用自製的工具對其塑性,然後燒制上色,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緻,深受人們的喜愛,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歷史的活化石。這是王學仁製作的十二生肖。

王學仁介紹說,他從十幾歲就跟著家裡的大人學捏「泥咕咕」,當時根本就不覺得這是藝術品,感覺捏著好玩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年輕的時候家裡窮,靠著捏「泥咕咕」趕集去賣,還能掙點錢補貼一下家用,那時候特別便宜,最便宜的那種「泥咕咕」七百個才能賣一塊錢,曾經一個人拉著架子車走七八十公里去安陽賣,十幾天賣了三十元,但能靠著自己的手藝來掙錢養家,讓自己感到十分自豪。

王學仁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嚴格,每一塊泥都要過稱,這樣可以讓每件作品都保持一致,雖說他捏了一輩子「泥咕咕」,早已對每一種樣式的重量胸有成竹,但為了精益求精,這麼多年一直保持著稱重的習慣。

王學仁的老伴宋廣蘭今年63歲了,在嫁進楊家之前根本沒有捏過「泥咕咕」,天天看著丈夫在擺弄那一堆泥巴, 就想著也學學,這樣可以幫著丈夫減輕一下負擔,誰料想一上手就捏的象模象樣,連丈夫都誇她悟性高,就這樣他們兩口就在家做起了夫妻檔的家庭作坊。

宋廣蘭說從年輕干到現在,從來就沒有感覺到累過,遇到訂單多時,都是趕到凌晨兩三點,第二天早上六點多準時就又起床幹活。

他們家製作「泥咕咕」的工具都是自己製作的,給燒制好的泥胎上色的畫筆,就是地里自己種的高粱桿,綁上狗毛就成為了一個畫筆。

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故稱「泥咕咕」,多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鮮艷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與黑底形成強烈的對比,現在「泥咕咕」的樣式也跟著時代的發展有了一些變化,以前只有一些簡單的人物、動物,王學仁也緊跟時代的變化,琢磨出了一些新樣式,深受人們的喜歡,同時也被許多博物館、文化館收藏。

因王學仁的作品製作精美,送交評比時總能獲得很好的成績,2010年他被評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又被認證為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

這是王學仁製作的戲劇人物泥塑,屬於收藏級別的,原來他手裡還保留有不少,但都被文化館收藏了,現在只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幾套了。

這是王學仁存放泥胎的一個房間,地上密密麻麻的擺滿了各種「泥咕咕」雛形,王學仁每天都會來查看好幾遍,生怕自己的寶貝有什麼閃失。

這種樣式的「泥咕咕」是最具代表性的,還保留著最原始的樣式沒有變化,這種按大小從一元到十幾元不等,半斤重的才賣兩三元錢一個。

王學仁的孫子放學後也會鬧著去看「泥咕咕」,楊玘屯村有句諺語「吃楊玘屯一口飯,會捏咕咕蛋;喝楊玘屯一口水,會捏咕咕嘴。」,正是因為村裡的這種濃重的文化氛圍,讓孩子們一直熏陶著,所以王學仁現在也不用為這種技藝失傳而擔心。想了解更多泥咕咕的故事請關注公眾號「微言薄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言薄語 的精彩文章:

9旬老人每日深山鑿石 只為去世孫子還債
在京醫漂家庭生存縮影:她摘掉一隻眼睛,卻看到更多
兒子欠債30萬 老父為還錢11年未買肉
孩子患病被父拋棄 母女北上求醫意外得到一個家
金磚會議多次選址 廈門究竟有何魅力

TAG:微言薄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