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錯字」,你一定去過這些地方!
古人題字就像今人發朋友圈一樣,抒情寫意和拍照留念,秀的是遊山玩水的心情,當然也有人釋放心中的不快。但是,你把古人的字拍下來之後,卻發現題字中有「錯別字」,尷不尷尬?強迫症者估計很想把錯字P成正確的吧!
承德「避暑山莊」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匾額的「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了一橫,此錯字是康熙親筆御書,題寫於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寫一橫,臣僚都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誰也不敢提醒皇帝寫錯了,結果造就了這天下第一錯字。
西湖「花港觀魚」
浙江杭州,西湖十景之「花港觀魚」碑,也是康熙御筆,而繁體「魚」字少了一點,這是有意而為。康熙信佛,崇尚「好生之德」。在漢字里,3點為水,4點為火,但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康熙不忍魚兒遭火塗炭,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以示皇恩浩蕩,澤被萬物之意。
西湖「蟲二」碑
浙江杭州,西湖三島之一的湖心亭右側有一塊「蟲二」石碑。據傳,乾隆皇帝帶領紀曉嵐等御書房人員泛舟夜遊西湖,到湖心亭賞月。那天皓月當空,乾隆一高興便文思大發,隨即在湖心亭上寫下「蟲二」兩個大字,並關照立碑於島上。當時紀曉嵐也沒有猜出「蟲二」的意思。而一名遊客竟意外地吟了句:「好一個風月無邊!」乾隆聽到後召來問話,那遊客答道:「風和月去掉邊,不就是蟲二兩字嗎?」湖心亭上風月都不著邊,這是皇上即景生情,所以「蟲二」就是「風月無邊」的意思。
大明寺「風流宛在」
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風流宛在」匾額,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作。原來,歐陽修是個「風流太守」,在揚州留下不少韻事。劉坤一有意把「流」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就是少點風流,多點實在。
趵突泉「源清流潔」
山東濟南,趵突泉門匾「源清流潔」的「流」字少一點,這也是康熙御筆。「流」字右上部為頭朝下的「子」,有加點的和不加點的兩種寫法,前者為正體,後者為俗體。在書法中,不加點的俗體「流」更受古人青睞。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兩個「流」字、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五個「流」字以及唐伯虎《落花詩冊》的兩個「流」字,都不加點。
「明孝陵」
「明太祖之墓」
江蘇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有一個保護碑,上面的「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這是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有意錯寫。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這是民國初年所題,但題者何人已無從考證。
武侯祠「明良千古」
寶光寺「光明世界」
四川成都,武侯祠內有「明良千古」匾額,其中的「明」也寫成「眀」,用「目」代替「日」是一種智慧,代表慧眼,諸葛亮正是有眼光的人。成都新都區的寶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寫成了「眀」。
「明徐文長先生墓」
出現這種現象,應該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寫成「眀」的現象很多。因為清代的文字獄盛行,文人在許多場合都不敢直書大明王朝中的「明」,擔心惹禍,但又不能繞過此字,就把「日」改為「目」,意思是「睜眼寫錯字」。
西安「碑林」
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匾額,出自林則徐之手。林則徐因遭到誣陷被道光皇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途經西安時來到碑林,希望從前人的墨跡中尋找人生安慰和前進動力,寫下了「碑林」二字。但「碑」字頭上的一撇沒有了,有人認為其意指「丟了烏紗帽」,而林則徐的真實想法無從查驗。
孔府門聯
山東曲阜,孔府大門楹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此聯傳為清代大學士紀曉嵐所書,上聯「富」字少了一點,下聯「章」字一豎破日而出。兩個字的妙處在於:「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
獨樂寺「報恩院」
天津薊縣,獨樂寺匾額「報恩院」的「院」字少了一橫。據說,當年咸豐駕臨獨樂寺,當家大和尚請咸豐為寺內四合院題寫院名,咸豐即興寫下了「報恩院」三個字。但寫好後,咸豐才發現「院」少寫了一橫。大家也看出來了,但沒人敢說,這時咸豐開了金口,人要知恩圖報,佛家說要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這恩太多了,一生是報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筆畫不能寫全。
「趵突泉」
「大明湖」
山東濟南,濟南府泉池中「趵突泉」石碑的「突」字少了一點,這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一說這表達了人們的一種願望,希望趵突泉永遠噴涌,沒有盡頭,所以故意寫成這樣;一說當年趵突泉噴涌的勢頭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點衝掉了,順著河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南門牌坊上的「明」字多了一筆。
武夷山「五曲幼溪律」
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五曲幼溪津」。「幼溪」是明代兵部侍郎陳省的號,他被罷官後在武夷山隱居。但陳省卻將「幼」字的「力」寫成了「刀」。而且他在武夷山留下的幾十處石刻,凡有「幼」字的,其中的「力」均不出頭。當地人認為,陳省有意讓「幼」字不出頭,暗示他當時的境遇,期望東山再起,這「幼」字就出頭了。
「天下第一關」
河北秦皇島,「天下第一關」的「第」字竹字頭變草字頭,此匾是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在筆畫的處理上,把「第」字改寫成草字頭的「苐」,使筆劃減少,筆力遒勁雄厚,給人以大關雄壯平穩感。
「天下第五泉」
第五泉」
江蘇揚州,蜀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固稱「天下第五泉」,其中「第」字也寫成「苐」。(鎮江金山寺中泠泉為第一,無錫惠山石泉為第二,蘇州虎丘石泉為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為第四,揚州大明寺泉水為第五,松江水為第六,淮水為第七。)泉井側勒「第五泉」石刻三字,為明御史徐九皋所書,青石紅字,字形豐腴壯麗,人稱此為下院井。
岳廟「精忠報國」
浙江杭州,岳廟精忠園照壁上題有「精忠報國」四字,其中「國」字少了一點,這是今人沿襲岳母刺字有意留下的。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開封失陷。岳母為教兒不忘靖康之恥,在岳飛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國」字少了一點。這少一點就是指國家沒有皇帝,岳母告誡岳飛一定要救國救君,報仇雪恥。
「太平天國台」
浙江臨海,老城區景點之「太平天國台門」,是一處歷史遺存。1861年,太平天國將領李世賢佔領台州府,台門為太平軍所建,院內房子為明代舊建築。「太平天國台門」用「囯」字而不用「國」字,是出於對史實的尊重。其實,在太平天國的文獻中,天國的「國」字都少寫了一點,是起義軍領袖洪秀全有意改造,寓意「王在囯中」,突出「王」的地位。
「太平天國歷史」展覽館
江蘇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展覽館的牌匾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那個「國」字也少了一點。據說,這是因為郭沫若先生對洪秀全沒有繼續進軍,致使「天國」不完整,深感惋惜,而有意把「國」字少寫了一點。
「全聚德」
「景德元寶」
北京,「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橫。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字就可以有一橫,也可以少一橫。這一點,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如,現立於北京國子監孔廟的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如清代畫家鄭板橋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另外,還可以從中國古錢幣來考證。如,北宋真宗年間(公元1004年)鑄造的「景德通寶」的「德」字就沒有橫,而明朝宣宗年間(公元1426年)鑄造的「宣德通寶」的「德」字就有橫。
天寧寺「御馬頭」
江蘇揚州,天寧寺「御馬頭」是皇帝登舟游湖的始發地。據說康熙南巡,曾在天寧寺行宮居住,出了行宮,登上龍舟,沿水路遊覽揚州風光。石碑上鐫刻「御馬頭」的「馬」並沒有「石」旁,因為以前馬匹過河,均在水邊登舟,故曰「馬頭」。後來人們因為馬頭多用石頭砌成,才寫成「碼頭」。「御馬頭」三字,正是古風的遺存。
「大生馬頭」
江蘇南通,通揚運河畔復建了1907年的大生碼頭牌坊,重新將張謇的「大生馬頭」題字鐫刻上去。當時人們發現「馬」字下面只有三點,便提出疑問,張謇風趣地說:「造碼頭,攏船停車堆棧卸貨,主要圖個穩,『馬』有四隻腳栓攔不住,豈不是要跑的嗎?我這個『馬』字三個連點,像三根穿了鐵鏈子的樁子,又好比船上的三腳鐵錨兒,穩紮牢靠得很!」接著又說:「寫字,貴在立意、言志;辦事,要求穩紮、牢靠。」從此,「碼頭三隻腳,才穩」,便成了流傳南通的一句老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