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情四因之越靠近越喜歡,為什麼我們會愛上同學、同事和同鄉

愛情四因之越靠近越喜歡,為什麼我們會愛上同學、同事和同鄉

9月16日,李晨在范冰冰36歲生日宴上求婚成功,標誌著經過幾年相戀後,范冰冰終於要化身李太太了。而追本溯源,兩人是在2014年合演《武媚娘傳奇》時擦出了愛的火花,進而相知相戀的。於是有人就又抬出一個老問題,為什麼我們愛上的總是同學、同事和同鄉呢?這裡面到底存在著什麼必然的因素呢?

就一笑君個人的感情經歷來說,我常常自嘲自己不是一隻守規矩的「好兔子」,上初中暗戀自己的同學,上大學喜歡上了同鄉,上班後則找了同事做老婆,這麼多年就沒有走出吃「窩邊草」的宿命。

好吧,一笑君就是一隻愛吃「窩邊草」的沒出息的「兔子」,而世上還有多少如一笑君這樣的「兔子」呢?還真讓一笑君找到了一些數字。據美國著名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在已婚或處於長期親密關係的人中做的一項調查發現,38%是在工作中或學校遇到的,剩下的也是因為他們前往居住的社區、教堂或體育館時經常相遇,或者就是一同長大的夥伴。所以,該項調查表明,如果你要結婚的話,他或她很有可能是在你步行可及範圍內居住、工作或學習的某個人!

原來一笑君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大家也都在吃「窩邊草」!其實,吃「窩邊草」這種現象,現代心理學研究也早就提供了心理分析的依據:

感情的接近效應原理分析。生活的時空性決定了我們只能與空間距離接近的人有密切來往(互聯網例外),距離越接近,交往的效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玎格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已婚學生進行過關於接近效應的經典研究。他們所在的住宅區有17棟獨立的兩層小樓,每棟樓有10個單元,每個單元樣式幾乎相同。居民不能決定住在哪裡,哪裡有空的公寓他們就被分配在哪裡。一開始進來時,這些隨機安排的住戶彼此並不熟悉。一段時間後,研究者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與住在附近的人交往更多,更容易成為朋友。事實上,大多數的房門距離只有5.8米,而距離最遠的們之間也不過27米。但在同一層樓上,被提到願意與住戶進行交往的人中,隔壁住戶佔了41%;隔一扇門的鄰居佔了21%;而在走廊盡頭的住戶,只有10%被提到。此外,住在同一層的住戶與住在不同樓層的住戶相比更容易成為朋友,雖然他們之間實際的物理距離是相等的。這可能是因為上下樓比起在同一走廊上行走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所以,住在不同層的住戶比起在同層居住的鄰居心理距離會更遠些。研究者稱此為功能性距離,指的是人們與他人交往的可能性既由實際距離決定,又由房屋單元的設計決定,它決定了住戶發生交集的頻率。人們住得越近,不管這種近是物理距離還是功能距離,人們越容易成為朋友。這樣看來,如果你剛到一個新城市,想結交朋友,那麼你就可以嘗試去租靠近郵筒的房子、坐在臨近咖啡壺的桌子邊、把車停在靠近主要建築的停車點,這些都可以幫你建立友誼。這也解釋了若干年來喜歡「棒打鴛鴦」的老師們安排學生座位的苦衷----男女不能同桌以及將有相戀苗頭的男女生座位儘可能的調遠,距離有了,美就沒了。

功能距離比物理距離重要。功能性距離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工作、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頻率越高熟悉度越高;物理距離反映的是同一時間下,空間兩點之間的空間最短連線長。這兩者有相似之處,又各有區別,物理距離拉近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功能距離拉近,比如一個班的同學,共同學習,天天見面,就是物理距離拉近導致功能距離拉近的典型;但物理距離拉近並不必然導致功能距離拉近,比如近期炒的沸沸揚揚的「私生飯」騷擾楊坤事件,雖然「私生飯」租房搬到了楊坤家樓上,但由於雙方生活、工作沒有任何交集,甚至在其騷擾後,楊坤連家都不回了,其物理距離拉近並沒有導致功能距離拉近。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功能性距離在決定人與人交往的親密程度上要大於物理距離,距離不是決定性因素,共同的工作、生活才是決定性因素。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辦公室戀情的不可避免,從早八點到晚八點,很多男女同事每天在一起工作的時間要超過十個小時,一起研究問題一起面對困難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僅就時間長度和對話頻率上就遠超各自的配偶或交往對象,很容易就惺惺相惜,進而引為知己。

功能距離拉近了心理距離。身態語言學專家們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上的「警覺」,即人的「勢力範圍」感覺。每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並向四周擴張、形成一個蛋形的心理防禦空間,一旦其他人侵入,就會引起緊張、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間距離越遠,身體之間的間隔也就越大;反之,則心理防禦空間距離就會逐漸縮小。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所以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能縮小到零,即產生肉體間的緊密接觸。功能距離的拉近導致了熟悉,熟悉誘發了喜歡,進一步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所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即是這種情況,很多人的第一個暗戀對象既不是同學,更不可能是同事,大多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一個社區或大院的鄰家女孩。在很多時候,多年的鄰居是我們從心底最信任的人群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僅空間距離近,而且通過日常交流----一塊打牌、喝酒以及對其家庭成員及生活狀況的熟悉掌握,他們已經成為我們最「知根知底」的人,這一點是同學及同事關係不具有的。畢竟同學和同事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僅僅是為了一些共同的目的才走到一起的,而老鄉則是上到十八輩祖宗,下到柴米油鹽毫無秘密可言的人。君不見,當年的漢高祖劉邦殺韓信、殺彭越、殺英布,他的沛縣老鄉蕭何、曹參、樊噲,可曾殺了一個?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是常態,老鄉見老鄉背後來一槍是極其少見的例外。

為什麼還有人只愛陌生人。既然上面說了那麼多物理距離、功能距離、心理距離靠近才能進一步相愛的例子,為什麼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是「一見鍾情」或「不見也鍾情(網戀)」的呢?同樣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在相當一部分情況下與我們想像的熟悉度催生好感度正好相反,「人們對他人的認識越深入,就越有可能發現他們令人討厭的方面,即了解越多,好感反而越低」。為此,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對一組由網上相識到網下見面的年青人進行了訪談分析。調查結論是,受試者對約會對象雖然在見面後比見面前更加了解,但絕大多數人在見面後對約會對象的好感大打折扣。對約會對象的熟悉度從見面前的5/10增加到見面後的6/10,好感度卻從7/10降低到5/10。這種現象最通俗的叫法是「見光死」。這一結論自然不適用於每一個人,有些人見面後更增好感,但對大多數人,越是熟悉,發現明顯差異後好感越少。距離感讓我們有空間去想像他人也持有相同的世界觀、人格特質或幽默感,但不幸的是,當我們開始更深入的了解,才發現彼此之間差異有多大,於是,好感也降低了。三百多年前的大詩人納蘭性德,雖然沒有做心理實驗,但也用他的詩句吟出了幾乎一致的結論: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正可謂:一見如故,再見想吐!

前幾年,一笑君曾經看過另一個更為令人驚異的實驗,組織者將五對以前互不相識的男女分別放置在單獨的房間,然後讓他們開始聊天,大概有了初步了解後,先是讓他們親吻,然後是讓他們脫掉彼此的上衣,完全上身赤裸的擁抱在一起,而他們竟然最後都照做了!一笑君在吐血!相信電視機前有幸看到自己暗戀多年的女神就這樣寬衣解帶的粉絲們吐的就不僅是血了,恐怕至少還得有一把辛酸的老淚!

也許這就是愛的魅力所在,說也說不清楚,糊里又糊塗!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笑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一笑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