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近期大熱的懸疑片,到底懸疑在哪

近期大熱的懸疑片,到底懸疑在哪

本周上映的新片《看不見的客人》,也是一部可以關注的新片,不過因為幾個月前這片就出過下載,好像很多人都看過一輪了,記得當初,基本上各種電影類公眾號都推過這部電影。

我在當時也跟風看過一次,不過總覺得沒有預想那麼好,也就一直沒寫。

如今影片悄悄的跑來內地上映,雖然關注沒有那麼多,但是還是值得一看的。昨天我也去影院二刷了一遍,果然,影院的觀感還是要比家裡看好不少。雖然仍然對這部電影稱為神劇表示質疑,但放在國內院線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下面這篇文章還是來自特特,聽他給你講講,這部大熱的懸疑片,到底懸在哪了。

劇情講述男主角阿德里安,是個靠著高科技產業攻下亞洲市場的生意人,正值事業巔峰。某天醒來,他發現自己在飯店房間里,情婦羅拉被殺,房間內從裡面上了鎖。辯護律師維吉尼亞來幫他找到脫罪的說辭,但要先讓他把來龍去脈說清楚。艾德里安向維吉尼亞提到他與蘿拉的關係,其中還牽扯了另一起案件。

第一起案件採用了密室推理的技巧,吊足胃口,也是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說轉移注意力,是因為第二起案件與第一起案件之間的聯繫才是關鍵問題。

片中涉及到的場景也不多,主要集中在案發時的旅館以及與維吉尼亞對談時的房間,攝影機聚焦於演員的表情與動作,只有在回憶起過往的經歷時才會出現一些外景,否則只是一部室內劇,觀影效果會大打折扣的。

故事採用倒敘手法,維吉尼亞與阿德里安一問一答,攻防兼備。阿德里安作為一個不可靠的敘述者去重新梳理謎團,結果卻是剪不斷理還亂,每次都在不斷改變著自己的說辭,各種可能性的故事發展巧妙地呈現 - 或真實,或謊言或想像,而弗吉尼亞總能從中找出紕漏,再捋清脈絡,或留下一個對阿德里安不利的細節,一點一點套出事實,她似乎是在測試阿德里安,以確保故事仍將持續。

隨著案件的展開,觀眾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故事,而且幸運的是,導演奧里奧爾·保羅是給出了各個角度去辯證,片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供觀眾猜測或上鉤。

熟悉推理懸疑片或導演風格的觀眾,大概可以在電影中段就將兇手猜出個八九不離十,畢竟有許多蛛絲馬跡可供推敲,片中每一處對白,圖解都不是閑筆,都與解謎過程有關。

比如剛開始律師就跟阿德里安說:「我比你更聰明。」又比如那張假照片,目的也是為套出阿德里安不願透露的秘密。還有老頭曾透露與老婆是在劇團相遇的,這都為最後一個反轉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片中藏有太多細節,不留神就會錯過。不過,即便你猜到兇手是誰,也會想知道電影會如何收尾。

故事採用多層倒敘演示出兇殺案的多種可能,每個角色都參與了每種可能的經過,事後也都基於不同的動機而行動,誰都有可能是兇手。觀眾一次又一次被案件的不同版本耍的團團轉,有些障眼法我不覺得稀奇,只是劇本的合理性之高,著實令人佩服,幾個版本的演繹都能讓人產生那就是真相的感覺。

基於每個角色的目的不同,也會根據他們的心理動機多次重現不同的事發經過,這在以往的懸疑推理電影中或多或少都有過,如何能夠推陳出新一直都是該類型片長久不衰的秘訣。對演員的表演也有極大考驗,因為演員要在一條故事線中要提供不同版本的演繹方式,還要確保整體故事的連貫性;

最精彩的莫過於另一條線中,阿德里安與維吉尼亞的對手戲,兩人在房間內紙上談兵,編織百密一疏的脫罪說辭。它刻畫的不止推理過程,更是阿德里安與辯護律師的內心交戰。他作為影片的核心人物,內心、反應與觀眾對影片的理解、期待的相互轉變才是至關重要的。

這雖然只是奧里奧爾·保羅的第二部導演長片,可是他已經發展出來一套自己的公式,如果將本片與《女屍謎案》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不難發現其中的套路:同樣是在封閉空間內的審訊,同樣牽扯到另一起案件,在兩個時空中來回穿插,以及多重反轉。導演似乎還很熱衷於表現婚姻的不忠和車禍元素,因一件案件而去掩蓋另一起案件。

《女屍謎案》

說到這裡,想起今年那部台灣片《目擊者之追兇》也是這個套路哦,並且也是兩條故事線穿插進行,《看不見的客人》在這一點上,要比《目》精彩得多,兩條線分配的剛剛好,不會有任何一條喧賓奪主。

《目擊者之追兇》

而且用另一個時空來穿插,還不至於讓影片拍的太像話劇。前幾年施隆多夫的《外交秘聞》講瑞典外交官和德國軍官的辯證推理,來展現兩個不同世界觀的交鋒。儘管它也穿插了一些外景事件,不過一到室內劇時,就太像一出話劇,兩條線結合的並不牢固。

《外交秘聞》

換一個角度來看,《看不見的客人》還是存在情節不嚴謹的地方,主要是故事仍然充滿了巧合性。尤其是情婦剛好到老頭家修車,在他們家充滿了各種巧合,不過這些當然是為劇情編排做出的取捨,否則這起案件就不成立了。

在經歷了多重反轉之後,故事在結尾掀起了最後的高潮,這明顯是借鑒了比利.懷德+阿婆經典劇作的《控方證人》中的經典一幕,奧里奧爾·保羅可以用經典老梗為電影注入新意。對此,我問過導演,他承認片尾確實是受到《控方證人》的影響,但受影響最大的卻是西班牙老片《騎車人之死》(1955),的確,這兩部片有很多共性,包括車禍、婚外情及更深一層的道德問題。

《控方證人》

《騎車人之死》/《看不見的客人》

導演應該也是希區柯克的忠粉,不僅編導處女作叫《麥古芬》(McGuffin,1998),《看不見的客人》還運用了《驚魂記》的兩個元素:湖底沉車以及老頭提到兒子「他連蒼蠅都不敢傷害」。

《驚魂記》

影片劇本技巧確實過硬,可惜場面調度平淡無奇,過於頻繁的運用了大量人物特寫,削弱了特寫鏡頭特有的情感衝擊,有點遺憾。

不過影片的配樂很多元化,以激昂的伯納德.赫爾曼式的小提琴樂製造緊張氣氛,來取代環境音,這倒是個亮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雜誌 的精彩文章:

轟動一時的真實事件改編成的電影,誰會想到真實電影劇情就在身邊
一群「莫名其妙」的美國大牌明星們,演了這麼一部「莫名其妙」的電影
周星馳當年此片一出,無數人罵他江郎才盡,如今卻又被奉為經典!
一樁22年未破的案件,犯人竟主動寫書承認殺人,背後隱藏著大陰謀
貝爾新片,簡直就是一段英勇的生存之旅

TAG:看電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