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被雀巢收購的 Blue Bottle,在日本開著全世界最美的連鎖店
準確地說,是收購了 68% 的股份;
是美成就了這一切。
大約十五年前,「咖啡浪潮」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簡單、便利的咖啡速食文化代表的是第一波咖啡浪潮;而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全球咖啡連鎖業者的成功,則意味著第二波咖啡浪潮也已經過去。
如今,當玩概念的商業手段不再被接受,想要在咖啡行業撬開缺口的新星試圖化繁為簡、回歸本質——咖啡,只是一杯咖啡。
於是,第三次咖啡浪潮就這樣到來。在這場競爭中,來自加利福尼亞的Blue Bottle Coffee (藍瓶咖啡)遙遙領先。
Blue Bottle 奧克蘭總部
最新的消息是,雀巢公司以425百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這家高端咖啡品牌68%的股份,以此來擴充自己快速增長的咖啡產品業務。
Blue Bottle 起步於本世紀早期,以售賣距離烘焙完成不超過48小時的新鮮咖啡豆製成的咖啡為特色,到目前為止,Blue Bottle已經在全球開設了整整40家門店。這一數據在2016年底還是29家,按照現在的擴張速度,預計在2017年結束時他們會擁有55家實體門店。
一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食品生產商,一邊是風頭正勁的高端咖啡品牌,後者能夠成為第三次咖啡浪潮中的重要玩家,正是得益於創始人 James Freeman 的經營策略。
創始人James Freeman
他做了哪些事呢?
首先,他摒棄了所有高端咖啡品牌的共同特點:接二連三的咖啡師比賽,跋山涉水才能得來的小而精的咖啡農場;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向顧客強化咖啡師豐富的咖啡經驗和這隻「藍色瓶子」所代表的美學理念。
統一的美學理念體現在 Blue Bottle 的門店上。
洛杉磯Bradbury Building門店
舊金山南岸門店
紐約曼哈頓門店
華盛頓 W. C. Morse Building門店
James Freeman 本人熱衷日本美學,並且深受影響。你可以看到其每一家門店都採用了乾淨整潔、現代感極強的設計。這也是他們選擇日本作為自己海外擴張第一站的原因之一:目前,在美國本土之外,他們只在日本開設了實體門店。
藍瓶咖啡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門店分布: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盛頓、紐約、東京
現在,東京已經有了六家 Blue Bottle。東京有著根深蒂固的本地咖啡文化,尤其集中在清澄白河一帶,Blue Bottle 的加入甚至引發了一場外來咖啡與本土咖啡之間的文化激戰,該地區也被稱為「咖啡激戰區」。
正因如此,我認為日本的 Blue Bottle 門店更能體現創始人和該品牌的美學訴求。別說雀巢了,這麼美的咖啡店,誰不想要呢?
以下就是這六家店鋪!
/////
清澄白河
儘管距離第一家開在清澄白河的Blue Bottle已經過去兩年時間,但想要在這裡喝上一杯咖啡,依然需要等上至少兩個半小時。
這棟建築的前身是一處庫房,由品牌委託日本建築師曹長坂(Jo Nagasaka)及其工作室 Schemata Architects 將這裡改造為包括咖啡烘焙品嘗室、咖啡館、辦公室、咖啡師訓練室和點心工坊在內,五種不同功能的空間組合而成的門店。
還是庫房的時候,這處佔地271平方米的雙層建築沒有一扇窗戶,為了打破這種封閉性,讓身處各個空間的人能夠彼此發生聯繫,建築師在空間中裝上了巨型的玻璃門和幕牆,使得建築整體由內而外、自下而上地傳達出「透明感」——在享受咖啡的同時,進店的客人也可以看到咖啡烘焙的全部過程,這種在視覺上建立起的積極、信任關係保證了清澄白河的Blue Bottle是一個開放、現代的空間。
清澄白河之後,「看見與被看見」的空間視覺關係在接下來的五家門店中被延續下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後日本境內所有的Blue Bottle門店設計全部由建築師曹長坂和他的工作室 Schemata Architects 承包完成。
/////
青山
開在青山區的第二家Blue Bottle距離表參道車站只需要步行三分鐘,與清澄白河的獨立門店不同,這裡的Blue Bottle位於二層,和主街相隔幾個街區。
因為東西向進深空間足夠,建築師將空間劃分為三個區域,並根據每個區域和入口的距離,由近及遠分為臨時會客區和長期會客區。
/////
新宿站
沿用青山區的經驗,第三家 Blue Bottle 開在了新宿站附近,位於一座新開放的商業設施內。
由於一層的層高有限,地板與天花板使用了同一種材料來消除層高過低所產生的壓迫感。
這是為往來的乘客準備的休息空間。
在該店的設計中,建築師試圖去打破傳統的「主客觀念」,營造出平等的空間氛圍與關係。
/////
六本木
同樣遠離主街的六本木區 Blue Bottle,在新宿店開張半年後出現在六本木的一處下沉公共廣場旁邊。
與前三家相比,這裡可以稱得上是一所小門店。考慮到這間小巧的門店的地理位置,建築師認為它需要成為公共廣場的一部分,就像人們可以隨意出入的公園一樣。
/////
中目黑
中目黑區開張的第五家Blue Bottle,是日本的第二家獨立門店。三層空間的獨立建築原本是一家電廠,不過其背後的故事卻不止於此。
九年前,建築師曹長坂將自己的辦公室搬到了這棟建築的對面,於是觀察這棟可愛的建築便成為他每天都會做的事情。
作為一家遠離車站、人群密集地的咖啡店,門店周圍沿街開著許多小而精緻的店鋪,因此為了與周圍的建築保持風格一致,建築師把室內的空間進行了細分,用樓板和小段小段的樓梯將其分隔開來。
/////
品川站
從品川站出來,正對著一間購物中心的二層,就是 Blue Bottle 在日本的第六家門店。
創始人 James Freeman 希望這間新的門店是「天堂的所在」(Heavenly space),為了無限貼近、還原這一想法,建築師選用了一種名為 Takigahara-ishi 的、產自石川縣的白色凝灰岩石材作為內部主要裝飾。此前平等、公平的空間關係也繼續被延用在這裡。
/////
所以為什麼 Blue Bottle 會成功?
普遍認為,注重讓設計在建立品牌形象的過程中所發揮作用,是 James Freeman 從眾多「玩家」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儘管在商業上,追求產品的創新、獲得尖端的技術,都是一家成功企業的核心所在;但問題恰恰在於:多數人都在專心致志地開發自己的核心,卻不肯花錢去做「表面工夫」。
在每家門店的入口處,都可以看到明顯的藍瓶咖啡標誌。
在《紐約時報》的相關報道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
「其他的咖啡從業者們紛紛嘲笑 Freeman 先生用在市場營銷中的那些花哨的語言及其中所缺乏的嚴肅性。但事實上,這種方法為 Blue Bottle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粉絲,尤其是對於那些不熟悉Blue Bottle或是瞧不起Blue Bottle的顧客,尤其是冠冕堂皇的同行們。」
更何況,這種所謂的「花哨的語言」並非無用。
相比遠在千里之外的咖啡農場、手藝精湛的咖啡師,視覺上的設計體驗才是顧客與品牌發生的第一重關係,即使進店的客人並沒有點咖啡,他也會記得那隻懸掛在入口處的巨大的藍色瓶子。
所以,或許我們更應該明白的一點是:所有的日久生情都要建立在一見鍾情的基礎之上。
烏 雲 裝 扮 者
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世界、黑色趣味和明亮內心
點擊展開全文
※如果你的城市還有書店,請為它們鼓鼓掌
※你猜《非誠勿擾》的女嘉賓們,會喜歡不想買房、說走就走的背包客嗎?
※這個取代「性冷淡」的詞語,才是丹麥人生活的核心
TAG:烏雲裝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