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群體性孤獨 周末讀書

群體性孤獨 周末讀書

內容簡介

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拚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不間斷的聯繫,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孤獨?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為了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15年來深入兩家養老院,對200多人進行了實地研究;為了研究人們的網上互動,與7家中學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學生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她通過研究發現,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特克爾認為,人們發簡訊、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子遊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繫似乎更輕鬆、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群體性孤獨》將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15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了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智能電子玩具。如今的我們既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係,因此才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作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致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面,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

編輯推薦

互聯網時代,技術影響人際關係的反思之作:為什麼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

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網路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後於麻省理工學院開始研究計算機文化,並成為人與技術關係領域首屈一指的社會心理學家。《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稱她為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商業周刊》盛讚她為網路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她還是是廣受歡迎的TED演講嘉賓。

作者簡介

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採用「實地研究」和「臨床診斷」兩種方法,對人與信息技術的關係進行了長達15年的系統研究,被譽為網路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

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開始研究計算機文化,並成為人與技術關係領域首屈一指的社會心理學家。《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稱她為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

文摘

技術,作為人類親密關係的紐帶,如今已經成為人們從現實關係中解脫的工具。在諸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這樣的網路虛擬世界中,你可以創建自己的虛擬化身、虛擬住房、虛擬家庭和社會生活。它的廣告大意是這樣的:「終於有這麼一片天地,讓你熱愛自己、熱愛朋友、熱愛人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許多人以虛擬化身的方式生存著。在這裡,他們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富有、更年輕、更苗條、穿著更體面。同時, 我們也深深迷戀著諸如機器寵物這樣的社交機器人。2009—2010 年最受歡迎的節日禮物是一款名叫「豬豬鼠」的機器寵物,它比真實寵物更完美:可愛、反應靈敏、不需要清理排泄物,而且長生不老。

技術是極具誘惑力的,因為它能彌補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而我們的確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種。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係所束縛。數字化的社交關係和機器人恰恰為我們製造了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彼此連接,同時也可以互相隱身。比起面對面交談,我們更習慣於發簡訊交流。一位年近五旬、憂心不已的母親講述的這個故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我當時正在尋找一個新保姆。通常,我都希望在應聘者自己的住所面試她們,因為我認為這樣就能夠在她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更好地考察她們,而不是在我的家中。所以,當一個叫羅尼的人來應聘時,我立刻和她約定了面試時間。我來到她的公寓,她的室友為我開了門。室友是個年輕女孩,21 歲左右,很專註地在她的黑莓手機上打字。她的兩個大拇指被繃帶嚴嚴實實地包紮著,小拇指上還夾著夾板,讓人看著都心疼。我覺得應該安慰一下她,就說:「那一定很疼吧?」但她只是聳了聳肩膀,說:「沒事兒,我還能打字。」我告訴她我是來面試羅尼的,能否幫我敲敲羅尼的門告訴她我來了。這個女孩看上去非常驚訝:「噢,不行。我從不敲門,那樣太冒昧了,我會給她發簡訊。 」於是,她發了一條簡訊給離她不到5米的羅尼。

精彩書評

雪莉?特克爾用她可以做祖母的歲月記憶、人生體驗,透過對孩子們玩耍、學習、交往的行為觀察和分析,透過對電子玩具、機器人、虛擬現實的追問和思考,牢牢抓住「孤獨」這一人類掩藏頗深的情感脈絡,點中了網路時代人與機器關係中焦灼多變、令人遐想的「命門」。文筆出彩、引人入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段永朝

特克爾認為,我們為了連接而犧牲了對話。大家都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拚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本書雖有將連接與對話過度對立之嫌,但特克爾還是提出了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問題:不間斷的聯繫,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孤獨?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洞察中國社會數字化進程第一人 胡泳

《群體性孤獨》一書將人與計算機、人與互聯網互動時產生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的最新發展,以及特克爾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呈現給了讀者。可以說,要了解人類的未來,就必須要了解人與計算機和互聯網的關係,尤其是情感關係。這一切,可以從這本著作開始!

——王煜全

點下方【寫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和態度

歡迎將此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外5號 的精彩文章:

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
大咖駕到!CTR洞察高峰論壇8月30日震撼來襲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TAG:德外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