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中的「拆牆角」之舉——「六如給事」與「四盡中書」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下詔伐宋,金軍兵分兩路,分別攻伐太原和燕京,宋徽宗終於感到事態嚴重,一邊下罪己詔籠絡人心,一邊使出「看家本領」,派陝西轉運判官李鄴以給事中身份使金求和,但金人貪得無厭,怎肯善罷甘休,李鄴白跑一趟,回來後添油加醋,說什麼金軍「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如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極盡誇張之能事,被時人憤然稱為「六如給事」。
宋徽宗嚇破了膽,四十三歲的他不負責任地把爛攤子撂給兒子,匆匆讓位給長子趙恆。宋欽宗起初也曾大年初一下求言詔,鼓勵群臣直言時政得失,加強黃河防線,重用主戰派李鋼,使抗金形勢也曾一片大好。但面對兵臨城下的金軍,宋欽宗又用起了他老爸的那一套,趁李鋼離朝部署守城之時,派使者赴金營求和,稱金朝皇帝為「伯大金皇帝」,答應納幣、割地、遣質等一切條件,然後派中書侍郎王孝迪向京師百姓勒索金銀,榜文恐嚇說,倘不交出財物,金軍破城之後,「男子殺盡,婦女虜盡,宮室焚盡,金銀取盡」,老百姓氣憤地叫他「四盡中書」。
「六如給事」,「四盡中書」,道不盡百姓的心酸、憤懣與無奈,這些居廟堂之高的鴻生大儒,這些平素高談闊論自命不凡的文人學士,還有那隻會吃喝玩樂紙醉金迷的北宋末代皇帝,當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危難之時,不能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只會用如椽的大筆,「錦繡」的語言,長敵人威風,滅自己銳氣,甚至不擇手段嚇唬老百姓。北宋的滅亡,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