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爆發後,國軍為什麼會選擇在上海主動反擊日軍
抗戰爆發後,國軍為什麼會選擇在上海和日軍進行會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挑起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軍的主力和主要的進攻方向是在華北,日軍大本營計劃自北向南,橫掃中國。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在上海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戰役,這場戰役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標誌抗日戰爭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制定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方針,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對日作戰。
國民政府決心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軍事行動的主要原因是:如果日軍由北向南一路打下來,主力順著平漢路,支部順著津浦路這樣打下來,國軍就會逼到了東南沿海,就會面臨三面受敵,遭到日軍圍殲,且背靠大海沒有退路。因此國軍的戰略構想就是要讓日軍的主戰線從由北向南打,變成由東向西打。我們背對著自己的基地,邊打邊退,用空間換取時間。粉碎日軍3月滅華的野心。所以我們主動在淞滬地區另起了一個戰場。
換而言之,國軍高層認為就是日軍訓練有素,官兵素質以及武器裝備對比當時的中國軍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如果把中國軍隊的主力投入華北平原,同裝備有飛機、大炮、坦克的日軍作戰,在華北大平原上,日軍可以憑藉其機械化優勢和京漢、津浦鐵路,迅速將中國軍隊各個擊破。
而在華東地區開闢新的戰場,則可以調動華北的日軍主力南下,分散日軍的力量,從而達到遲滯日軍南下的步伐。而當時的上海則成為首選的理想之地,因為雙方一旦在上海開戰,可以充分利用上海市區的鋼筋水泥建築群同日軍進行巷戰,更多的牽制,消耗日軍的兵力。即使上海失守,可以把日軍引向江南的水網地帶,使得日軍的機械化優勢不能充分的發揮作用。。。
同時,根據中國的地勢特徵而言,自東向西地勢逐漸抬升,是逆流而上,這種地勢是對進攻方不利。隨著向西的地勢的逐漸抬升則有助於防禦方。
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幻想著,中日雙方在上海開戰,會對英美等西方列強的在華利益造成損害,英美等西方列強會出面干涉。甚至於調停中日之戰。
正是因為如此,國軍才會調動全國的軍隊和精銳主力,在上海對日軍主動發起反擊作戰。但是由於國民政府在指揮上的嚴重失誤,淞滬會戰最後中國軍隊傷亡了30萬還是失敗了
點擊展開全文
TAG:戴眼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