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搞笑諾貝爾獎」,要向好奇心致敬
一本正經地「搞」科學
9月15日,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Ignoble Nobel Prizes)頒獎儀式在一片嬉笑聲和紙飛機滿天飛的清奇畫風中順利舉辦。來自全球各地約一千名觀眾有幸目睹了這場科學界的搞笑大會。
2017年頒獎儀式現場
往屆的頒獎現場
每年9月,世界上最嚴肅的科學獎——「諾貝爾獎」頒發前的一到兩周,「搞笑諾貝爾獎」都會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舉辦。到今年,已經是第26屆了。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主題是「不確定性」。
獲獎的有:
物理學獎——一隻貓能否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
和平獎——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幫助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及打鼾。
經濟學獎——觸摸活鱷魚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
解剖學獎——為什麼老人的耳朵大?
生物學獎——在一種洞穴昆蟲身上發現雌性長著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長著雌性生殖器官的現象。
流體力學獎——人手裡拿著咖啡倒著走時,咖啡具有什麼樣的流體力學特性?
營養學獎——吸血蝙蝠食譜中的人血研究。
醫學獎——通過腦部掃描技術評估人對某種芝士的厭惡程度。
認知學獎——許多同卵雙胞胎其實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雙胞胎兄弟或姐妹。
產科學獎——發育中的人類胎兒對母親陰道里播放的音樂更加敏感。
觸摸活鱷魚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
演奏迪吉里杜管可有效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和打鼾
獲得物理學獎的科學家表示,他的研究來源於網上一個簡單的問題:液體的特性是可以填滿各種形狀的容器,那貓算不算液體?他嚴肅地研究了這個課題,計算了貓的流體力學參數。實驗結果表明,貓是同時具有固體和液體特性的神秘生物。
另外一個獲獎者,來自英國的物理學家詹姆斯·希思科特,對老人的大耳朵進行了嚴肅的研究。他測量了200多個人的耳朵長度並得出結論:
老男人耳朵大這件事不僅客觀存在,在30歲以後,他們的耳朵還會以每十年兩毫米的速度長大。女人的耳朵也會隨著年齡長大,但是她們的耳朵在尺寸上比男人的小,而且男人因為頭髮少,耳朵在視覺上就顯得更大。
科學是為了有用還是為了有趣?
」搞笑諾貝爾獎「並不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也不是科學怪人們的自娛自樂。
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年刊》的主編馬克·亞伯拉罕在1991年創辦了「搞笑諾貝爾獎」的評選。為了「幽科學一默」,每年,馬克·亞伯拉罕團隊會挑選出「搞笑卻能引人深思」的十項科學領域的成就。
2014年9月, 他在TED的演講中說:「評選標準很簡單,讓人發笑之後,那件事仍盤踞在他們的腦中,他們唯一想做的就是要告訴他們的朋友,那就是我們要找的。」
在創立之初,「搞笑諾貝爾」曾經設立過「虛擬成就獎」,為了達到搞笑的目的而戲仿科學研究。後來,「搞笑」進階了,該獎嚴格對照「諾貝爾獎」,所有獎項都會頒給那些基於現實世界的研究,涵蓋了物理、化學、醫學、工程、生物等更豐富的領域。
每年,團隊都會收到大約九千個新的「搞笑諾貝爾獎項」的提名,其中有10%到20%是自己提名的。不過,這些自己提名的項目幾乎從來沒得過獎。「搞笑諾貝爾」的評委都是正牌諾獎獲得者,而獲獎的研究都曾在《科學》、《自然》、《美國醫學會雜誌》、《美國科學院院報》等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
連「搞笑」都這麼嚴肅,那獲獎能雙收名利嗎? 不能。
按照傳統慣例,獎品包括一個「獎盃」;一般列印紙就能列印出來的獲獎證書,並附有諾獎得主們的簽名;以及100萬億……辛巴威元(約2.5元人民幣)。不僅如此,獲獎者的往返機票錢也要自己支付。
2012年&2014年&2017年獎盃
不論是生物、物理、醫學,還是其他領域,這些荒誕的研究圍繞著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預設了的科學家們的科研方向。
晚睡的人更自戀;養貓人是否有心理健康危險;看一幅醜陋的畫作時,人的內心會承受多大的痛苦;用培根治療流鼻血;利用嬰兒糞便里的細菌做香腸等等,這些都是往屆「搞笑諾貝爾」獲獎的項目。
這些不著調的研究與人類實際生活有關嗎?
2014年,「搞笑諾貝爾」的物理學獎頒給了「踩到香蕉皮時鞋底與香蕉皮間的摩擦力」。這一課題被應用於人類活動關節的研究中。結果發現,香蕉皮中的有機黏液在人體關節中也存在。這一研究結果將能幫助人們設計出更好、更潤滑的人工關節。
儘管無利可圖,且對科學的革命性進步起不到實質性作用,但這些人對待搞笑科學和嚴肅科學的態度是一樣的。
2000年,英國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憑藉「磁懸浮青蛙」(通過磁懸浮技術克服重力作用,讓一隻青蛙懸浮在半空中,並推論使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讓人克服重力作用漂浮起來)獲得了「搞笑諾貝爾」。十年後,他與康斯坦丁·諾沃肖羅夫因在二維空間材料石墨烯方面的開創性實驗,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安德烈·海姆成為首個「搞笑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的雙料得主。
將近一百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被人詬病是在「搞笑」。今天,E=MC2卻為人類解決了「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去哪」的宇宙性問題。
其實, 好奇心是創造力迸發的最好催化劑。
2015年頒獎現場
上世紀60年代,天賦異稟的羅伊·格勞伯一生致力於量子光學研究,他的「相干性的量子理論」堪稱是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雖然遲遲沒有等來諾貝爾獎盃,他卻成為「搞笑諾貝爾獎」的官方「掃帚保管人」,長期負責清掃場內的紙飛機。此後,他便「心無雜念」。將近50年過去,80歲高領的羅伊·格勞伯缺席了2005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因為他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在,仍然有許多人為「為什麼中國牛人那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很少? 」感到糾結和遺憾。不過,已經有行內的人開始轉換對科研的看法了。
2010年,廣東昆蟲研究所張禮標獲得「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2014年,北京交通大學劉建剛等華人學者憑藉「當人們在烤麵包里看到耶穌基督的臉的時候,大腦內會有何種反應」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神經學獎。
比起名利雙收, 好奇心得到滿足,並且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有意思的成果,或許是更加純粹的取悅自己的手段。當好奇心被珍視,那些無野心改變世界,也不會被世界摧毀好奇心的人能夠帶來更多科學性的歡樂。那時,不會再有人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感到惋惜,而是為獲得「搞笑諾貝爾獎」感到欣慰。
※TFBOYS成員各自單飛,商業價值天花板已現?
※買手店江湖
※10 年前改變世界的,可不止有 iPhone
※北京單車新政出台,摩拜、ofo們真得去三四線城市了?
※雀巢花五億美元喝的這杯咖啡,可還可口?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