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泡騰片,成了奪命葯。給寶寶喂葯的幾個誤區
一粒泡騰片引發的悲劇:18月齡幼童口服泡騰片身亡
這兩天,一條「干服泡騰片致死」的報道引起轟動。據報道,小牧浩因為感冒發燒到某醫院就醫,打完吊針後,牧浩媽媽從標明「口服」的「娃娃寧泡騰片」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徑約6毫米的藥丸給牧浩服下。服藥後10秒左右,牧浩的手腳突然抖動起來,緊接著開始劇烈地咳嗽,嘴邊也慢慢變成了青色。經醫生搶救,切開氣管後取出已經化為一攤水的泡騰片殘跡,但牧浩最終卻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如果我們多了解一些用藥備葯常識,也許就能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了。
家裡可以備些什麼葯
家裡備的藥物不是越多越好。備的越多,成分重複、不對症用藥和盲目用藥等安全隱患就越多。
應選擇性備相對急需的藥品。(部分內容摘自崔玉濤大夫文章)
退燒藥:對乙醯氨基酚(滴劑或口服液)或布洛芬(滴劑或口服液),均可。
但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備一種即可,不推薦交叉使用,避免用藥錯誤。
如果只備一種,那就推薦布洛芬,1歲以下的孩子選擇滴劑。
抗過敏葯:西替利嗪滴劑或氯雷他定糖漿,均可。
但口服抗過敏葯,根據年齡只需要備一種即可,避免用藥錯誤發生,如嬰幼兒優選西替利嗪滴劑。
皮膚病類藥物:對症治療的為主。濕疹、蕁麻疹、蚊蟲叮咬、痱子和紅屁屁是嬰幼兒最可能發生的,可適當備這類藥品。
濕疹: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
蕁麻疹、痱子或蚊蟲叮咬等:爐甘石洗劑。
痱子或輕微濕疹也可以選擇氧化鋅軟膏。
一般情況下,用於皮膚止癢,爐甘石洗劑即可。
紅屁屁:一般用護臀膏護理,如果沒有效果,可以考慮鞣酸軟膏。
破皮:可備百多邦軟膏,預防創口感染;創可貼也需要備。
腹瀉用藥: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之類益生菌和口服補液鹽(III)。
化痰葯:氨溴索口服液或氨溴特羅口服溶液,特別是有喘息癥狀的咳嗽,推薦氨溴特羅。
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備一種即可,避免發生重複用藥。
為什麼不推薦鎮咳葯?因為咳嗽是排出器官異物的本能反應,嬰幼兒不會自主吐痰,盲目的止咳反而不利於痰液的排出。
因此,咳嗽只推薦備化痰藥物,不推薦使用鎮咳葯,特別是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咳嗽藥水,禁用於12歲以下兒童。
緩解鼻部感冒癥狀,不需要使用藥物,家裡只要備生理海鹽水鼻噴霧劑和吸鼻器即可。
每天多次清洗鼻腔,特別是吃奶和睡覺前,可以避免鼻塞導致寶寶不想喝奶,提高寶寶感冒期間睡眠質量。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生病了,還是要去醫院就診的,不可能因為家裡備葯,就不去醫院了。
常見的幾個喂葯誤區
誤區一:捏住寶寶的鼻子強行喂葯
造成後果:寶寶容易將藥物嗆入呼吸道而窒息。
挽救措施: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當立即雙手環抱寶寶腹部,使之背緊貼你的腹部,用力擠壓患兒腹部,同時使之彎腰,反覆幾次,以期排除氣道內異物。如果無效,立即送醫院。
誤區二:給寶寶干吞藥片
造成後果:干吞藥片容易使藥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損害消化道黏膜。
挽救措施:喂葯時一旦發生嗆咳,應立即使寶寶的頭略低並偏向一側,同時用空心掌叩打背部,防止吸入肺內。
誤區三:沒有依照指示在吃藥前搖勻糖漿藥劑或者任意用飲料服藥
造成後果:一些糖漿類的藥物是把各種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時間藥物會沉澱,不搖均會導致藥水的上2/3濃度低,而下1/3濃度高,服藥達不到有效作用。這一點對於混懸液製劑(如嗎叮林混懸液)尤為重要。此外,有的家長會錯誤的讓寶寶用飲料服藥。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質,可使許多藥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於胃腸吸收,某些鹼性藥物更不能與果汁同時服用,因為酸鹼中和會使藥性大減;用牛奶給寶寶服藥,牛奶中含蛋白質、脂肪酸多,可在藥片周圍形成薄膜將藥物包裹起來,影響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同時,牛奶及其製品中含有較多的鈣、磷酸鹽等,這些物質可與某些藥物生成難溶性鹽類,影響療效。
正確的做法:糖漿類的藥物在應用前一定要搖均,後倒入量杯里,按照具體的毫升數讓寶寶服下。干糖漿和沖劑服藥盡量用溫開水送服。
誤區四:喂葯時不要欺騙寶寶說藥物味道就像糖果一樣
造成後果:寶寶會誤以為葯和糖是一個概念,誤以為葯是糖而亂吃。
正確做法:你應該教育寶寶要遵守服藥的規定,就像教育寶寶不得玩火一樣。讓寶寶記住「只有在父母的許可的情況下才能吃藥。」如果對寶寶說一種葯的口味「不錯」並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寶寶只能服用大人給他的藥品,
將所有的藥品放在孩子無法拿到的地方。
誤區五:父母根據自己的經驗盲目用藥及濫用抗菌素
造成後果:90%以上的嬰幼兒常見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細菌引起的感冒只有10%左右。很多時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嚨不舒服、流鼻涕、輕微咳嗽之類僅是普通的感冒,只需要多休息、多喝水及口服維生素C就會很快痊癒。很多抗感冒藥只是治標不治本,並且是葯都會有副作用的,父母切不可胡亂給寶寶吃藥。尤其是抗菌素,有些父母單純地認為抗菌素就是消炎藥,也有些家長惟恐孩子生病,只要稍有不適便給其服藥,名曰「預防」,殊不知過多地應用抗菌素非但起不到作用,有可能還發生損害。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會對寶寶的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奎諾酮類藥物會影響軟骨的發育;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四環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齒變黃,並使牙釉質發育不良。
正確做法: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菌素
誤區六:任意加大或減小藥量
造成後果:家長是寶寶用藥的執行者,有些家長求愈心切,認為加大用藥劑量能使病症早日獲愈,便盲目給寶寶加大服藥劑量,也有些家長給寶寶重複用藥或同時用多種藥物。其實,服用藥物的劑量越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甚至會導致寶寶發生急性或蓄積性藥物中毒;有些家長則過於謹慎,害怕寶寶服藥後出現副作用,便隨意減少服藥劑量,殊不知,藥物劑量過小,在人體內達不到有效濃度,就不可能發揮最佳療效;還有些家長給寶寶服藥隨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無所謂,結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還容易引起細菌產生耐藥性和抗藥性;還有些家長在給寶寶治病時耐不住性子,一種藥物才用幾天,甚至幾次,因見不到明顯效果,便認為該藥效果不好,於是頻繁更換藥物,其實,頻繁更換藥物不僅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而且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使治療更趨複雜化。
正確做法:一定要按照醫囑服藥。
誤區七:濫用成人藥物
造成後果:大多數的成人用藥都不能用於小兒的。有的父母認為:寶寶就是比成人的體重小,成人吃的葯只要減量就行了,這是不對的。凡葯三分毒,嬰幼兒的肝臟解毒功能弱,腎臟的排毒功能也差。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對於肝腎功能尚不成熟的嬰幼兒來說可能就是毒性反應。氨基糖甙類可引起小兒耳聾,腎臟功能損傷;喹諾酮類可引起小兒軟骨發育障礙;磺胺類可引起小嬰兒黃疸,腎臟功能損害;氯黴素可引起灰嬰綜合症,粒細胞減少症。
正確做法:一定要給寶寶服用兒童專用藥物。
誤區八:盲目應用退熱葯
造成後果:嬰幼兒最常見的癥狀就是發熱,所以退熱葯的應用時機是很重要的。嬰兒退熱葯中的有效藥物濃度比孩童配方來得高,有些藥物嬰兒服用的量超過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這樣做的原因是嬰兒對藥物的吸收力相對較小,並且更容易將葯吐出來。
正確做法:仔細閱讀藥瓶、藥盒上所有的標貼指示,特別注意是「嬰兒配方」還是「兒童配方」。
新生兒及嬰兒比較容易發熱,這是因為新生兒和嬰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熱功能都較差。當生病、環境溫度改變或喂水不足時,都會引起發燒,如果此時隨便服用退燒藥,往往會招來大禍。有的新生兒在誤服退燒藥後,會出現體溫突然下降,脫水,皮膚青紫,嚴重者還可出現便血、吐血、臍部出血、顱內出血等,甚至會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因此,退燒藥(如阿司匹林、小兒退熱片、APC等)是新生兒的禁用藥。
處理新生兒發熱的最好辦法是物理降溫退燒,如打開包被暴露肢體、用溫涼水拭擦身體等。應注意的是,體溫一旦下降應立即停止降溫,否則將導致體溫不升。此外,嬰幼兒的發熱,如果不超過39℃,即往又無驚厥史的,可多喝水或者物理降溫。超過39℃或者防止驚厥時才考慮吃退燒藥。
誤區九:過長時間吃藥
造成後果:有可能延誤有效的治療期或者使疾病惡化。
正確做法:吃某些葯已兩三天還未見好轉,便應該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寶寶的病症非表面看來那麼簡單,須儘快帶他去看醫生。
誤區十:擅自分享處方葯
誤因分析:如果你家寶寶上個月用剩了一些眼藥水,現在鄰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樣的眼病,為什麼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藥水呢?首先在上次使用時,藥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藥物有可能過期了。另外,看上去癥狀相同的病情卻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正確做法:既使同一個寶寶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給寶寶使用相同的處方葯之前,也要請醫生檢查,告訴醫生你手頭現有的藥品,讓他來作判斷。
※想生健康寶寶,婚前檢查千萬別漏了
※誰是驕傲的斑馬呢 居然自帶驕傲光環 一起動手繪畫手工 陪伴寶寶藝商成長的第142期
※3歲寶寶拉褲子 被幼兒園老師光屁股罰站 寶媽怒了!
※一吃飯就有各種拒絕方式,如何解決寶寶偏食?
※寶寶抽完血之後嘴唇發乾,保潔阿姨看到後一句話救了寶寶一命!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