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克的旅途與歸途
「
迪慶州慶期間,位於獨克宗古城金龍街的雲南山地手工藝中心又一次迎來了遊客的高峰期,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乃至許多外國遊客都會走進店裡參觀,吸引他們的是一件件來自民間的手工藝品。這些手工藝品古樸、自然,實用與美感兼具,它們靜靜陳列在展示台,等待有心人的駐足。十年前,雲南山地手工藝中心的負責人馬利克女士(Carter Malik)就是被眼前的這些手工藝品所吸引,最終在迪慶這片土地上停下了腳步。
」
手工藝品展示
美國人馬利克天性熱愛自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背包客」。長年以來,她一直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她到過法國、埃及、土耳其、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十幾個國家。在這些國家旅遊過程中,馬利克最為享受的就是接觸當地的文化藝術。在她眼中,每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更是讓她深深著迷。「因為這是中國呀」,她總是這麼說,中國的文化太獨特、太廣博,所以很難作歸納、下定義,這也正是其中的魅力所在。
馬利克和她的丈夫
迪慶的手工藝,是中國文化大花園裡精美的一朵,2004年,馬利克第一次和這朵花相遇。說起這個過程,則是另一段故事。馬利克的丈夫是聯合國駐華大使,2004年,受會議邀請,馬利克一家來到了雲南迪慶。當馬利克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香格里拉的美深深震撼了她。在山地手工藝中心的宣傳冊上,她這樣描述迪慶:這裡「風清月朗,雪山環繞,廣袤草甸,滿綴黃花,牛羊成群」。
迪慶之旅,香格里拉的居民用最熱情的方式迎接了馬利克一家,但當地群眾相對落後的生活條件也讓馬利克感到揪心。當時,迪慶州大部分農牧民家庭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麼才能幫到這些可愛、淳樸、善良的人們呢?馬利克陷入了思考。當她走進了香格里拉的著名景點獨克宗,看到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時,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成為手工藝花叢里的一名「園丁」。
手工藝品展示
「
「那時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這邊的傳統手工藝,當時我就特別感興趣,我突然想到,遊客們應該都會和我一樣,他們都會感興趣的」。馬利克對我們說,如果可以有更多的展示平台,這些優秀的手工藝作品,一定會受更多人的青睞。
馬利克和工作人員在一起
2006年,馬利克再次回到香格里拉,從旅途走向歸途,她已成為雲南山地文化基金的發起人,成為迪慶非遺相關單位和手工藝家庭的常客。「剛成立這個手工藝中心的時候,我去村子裡見了很多手工藝人,從他們手中買下了這些手工藝品」。成立手工藝中心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在迪慶這個手工藝的「富礦」中,不同的生活環境和語言環境並沒有影響馬利克的熱情,從尼汝村到湯堆村,從奔子欄鎮到塔城鎮,只要有手工藝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在她看來,從手工藝人手中直接購買手工藝品,才是真正「不可複製,原汁原味的」,這種方式既可以讓手工藝人直接從中獲益,又可以保護當地傳統文化,推動旅遊業發展,「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黑陶展示
為手工藝文化奔走的過程中,馬利克的努力贏得了眾多關注和支持。2006年8月,原中共迪慶州委書記、州人民政府州長齊扎拉和到訪考察的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共同為馬利克的山地手工藝中心舉行了開幕禮,時任香港婦協副主席的何超瓊女士慷慨贊助了30萬元。經過十一年的努力,如今,馬利克收集的手工藝品超過了200件,涵蓋了黑陶、首飾、毛毯、漆器、糌粑盒、手工包等多個品類,與她合作的手工藝人有80多名。雲南山地手工藝文化中心這一公益性機構,已經成為迪慶手工藝文化的絕佳展台。
馬利克在創作
在採訪中,馬利克談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緒高昂,條理分明。她令人相信,無論做什麼事,她總是能夠成功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在香格里拉十多年來,她做推廣、學中文、畫油畫、開社區圖書館,每一樣都做得風生水起,在繪畫方面,馬利克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們創作的風景畫已在迪慶小有名氣。迪慶州慶期間,馬利克的油畫也被選中,列為迪慶成就展作品。
馬利克笑著說,「大家開玩笑說,我們的畫作屬於『女馬鍋頭畫派』,因為我們都是女性,並且都有自己的事業,就像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一樣,以前都是男性領頭,如今,我們也走到了前面」。
」
馬利克夫婦和工作人員合影
在非遺保護方面,馬利克同樣是走在前面的一批人。談起今後的計劃,馬利克說,「就像現在這樣,把這個中心做下去,這就是我的願望」,「我也去過很多藝術商店,他們收集各地的手工藝品,只是為了賣一個高價,這不是我們的初衷」。對於真正熱愛藝術的她來說,能參與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分享,這已然是最大的收穫。
點擊展開全文
※半決選激烈開戰,誰將問鼎康巴衛視2017漢藏雙語大會冠軍?
※2017漢藏雙語大會總決選選手受邀參觀康巴衛視
TAG:康巴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