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一天讀完一本書?

如何一天讀完一本書?

如何一天讀完一本書?

當今社會,媒體本身發生了劇變,我們的閱讀方式、聆聽方式也隨之產生變化。我們已經習慣對網路新聞、社交網站進行粗略閱讀,卻要在閱讀書籍時保持傳統的閱讀模式,實在是不太現實。

只有那些會快速閱讀,以自我為中心,更加任性地閱讀的人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翱遊。

在學習跨學科知識時也能更快地掌握其中80%的重要規律

一、為什麼讀得 」慢「 ?

「書籍的內容,就是忠實地再現『作者的思想內涵』。」

「讀書,就是將其忠實地複製在自己的頭腦之中。」

如果被這樣的想法束縛,讀書就永遠只是一個「記憶書本內容、避免遺忘」的過程。這樣一來,很多人即使感到疲憊,也還是會拚命努力想把書中的內容裝進腦子裡。

但是,(很遺憾)我們原本以為通過仔細閱讀就能夠記住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甚至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往往就會淡出我們的記憶。因此,如果讀書的目的僅僅是「把全部內容裝進腦子裡」,那麼讀書就會變成一件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請回顧一下你自己的閱讀經歷。那些深深打動我們,給我們帶來巨大影響的書籍,我們真的牢牢記住其中的內容了嗎?哪怕只有一頁。

能夠留在記憶中的,至多一兩句話。或者,更常見的情況是:「想不起來具體寫了什麼,只記得『這是一本好書』。」

由此可知,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閱讀速度緩慢,請先從「仔細閱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在這裡,我想先做一個結論性的說明: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歸根結底,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對讀書的認識欠妥。

並不存在「能夠快速閱讀的人」和「不能快速閱讀的人」。

他們之間的差異僅僅在於,是「能夠擺脫仔細閱讀的束縛」,還是「糾結於仔細閱讀」,僅此而已。

重要的是,閱讀之後,能在腦海中留下知識或收穫的片斷。僅僅是片斷即可。哪怕只對一處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閱讀也是成功的。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

並非深入仔細閱讀一本書,而是提高閱讀量,獲取其中的「知識片斷」,積少成多,匯小溪以成江海。這樣的理念正是閱讀速度緩慢的人們所欠缺的。

在匯聚細碎知識片斷的過程中,這些片斷將逐步產生聯繫,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說得形象些,就好像孩子們的樂高積木,由一個個小碎塊拼接成各種形狀或事物。

解決時下人們只買不讀的煩惱,「避免堆積」的讀書法就是流水式快速閱讀,讓書籍內容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

二、快速閱讀始於摘錄

這裡所說的「摘錄」,是指僅僅摘選書中最精彩的部分。通過摘錄,可以產生兩個效果。

一:信息效果

能夠迅速把握書籍內容的精華,既便於在日常生活中提及,以摘錄為主的書評,最適合網路時代。

二:通過摘錄,可以明確書中的哪些地方讓自己感動,什麼樣的文章令自己動心。

與其仔細品讀,不如將文字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夠細細品味,也不易忘記。或者退一步說,因為我們進行了摘錄,遺忘又何妨?

一邊讀書,一邊整理出屬於你的摘抄集錄,掩卷之後,再次瀏覽,並從中挑選出「最精華的一行」,僅此一行。可以說,閱讀一本書的所有價值,皆凝於這一行。

僅憑「一行感想」,喚醒「一冊記憶」

要養成撰寫「一行評論」(讀後感)的習慣。其實需要寫的是「為什麼會對這一行文字產生共鳴呢?」從這個角度簡單記錄下來即可。

我們在剛讀完一本書的時候,當然會記得「為什麼覺得這一段很精彩」。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逐漸遺忘為之心動的原因。這樣一來,摘抄便會失去意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必要將產生共鳴的原因也一併記錄下來。

前面提到過,記憶書籍的全部內容是不可能的。

另外,做記號、畫線等方式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也曾經使用過書頁折角、貼便箋的辦法,但是,之後往往回想不起來折角時的意圖。因此,這也並非善策。

反之,如果我們撰寫了「一行評論」,因之並非長篇大論,事後只需掃上一眼,便可回憶起閱讀時的心情。

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寫下「一行評論」。

你可能會想:「如此短小隨性的評論,能有什麼意義?」但如果能幫助大家擺脫緩慢閱讀者的狀態,閱讀更多的書籍,那麼,這僅佔一行的短小評論就也是有意義的。

以一天閱讀一本書的速度計算,一年後,評論的篇幅就能達到300行以上。

以「寫(摘抄)」為前提進行閱讀,除了可以擺脫仔細閱讀的束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益處,那就是我們獲得了閱讀的角度。

實際上,我在閱讀需要撰寫書評的書籍時,肯定會考慮「哪裡能夠用來寫書評」這個問題。

明確了閱讀角度,就形成了區別重要的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的標準。

對於不重要的部分,完全可以快速瀏覽過去(甚至可以跳讀),那麼閱讀一本書的速度必然大幅度提高。

三、如何「跳讀」

首先能否合理利用小標題就是一個關鍵。不過,小標題只能用來判斷這一章節的內容是否屬於需要閱讀的部分。

這一點儘管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是非常重要的。

書籍中的各個章節,大多是利用標題進行分割的。各個小節則使用小標題進行更加細緻的切分。

因此,小標題其實是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呈現了每一小節的單位內容,其目的是為了向讀者傳遞「本小節寫的是這樣的內容」這一信息。因此,在看了小標題之後,如果覺得「沒有必要閱讀」或者「不想讀」,就可以毫不猶豫地跳過去。

鑒定跳讀內容的三個標誌

標誌一:為了區別其他同類書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

商務類以及自我提升類書籍,有時會加入過多的作者自述。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自戀的人很多,也是因為市場上的同類書籍太多,必須通過對作者自身的描述,突出強調「本書在這一點上與其他書籍不同」。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部分內容僅僅是為了突出這本書與同類其他書籍的差異,或者說是為了吸引讀者購買。甚至有時候,完全是為了滿足作者本人的自我表現欲。

標誌二:印證理論或主張的特殊事例、經歷

在商務類和自我提升類的書籍中,為了印證作者闡述的理論或觀點,常常會列舉一些事例或作者自身的經歷。

一般來說,論證的順序是:理論事例理論(總結)。首先提出理論框架,然後為了提高說服力而舉出事例,最後再次總結核心理論或主張。

因此,捨棄事例,直接跳讀到總結的部分,完全不會妨礙理解。事例或經歷都是為了闡明主張而準備的支撐材料,即使跳過不讀,也能夠理解作者想說的觀點。實際上,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作者舉出的事例或描述自身經歷的篇幅過長,也會大段大段地跳讀。

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產生誤解,認為這類事例沒有價值。像事例這種內容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完整性,固然確實方便跳讀(即使跳過不讀也不影響前後的聯繫),但從書籍的內涵這一角度來看,也並非毫無價值。

不過,與小說相比,商務類書籍中穿插的逸聞故事,罕有深刻有趣的。而且即使沒有這些事例,讀者也能理解作者主張的整體框架。因此我建議可以大膽地進行跳讀。

標誌三:渲染期待和危機情緒的誇張表達

對於以「得到啟發」為目的的讀者來說,這些內容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不過,為了煽情而撰寫的這部分文字,我一般都是飛速瀏覽過去。

四、提高閱讀速度的4個步驟

希望大家能夠以自我為中心,更加任性地閱讀!

步驟一: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

通過仔細研讀序言和目錄,能快速了解我們要評論的問題框架是如何構成的。

步驟二:僅讀開頭和結尾的5行。

對於不知道是否應該跳讀的段落,用這個方式可以不失主題內容又自行腦部情節,加快閱讀節奏。

步驟三:確定了關鍵詞之後再閱讀。

提高大腦對相關關鍵詞的敏感度,更辨析地看待關鍵問題。

步驟四使用多種閱讀節奏閱讀。

以自我為中心把握好閱讀節奏,隨心任性地讀好書。

五、"不會遺忘的閱讀」秘訣:

不求記憶地閱讀

不建議畫線閱讀,無論怎樣畫線,都會遺忘,都不會再看。更重要的—「沒用」!

比如,為什麼要在重要的地方畫線呢?其理由多種多樣,但大體來說,不外乎以下兩點:

1. 為了記住畫線的部分。

2. 為了今後重新閱讀畫線的部分(做記號)。

但是請想一想,首先,僅憑畫線,就能夠將這部分內容深刻地留在記憶中嗎?記憶力超強的人或許能夠做到。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在完成了畫線這一行為之後,感到心裡踏實罷了。而在畫線的那一瞬間,就忘記了內容,不是嗎?

在因讀書而煩惱的那段日子裡,我也曾滿懷惆悵地進行過「畫線閱讀」。

確實,一邊畫線一邊閱讀,有助於感受到一種積極的心態。當一本書讀完之後,再次翻開來看時,發現到處都畫了線,便頓時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滿足感——「哇!讀得不錯嘛!」

不過,也僅此而已。你所收穫的不過是一種錯覺,第二天,所有的內容就都從記憶中消失了。

因為想要記住,所以忘記!不要記憶,而要記錄!

對於以儲蓄知識為目的的存儲式閱讀理念的一種反駁,以享受閱讀過程為出發點。

但是,我並非主張「在閱讀中一無所獲也沒有關係」這種觀點。

重要的是,從書中得到的收穫,不應僅僅儲存在自己的腦袋裡,更重要的是要儲存在身外。實現這一目標的技巧,就是「一行採集、一行精華、一行評論」這三個步驟。

六、讀書更似探寶

讀書時,如果能夠保持探索「最有價值的一行」這樣的意識,則非常有利於消減對於閱讀的負面情緒。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讀書「麻煩」或「痛苦」,主要是因為這樣的一個誤區:「需要一字不漏地看遍所有文字,而且需要思考內容,否則就不是『閱讀』。」如此,閱讀就成了一項任務。

然而,如果我們一邊探索「那一行」,一邊閱讀,那麼閱讀的過程就好像變成了一場探險。

試想一下,當我們去無人居住的荒島上探寶時,會尋遍島上的每一寸土地嗎?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做這樣的無用功。

我們一定會利用各種線索,盡量通過最便捷的途徑找到寶藏。毋庸置疑,尋寶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絕不會是一種痛苦。

總之,對於閱讀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僅僅在書籍內容之中,通過「閱讀」這一行為本身,就能找到樂趣。

「翻開書,就覺得很快樂。」——先讓自己擁有這樣的感覺,告別緩慢閱讀,就容易多了。

「一天讀完一本書」,能夠加深理解

可能做到「一天讀完一本書」,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每天讓不同書籍的內容流過自己的腦海、內心,是流水式快速閱讀的基本模式。在閱讀書籍時,一定要注意做到一天之內通讀完,做好記錄,絕不隔夜。

最好在閱讀之初就分配好時間,重點關注在預定時間內能夠有所收穫的內容。被仔細閱讀魔咒束縛的人,請一定記住:「與其拖拖拉拉地讀10天,不如全神貫注地讀60分鐘。」這樣,你的閱讀質量將會獲得飛躍性的提高。

雖然流水式快速閱讀原本並非以學習知識為目的,不過,就算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花費好幾天拖拖拉拉地閱讀,也不會有理想的學習效率。在年讀書量達到700本以上之後的一個意外事實是:用一個小時快速閱讀書籍,能夠使其核心要點更加深刻地留在記憶里。

相反,一邊尋求共鳴,一邊閱讀,花費一個月才讀完的書,最後的感受往往會是不知道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大家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這種差別是如何產生的呢?

原因在於「讀書密度的差異」和「是否抓住了全貌」。如果花費較長時間仔細閱讀,那麼單位時間的閱讀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住書的全貌,因此本質上只是一次非常淺陋的閱讀經歷。

這和聽音樂一樣,如果以超慢速播放音樂,我們根本無法聽出曲調。每段樂曲都有其固有的韻律節拍,同理,每本書也有與之相匹配的閱讀速度。

以上知識點來自《快速閱讀術》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別了家鄉,我要去大連看看
英超焦點戰!切爾西vs阿森納!
譯作連載:《瑪琳.黛德麗》26
花門今始為君開(2)
家長們,請誇誇我們的孩子吧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