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的關鍵是填平三條鴻溝

智能的關鍵是填平三條鴻溝

不成熟的想法,歡迎批評指正。

我們對未來的智能社會的願景:人從事知識生產、機器從事物質生產。過去常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那時的勞動,是創造性的、讓人自由發揮、符合人性的要求——知識生產就是這樣。其前提就是:「淘糞工人時傳祥」所從事的、有違人性的工作,早已被機器所代替。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填平三條鴻溝。

第一條鴻溝,就「人機」之間的鴻溝:機器能理解人,人能理解機器。這不能僅僅理解為「語音識別」、「設備診斷」。關鍵還是機器要具備人類在開放的環境下自動處理問題的能力——典型的如自動駕駛,這樣才能代替人。要具備這種能力,關鍵是機器要具備足夠多的知識,包括感知信息的知識、實時決策的知識等等。這些知識是如此複雜,以至於人類很難用計算機編碼的辦法來告訴機器。所以,要跨越這條鴻溝,離不開機器學習。要進行機器學習,關鍵要具備學習的條件——其中一個關鍵的條件就是大數據。我們強調「數字化」,實際上就是強調機器能夠處理信心。強調數據的「大」,就是強調不僅要包含相對完整的信息,還要有足夠覆蓋各種狀況案例;這樣,學習就有條件學得對、有得學。只有這個時候,演算法才成為關鍵問題。

第二條鴻溝,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鴻溝。人類的任何知識,都可以看做是對歷史的總結。大數據可以為人類完整地記錄歷史,從而獲得必要的知識、讓歷史告訴未來。知識是在失敗中學會的:笨蛋多次失敗也學不會,聰明人失敗一次就可以學會,智者通過別人的失敗學會。有了大數據,不僅可以從歷史上學習,還可以從別人那裡學習;學些素材突破了時空。如前所述,大數據的優勢,是可以完整地記錄歷史,從而避免機器學得走火入魔;信息數字化了,可以藉助機器去學習。所以,大數據可以讓「學習過程」的生產力大大提高。

第三條鴻溝,是人與人之間的鴻溝。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類的知識生產能力遠遠超過機器。機器和數據,是人類生產知識的工具。知識經濟的到來,原因之一是這些工具讓知識生產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知識共享,讓知識創造的價值大大提升。與物質產品相比,複製「知識產品」的成本接近於零。所以,在知識共享的前提下,只要一個人生產出知識,全世界就可以來用,大大提升知識的應用價值。這會極大地促進知識生產。另外,隨著ICT技術的發展,組織內部、組織與組織的協調工作大大增加(其背後是社會分工的深化)。這時,能否填平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極大地影響著人的工作效率。當然,要填平這個鴻溝,關鍵要有商業模式、組織模式、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創新。填平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鴻溝,人們才樂於分享。

科技健康發展,技術性與經濟性就要有機結合。其實,「知識經濟」已經不是新概念了。至少出現了20年。現在與過去不同的是:藉助ICT技術的發展,「知識生產」投入產出比顯著提高,知識生產的經濟性大大提升。這種變化,能把人類帶入新的智能時代。在這個過程中,提高「知識生產」的生產力水平是個關鍵問題。如前所述,大數據、平台技術、共享機制等等,都是提高「知識生產」生產力的手段。而打通三個鴻溝,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如果把知識生產當做經濟問題看,就一定要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智能技術與產業結合,才能創造價值。我本人主要關注兩種與價值相關的知識:產品知識(如產品設計、電影等等)和方法的知識(「怎麼做」的知識、體現在決策、控制和執行的過程中的知識)。其他知識也很重要,但對企業界更應該關注與經濟的關聯度的知識。

要實現這個景願,還有賴於全社會的經濟發展。試想,比爾.蓋茨家想做件自動化、智能化的事情,就要容易得多——只是成本遠遠高於現在的人工。社會經濟的發展,背後是生產力的提高、體現在人工成本的增加。而人工成本的增加,會從經濟上促進智能技術的發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是知識的生產者」是一種終極的狀態,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達到的。但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正確的努力方向。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就會帶領我們進入智能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蟈蟈創新隨筆 的精彩文章:

TAG:蟈蟈創新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