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自竹林的清風·溫故而知新,邂逅一場心意相投的鄉土往事

來自竹林的清風·溫故而知新,邂逅一場心意相投的鄉土往事

手工藝,從造物之初,便帶著匠人的手撫掌摩的溫度,與我們一見如故。

在如今這個工業和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手作離我們越來越遠,正在逐漸消失,更多的是標準化和統一化的產品佔據了我們的生活,我時常會想起小時候夏天的傍晚,躺在門口廣玉蘭樹下的竹椅上,搖著蒲扇的悠閑時光,亦或是拿著隔壁阿伯用平時製作剩下的竹片邊角料造的「寶劍」和小夥伴們大斗一場的童年光景,那時候,因為靠山,身邊多的是竹子編的生活物件,洗碗的刷帚,淘米的竹篩,各種用處的竹籃,一切理所當然的運用在生活當中,而今想要見到卻也不易。

一次偶然的相遇,在117藝術中心,一場主題為《鄉土往事·竹編》的非遺手工藝展,使我又一次與童年的老物件邂逅,不禁讓我重返無憂無慮的稚童年代和那個竹林生風的小村莊。

竹絲嵐,長大後才發現這個村莊的名字充滿了詩情畫意,也許因為遍山是竹,曾經大多數的村民又是以竹編為生計,家家戶戶都在片竹絲,編竹編,正是因為這樣或許是某個文人墨客取了這個雅俗共賞的名字,現在取名的真相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我更想要把它理解成:來自竹林的清風。清風徐徐,吹過翠色竹林,帶來夏日的絲絲涼意,舒適溫和。

因為是巴士最後一站,在我意識中是位於鄞州最西的小山村,不像大雷那樣名聲在外,她隱世而獨立,似乎世界到這裡已成盡頭,在這裡我度過了7年最沒心沒肺的童年時代。

依稀記得小時候漫山遍野瞎跑玩耍時,媽媽坐在小竹椅上,系著白圍裙,戴著袖套,低頭編竹絲的樣子,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動物收納盒,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小竹籃誕生於此。

如今在展覽館看見,對於我而言,親切而熟悉,它們不僅僅是生活用品,更像是一件件美妙的藝術品,留著祖輩和匠人們指尖流存的溫度,傳承的是以往人們對生活的淳樸和熱情,通過一件件的竹編工藝品,傳遞一份不會隨悠悠歲月流逝的鄉土情結。

117藝術中心,鮮艷的紅色建築坐落在寧波繁華的藥行街,卻因為藝術獨有的高冷氣質為她在喧囂的鬧區添上一份不被旁人打擾的靜謐,像北京798藝術區一樣,以數字為名,增添一層想要一探究竟的神秘氣息,亦或許只是因為她正好位於藥行街117號而得此名。

這次竹編工藝品的展出已經是117藝術中心非遺手工藝展的第三回,一走進大門,便被落地窗前錯落有致的竹製鳥籠吸引,簡樸而不失精緻,再往前走便是展廳,整個展廳以灰色為主題基調,前面放著數是把小竹椅,我相信很多人家裡都有這樣的椅子,保安閑適地坐在竹椅上,幾乎和寧波各大展覽館一樣,參觀的人寥寥無幾,與館外噪雜的街道相比,這裡顯得格外沒落,冷清無比。

竹椅前面長頸鹿和大象吸引了我,如果不走近細看,你很難發現這生動逼真的小動物竟然也是竹編而成,細緻入微不禁讓人驚嘆匠人編織工藝的嫻熟巧妙,它們邁著步子,似乎向我們訴說那一段竹編藝術走過的悠悠歲月。

一樓的展示廳內,還詳細介紹了竹編的工序步驟,制竹工具和各種類型的原材料,很難想像,完成一個小小的竹工藝品,從中要經歷一步步及其繁瑣和精細的加工流程,從傳統的編製技巧到各式各樣的編織花紋,無不包含著無數匠人和祖祖輩輩從生活中取材,運用出新的創造力和堅韌的智慧。

我們在參觀時有幸參加了藝術中心下午舉辦的留學生DIY竹編小提籃的活動,看似是簡單的手工勞動,我們卻拆拆編編了一個下午也未完成,現場來的外國友人亦是,被繁多的竹絲忙的不止從何下手。

因為下午藝術中心的活動,參觀的人多了起來,我們也信步走上二樓,二樓是不同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和舊時家裡常見的老物件,一件件設計感十足的藝術品,熟悉多樣的竹籃,竹椅,搖籃無時無刻不喚起我童年的記憶。

如今,小村早已沒了昔日的熱鬧,年輕人早早的走出竹山,去開闢新的生活和事業篇章,留下來的也只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竹編也漸漸退出了小村,只有幾戶人家還在堅持做著店鋪開業用的花籃和建築用的腳手架,但對於我來說,關於童年關於故鄉,都留在了那個小村莊里,穿過娉婷的翠色竹林,演奏出好聽的沙沙嗦嗦的鄉村樂曲,伴著風聲,側耳傾聽。

那一件件竹編老物件,我相信不會隨著時代流變而淡出我們的生活,它們以一種傳承文化的力量重新投入我們的生活,再次演繹它們的角色,那飽含在根根竹絲間的溫度是一代代老藝人心中留存的那份鄉土情懷,相比收藏於高閣之內,或許朝夕與共的保存和使用,才是對這祖輩留給我們這珍貴遺產的最好繼承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誰不想要個好用、顏值高、年輕又便宜的包?
「關於、失戀的第X天」
分手後這些事一定不能做
美國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