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故事:張五一的足球人生——盼建中國足球紀念館
三天時間,張五一需要往返武漢與鄭州兩地。在觀戰完中烏之戰的第二天早上,他馬上趕回了鄭州,給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的學生髮放教材。
目前,張五一在學院里管理教材兼上體育課,「足球,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是用來充實我們的生活。」
對於鍾情了40餘載的足球,資深球迷張五一描述得雲淡風輕。同樣,面對足球的賽果特別是國足的成績,他也不會患得患失。
「作為球迷,應該冷靜看待,贏了我們歡喜,輸了也不要悲哀,中國足球走向世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得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我看不到中國進世界盃,我死了以後有兒子,兒子死後有孫子,只要不放棄努力和追求,中國不但有一天要進軍世界盃,還要奪得世界盃。」
很多人稱張五一為「球迷博士」,這源於他還是一名資深足球資料收藏家。河南省鄭州市經二路上的一套50平米民宅,是張五一的個人足球收藏館「蹴鞠堂」的所在地。「蹴鞠堂」在2012年正式開館,一萬多件足球藏品被分為工藝品類、文獻資料類、卡類、生活用品四大類展出。其中,文獻資料類是張五一最得意、收藏數量最多的藏品,「蹴鞠堂」里八個高企天花板的柜子上堆放著上千本裝訂好的足球報刊合訂本。
張五一從1976年開始訂《新體育》雜誌,1977年訂閱《體育報》,之後又花高價購齊了《體育報》從1956年試刊、1958年創刊至1977年所有的合訂本,八十年代開始訂閱《足球報》、《球報》、《中國足球報》等。從這些報刊的創刊號到最新的一期,張五一期期不落,成為中國個人收藏足球報刊最全的人。
對報刊雜誌情有獨鍾,得益於張五一的父親在河南省圖書館工作,他從小就養成了讀書看報的習慣。
球員夢、裁判夢相繼破碎
張五一在10歲出頭時就已經是一個狂熱的球迷,上世紀70年代初,他的家離河南省體工隊的訓練場僅有100多米,訓練場旁邊就是河南省體育場。每天早上,張五一都能聽到運動員們晨練的口號聲。一有空,他就跟小夥伴跑去看河南隊的訓練。
張五一收藏的河南隊隊員李甲戍球衣
從家裡出發,經過一塊麥地,再走過一個蓮藕坑,便到了訓練場。「訓練場沒有圍牆,就一個鐵絲網。河南隊在訓練,我們就在旁邊看,人家一個球踢飛過來,我們就幫他們撿球,順便踢兩腳。」
小時候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看球賽成了張五一為數不多的選擇。1971年全國足球分區賽、1973年全國足球聯賽第二階段鄭州賽區的比賽,張五一是每場必到。
他很快便萌發了當專業球員的念頭,並加入小學的足球隊,「體工隊的伙食好,又能到全國各地跑。」他央求父母買了一雙藍色的網球鞋,天天對著學校的足球牆來練習腳法。
不過,由於校隊出去比賽少,難以被專業隊教練發現,再加上隨著77年上山下鄉,張五一的球員夢破滅了。
「當不了球員,我想著可以給球員做服務工作,就在1983年開始學習裁判知識,參加鄭州市的裁判學習班。」上山下鄉回來後,張五一到了學校工作,「17章足球規則知識,我背得滾瓜爛熟,考試我考了第一名。」張五一逐漸成了鄭州市的名哨,鄭州市的中小學生比賽、職工比賽,他都被邀請去擔任裁判。
然而,到了1986年,張五一的視力急劇下降,治療沒見效果,需要配戴眼鏡。
「哪有裁判是戴眼鏡的,我的裁判工作也就此作罷。」說到裁判,他提醒球迷要多學習足球規則知識,「現在一輸球,就把責任推到裁判身上,那是轉嫁矛盾。失敗之後找出自己的問題,才能進步。」
在球迷協會艱苦創業
與裁判無緣後,張五一從球場內退到了看台上,成了一名純粹的球迷。1985年底,張五一開始和《鄭州晚報》的記者魯難一起起草球迷協會章程,並在1987年正式成立了鄭州市球迷協會。有趣的是,有關部門給協會派了一個炮校的團長來做會長,這個會長只出席了一兩次活動,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協會是在沒有會長的狀態下運行。
1993年到太原給全運會河南隊加油
初創時期,鄭州市球迷協會的運營非常艱難。「最大問題是通訊問題,有比賽還好,沒有比賽的時候連人都找不到,想要組織活動都很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五一找到了有足球傳統的鄭州國棉四廠,一搞活動就能組織到上百人。同時,他還成立了一支業餘足球隊,在省圖書館的報刊櫥窗開足球專欄,以此來把鬆散的球迷聚在一起。
經費,也是橫在鄭州市球迷協會面前的一道難關。「有一些費用支出能免則免,比如國棉四廠支持我們,請他們的鑼鼓隊不用掏錢,河南歌舞團和我們單位是一個系統,請他們組織一些節目和河南隊聯歡也不要出場費。要印傳單的話,我們就去找單位的打字員,拜託他刻好字,然後自己就動手去印。」
就這樣,鄭州市球迷協會一步步地發展了起來。1999年,張五一從鄭州市球迷協會會長位置上退下來,開始專註中國足球文化的整理和收藏。
中國首次衝擊世界盃門票就在「蹴鞠堂」
「蹴鞠堂」的文獻資料齊全到什麼程度?《足球報》前副總編陳偉勝在看過張五一收藏的全套《足球報》後發出感慨:《足球報》收藏最全的人不在廣州,而在鄭州。
除了各種足球報刊雜誌,他還從全國各地的報紙上做足球新聞的剪報和筆記,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因為「蹴鞠堂」的資料翔實,很多人打電話給張五一來問詢歷史資料,河南省的一些教師為了寫論文或者一些教練寫足球數據報告也經常到「蹴鞠堂」來查找資料。
全運會報刊、秩序冊等資料
「我的收藏要為足球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球迷服務。」張五一說道,「那些資料為什麼能夠保存得這麼好?這得益於鄭州擁有天然的保存條件,氣候比較乾燥,既不像南方那樣潮濕易發霉,也不像北方容易長蟲子。」
「蹴鞠堂」的鎮館之寶之一是一張1957年中國隊和印尼隊世界盃外圍賽的門票,這是中國足球第一次衝擊世界盃。「估計是全國唯一一張,之前有人想用幾萬塊買走,但我沒答應,多少錢也不賣。」
他還珍藏著一張1936年中國參加柏林奧運會全體隊員的合影照片,是香港報紙《明報》的附帶贈送品。「這是2013年在香港舊貨市場淘到的,付完錢後我恨不得馬上就走,怕賣主反悔。」這張照片正面有「亞洲球王」李惠堂、「孫鐵腿」孫錦順等人的合影,背面是隊員中英文對照的名單。
收藏球員足印,他們不應該被歷史遺忘
2010年,張五一到香港辦展覽,一次到星光大道散步,看到一路的明星手印,他腦中突然閃出一個靈感,曾經有那麼多球員給中國足球做出了貢獻,為什麼不給守門員留一個手印、踢球的球員留一個足印呢?
受到四川樊建川抗戰博物館用印泥收集抗戰老兵手印的啟發,張五一買來了一塊大印泥和一本冊頁,開始籌劃收集事宜。
前國足主帥曾雪麟的「帥印」
「我在做一件填補中國足球空白的事。收集的對象主要是從1951年到1993年聯賽職業化以前,各省市、自治區、行業體協參加過全國足球聯賽的一線隊員,而不僅僅是國家隊隊員。因為這些人也給中國足球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可能我們現在連他們的一個名單都找不到。」
2011年,張五一到瀋陽請「東北大帥」李應發踩了第一個足印。一開始,留足印工作並不順利,「到當地體育局、足協,想找老球員的名單和聯繫方式,人家不給,懷疑你有什麼商業目的。」之後,隨著消息的傳播,採集工作順利多了,至今他已經採集到280多個足印(手印),年維泗、容志行等中國足壇名宿都在上面留下了印記。
「為了這個計劃,我現在走到哪都把這套踩足印的工具帶上,碰見了就踩。」張五一希望將來能成立一個中國足球紀念館,紀念館裡滿牆都是足印,所有的藏品都留給後人並傳承下去。
點擊展開全文
※最美門將張越:身材好、顏值高,能當模特卻獨愛足球
※當王子遇到公主,鄭智與邵娜的愛情如一壇美酒「醉人」
※上海德比前瞻:紅鷹遨遊亞洲巔,藍豹伺機上海灘
※楊智,還是那個「聖楊智」嗎?
※球迷故事:陳道蕊——買黃牛票看亞冠決賽,願送孩子去踢球
TAG:龍之隊球迷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