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坑爹的戰役,對手很弱,卻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起點!

史上最坑爹的戰役,對手很弱,卻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起點!

我們先介紹一下作戰雙方的背景,首先是明朝可怕的對手—也先。當年朱棣遠征蒙古,把蒙古首領馬哈木打的落花流水,後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並從此開始了稱霸蒙古的軍事行動。事實證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有本事的,僅僅過了六年,脫歡就擊敗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統一了瓦剌,脫歡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但明朝的一個更為可怕的對手是脫歡的兒子也先。也先是脫歡的兒子,他比他的父親更加強悍,也更加聰明,短短几年之內,他向西攻擊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邊境,也先統一了整個蒙古。

然後是明朝,當時大明王朝的統治者是朱祁鎮,隨著三楊去世,太后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王振自己總攬朝政。

戰爭的導火索。

本來蒙古和明朝還能和睦相處,而且還互相通商,蒙古將牛羊養大後,直接送到明朝來交換東西。並且向明朝朝貢。也先每次來做生意,都會給王振行賄,然而時間一長,也先把這茬給忘了。於是王大人突然之間憤怒起來,命令核實使者人數,然後一下子減去了應付金額的五分之四。也先被徹底激怒了。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揮刀出鞘。蒙古騎兵分為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消息傳到京城,大臣們十分緊張,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事發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沒底,但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十分興奮。此人就是王振。他之所以興奮,是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揚威天下的機會。

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朱祁鎮下達了親征的命令,召集大軍共二十萬,立刻準備出征。

我們知道,兵家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飯,要睡覺,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

朱棣遠征之時,會徵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

那麼王振統領的這二十萬大軍出發準備用了多長時間呢?答:不到五天!七月中旬接到邊關急報,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在王振這個蠢貨看來,只要把人湊齊就行了,他事先通過邊報得知,也先只有兩三萬人馬,所以他徵召二十萬大軍,認為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勝。

王振從前不過是個小小的學官,還是個學藝不精的學官,後來還成了宦官,然而這位身殘志不堅的仁兄居然一下子當上了二十萬人的統帥(實際統帥權在他手中)。後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設想。

王振畫像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大軍出征。此時的朱祁鎮也不會知道,他的傳奇經歷就要開始了。對於這個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而言,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興奮經歷。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會錯的,親征無疑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客觀地講,朱祁鎮對這次即將到來的失敗是負有責任的,但主要責任絕不在他,因為他不過是個沒有多少從政經驗,且過於容易相信別人的一個年輕人而已。

其實就在大軍出發的同一天,幾百里外的大同已經爆發了一場大戰。戰爭的地點在陽和,這一戰以明軍的全軍覆沒告終,必須說明的是,這場戰爭完全體現出了也先軍隊的強大悍,因為明軍是有備而來,且得到了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仍然不是也先軍隊的對手。

而對於這一切,尚在夢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終天真地認為,只要大軍出發,看見敵人,一擁而上,就能得到勝利。

二十萬大軍就在這個白痴的引導下,沿居庸關、懷來,向大同挺進,而前方等著他們的,是死亡的圈套。八月一日,大軍到達大同,在陽和差點被幹掉的郭敬已經逃回來,並見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王振。郭敬匯聲匯色地向王振講述了那從前的戰鬥故事,並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戰敗時的慘況。王振聽後,一改之前的豪言壯語,立刻下令班師。

此時大軍剛剛到達大同,並未走遠,如果按時撤回,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也先暫時也摸不透這二十萬大軍的底細,不會立刻進攻。雖說師出無功,就算是出來旅遊了一圈吧。可是王振這個死太監偏要搞出點花樣來。

王振的家在蔚縣,當時屬於大同府的管轄範圍,於是他決定請皇帝到自己的家鄉看看,其實王振的目的很簡單,就如同現在的有錢人喜歡開著車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後大按幾聲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後讓全村老小出來看自己的新車、新衣服。王振帶了皇帝和二十萬人,回自己的家鄉也就是這個目的。

事實上,王振的這個決定倒是正確的,因為從他的家鄉蔚縣,正是由紫荊關入京的必經之路。只要沿著這條路進發,足可以平安抵達京城。八月三日,大軍開始前行,但行進僅五十里,隊伍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隊立刻轉向,回到大同,沿來時的居庸關回京。王振有正當的理由,而且似乎還很高尚。「秋收在即,大軍路過蔚縣,必會踐踏莊稼,現命大軍轉向,以免擾民。」

天降大雨,二十萬大軍行進更加困難,士氣極其低落,士兵們怨氣衝天,然而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說什麼也沒用了,老老實實地走吧。

八月十日從宣府出發,明軍用三天時間趕到了土木堡,這裡離軍事重鎮懷來只有二十五里,只要進入懷來,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說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個人反對。這個人還是王振。他如同以往一樣,找到了一個理由,不過這個理由一點也不高尚。「我還有一千多輛車沒有運到,大軍暫時不入城,就在這裡等待!就這樣,明軍失去了最後一個脫困的機會。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發動攻擊,明軍促不提防,全軍敗退,但由於人數眾多,也先不敢過於深入,明軍於是趁此機會結成緊密隊形,並挖掘壕溝,準備長期作戰。

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來使臣,表示願意和談,王振十分高興,立刻派出曹鼎參與和談,此時,似乎是為了表示誠意,也先的軍隊已退去。面對這種情況,熟知兵法的兵部尚書鄺埜冷靜地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是也先軍隊的詭計,不能輕信,應該固守待援。也就在這個時刻,王振終於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後一個錯誤。「大軍立刻越出壕溝,馬上轉移!」在正統十四年的這次軍事行動中,王振以錯誤開頭,用錯誤結尾,他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錯誤意見,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無知,也能夠發揚厚顏無恥地精神,充耳不聞,真正做到了把錯誤進行到底。

不出鄺埜所料,大軍出發僅三里,已經消失的也先軍隊就出現了,「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

經過長期奔波,被王振反覆折騰得士氣已經全無的二十萬大軍終於到達了極限,並迎來了最後的結局——崩潰,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將,大學士,還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近日於土木堡拾所遺軍器,得盔六千餘頂,甲五千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餘把,神銃六百餘個,火藥一十八桶。」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臣宣府總兵楊洪報:於土木所遺軍器,得盔三千八百餘頂,甲一百二十餘領,圓牌二百九十餘面,神銃二萬二千餘把,神箭四十四萬枝,大炮八百個。」在懷來城內的守將親眼見到了這一幕慘劇,但他也沒有辦法,只能派人快馬加鞭回去報信,一天之後(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天塌了。

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無數文官武將戰死,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那個千刀萬剮的太監王振在亂軍中被士兵砍死。

這場戰役造成重要影響主要有三:

第一、三大主力被悉數殲滅。

三大營分別是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這三大營就是當年朱元璋打天下時的精銳,明朝軍隊中的勁旅。它們在太祖統一天下和成祖奪權登基的過程中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可以說是戰功赫赫。是名副其實的明軍核心部隊,他們的武器配備在全軍中也是極為先進的,實力最強的是神機營。也就是戰略支援部隊,擁有先進的火器,類似於現在的火箭軍。鳥銃,大炮在當時作戰中都是非常先進的。

第二、朝中官員損失慘重,六部、九卿傷亡巨大。

打仗如看戲,英宗為了彰顯皇帝的威儀與氣派,也為了能讓大臣們都看看三大營是如何虐蒙古人的,英宗讓朝中大部分的文臣武將隨行。在朝廷六部之中,戶部尚書王佐、吏部左侍郎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還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栗、兵部尚書鄺埜、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等朝中重臣都隨軍出征,這些大臣可都是在朝的中堅力量,是正兒八經的決定國家大事的的臣子。結果戲沒看成,把自己給賣了。重要官員幾乎死絕。

第三、著名將領全部陣亡。

在成祖去世之後,其實這時候仍然還有很多開國名將健在,一直到英宗時期,像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成國公朱勇等差不多有幾十位善戰的名將都上了戰場。然而,壞就壞在隨軍的太監王振手上,由於怕他們搶了自己的功勞,他直接剝奪了這些名將的軍事指揮權,這比北宋時期的文官監軍還要慘,太監弄權。這種做法的結果是蒙古軍隊一來,這些名將不能發揮自身的實力,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只能坐以待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