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壇醫院趙雅度:神外手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手術匠人和科研教學同樣重要

天壇醫院趙雅度:神外手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手術匠人和科研教學同樣重要

神外前沿訊,《禮記》大學篇中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在中國神經外科元老級人物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趙雅度教授看來,神經外科手術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止」,知道在哪裡「見好就收」,不能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手術,否則患者和術者都不能從中獲益。

趙雅度教授反對將SCI論文發表做為評價醫生的標準。他認為,外科醫生守土有責,最大的職責是在臨床,就是要先做一個好的手術匠人。當然,趙雅度教授也反對做一個「盲目」的手術匠人,而是應該手術、科研、教學三者並重,並在此基礎上側重發展某一個方向。

道高望重的趙雅度教授為人平易謙和,出口成章,字字珠璣,他給我們回顧了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歷史並展望了中國神外的未來,趙雅度教授認為微創手術是中國神經的發展方向。

趙雅度教授在上世紀50年代,向蘇聯專家及我國神經外科奠基人趙以成教授學習神經外科;1981年和王忠誠院士被評為北京市首批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歷任科室副主任,北京市神經外科副所長。2016年,趙雅度教授和羅世琪教授、周定標教授被授予《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終身貢獻獎,這是該雜誌創刊31年來首次在全國頒發該獎項。

趙雅度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顳葉癲癇的外科治療,較早地開展了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並總結了外傷性顱內多發性血腫的發生規律,成功地開展了脊髓血管畸形顯微手術等難度較大的多種神經外科手術。

在他和一批優秀神經外科老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神經外科在我國醫學百花園中生根發芽、不斷壯大,並躋身於世界神經外科的先進行列。

在近日舉行的2017功能神經外科華夏會議上(日程詳見:[最終日程] 2017功能神經外科華夏會議 9月16-17日 北京) ,在會議主辦方的安排下,神外前沿專訪 了趙雅度教授。

以下是神外前沿與趙雅度教授的對話實錄:

神外前沿:中國神經外科發展歷史中,有哪幾次是革命性的進步?

趙雅度:這個很難說。我寫過一篇中國神經外科發展史,中國神外發展的轉折點,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從神經影像問世以後,不只是中國,乃至世界神經外科和醫學領域都是很大的轉折點,比如CT、磁共振等技術的應用。

過去我們的診斷,大家都聽說過,神經外科是「診斷難死人,治療效果累死人」,過去神經外科的發展是相當艱難的。就是因為沒有一種辦法能夠直接看到大腦里的病變。CT問世之前主要就是靠一些間接的手段,比如頭顱的X光片,頭顱的腦氣造影,或者後來的腦血管造影,但這些都是一些間接的徵象,確切的病變不能定位。有了CT、尤其是有了磁共振以後,能夠直接觀察到腦內的病變,這樣就對手術定位和治療、切除病變有了巨大的幫助。

這正是神經外科的轉折點,同時也擴大了神經外科的治療範圍。

神外前沿:顯微鏡和神經內鏡的應用,算不算神經外科發展中的重大突破呢?

趙雅度:應該是。手術顯微鏡大概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在國內應用的,一個醫生的視力再好,但是對於更細微的東西還是看不到的,特別是比較深在的部位。有了手術顯微鏡之後,不但可以放大,而且照明很好。照明在手術中也很重要,如果照明不好,術者看不到病變,如何去治療呢?所以顯微鏡的應用對神經外科的手術進步也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和發展,或者說提高了手術功效。

神外前沿:現在內鏡適應症範圍不斷擴大,是否和顯微鏡構成競爭關係?

趙雅度:內鏡也是屬於能夠使手術部位病變看得更清楚的技術,優點就是不需要做一個很大的手術創傷,能夠做一個很短的切口很小的開顱,內鏡很細,也就是1.3厘米左右,從這點來看,是神經外科武器庫中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不應該說內鏡和顯微鏡是競爭關係,兩者是合作關係,相互補充。比如深部病變的手術,用顯微鏡做完了,更深部的病變由於顯微鏡的光線照不到,那這種情況下可以用內鏡。

我覺得今後隨著對腦研究的發展,包括內鏡的微創手術,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神外前沿:很多神外醫生,尤其是神經系統腫瘤的醫生,在手術之外的治療手段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尤其是科研上,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多,您覺得這種情況下,手術技術還能有很大的提升嗎?

趙雅度:從理想的角度看,一個外科醫生不但要手術好,所謂做一個很好的匠人,另外還要會講學,會培養年輕的學生,還要會做科研,因為科研代表著今後的發展方向。手術、教學、科研都要做好。但是話說回來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三者中可以側重某一方面發展,但是不能偏廢。

神外前沿:有些青年神外醫生認為,如果科研佔一半的精力,未來可能很難出現手術大師了?

趙雅度:手術教學和科研,這三方面的要求是一個理想的要求,不能偏廢,但是還應該有所側重。比如發表SCI論文,做為醫生晉陞的指標,這是錯誤的。應該知道醫生的主要職責是什麼,醫生的主要職責是臨床工作,就應該把臨床工作做好。通俗的說就是要做一個很好的匠人,手術要做得很漂亮。

這裡說的匠人不能只會開刀,其它什麼都不知道,發展情況也不了解,已經都不用的、效果不好的手術還在做,所以 必須要讀書和科研,如果有能力的話,還要帶自己的學生,使得這個學科發展。

神外前沿:基層青年神外醫生如何發展,因為平時可能沒有很多做神經系統腫瘤手術的機會?

趙雅度:醫院分不同的級別,國內現在分三級醫院,整個國家來看不可能都達到同一水平,基層醫院處理的病種應該是有一定範圍的,要根據其能力來處理。不是都要達到大師級的水平,什麼手術都能做,這是做不到的。現在的醫聯體和遠程會診,都是很好的辦法,既提高了基層醫生的水平,同時也解決了基層病人的需要。

神外前沿:您現在也經常看神外手術,現在國內神外手術上,還要哪些需要提升和注意的問題?

趙雅度:說句很通俗的話,就是不要過度醫療,也不要過度手術。過去我們剛開始培養時,我們上醫的一個同事說了這樣一句話,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對病人是很有好處的,他說「手術見好就收」。就是到了這個地步就不能再做了,術者就不要再做了。

神外前沿:沒聽懂,能否舉個例子?

趙雅度:比如說垂體瘤手術,靠近頸內動脈大血管了,而且粘連的很嚴重,如果術者過去也沒此類手術,但是為了完全切除,一定要把腫瘤完全切掉,不惜損傷頸內動脈。這是錯誤的,應該是盡量把自己能夠做到的,把力所能及的做完,但是做不到的就不要動了。

神外前沿:您指的不能過度手術就是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去做?

趙雅度:對,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不要超過病人的生理情況。如果那個地方不能動,你非要碰碰,非要試試看不可,這是不對的。

受訪者簡介:

趙雅度,主任醫師,教授,1929年11月生於北京。歷任北京市神經外科副所長、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常委、秘書等職務。曾先後兩次獲全國科技大會科技成果獎,曾獲北京市勞模、全國先進工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章、北京市職工職業道德標兵等榮譽稱號。是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附錄:榜樣的力量——記北京天壇醫院趙雅度教授

說起我從醫,很多人都會認為源於我的醫學世家,因為外公、父親、母親、舅舅全是醫生。但實際上,促使我學醫的卻並非我的家人,而是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趙雅度教授。

小時候,我就深刻體會了家人從醫的艱辛,半夜裡被緊急會診的電話驚醒,早已是家常便飯;每天不到六點起床,七點上班,是全家幾十年不變的作息時間;每逢春節,也總是有人因值班而缺席家庭的聚會。當醫生太累了,外公是家裡的長者,也不主張我學醫,反而建議我學習計算機或建築專業。但這一切,卻在1989年春天的一個夜晚改變了。

那是高中二年級的一天深夜,我在睡夢中被外婆突然叫醒,聽到她少有的急切語氣,我意識到外公出事了。當我來到外公床邊時,他已經動彈不了,不時嘔吐。連夜被送進了北京醫院。經CT檢查,證實是顱內出血,病情還在不斷惡化,很快就陷入了昏迷。當天上午,北京天壇醫院趙雅度教授來會診,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嫻熟的查體和快速查閱病歷後,他開始向我們家屬交代病情。

時隔二十年,他說的什麼我早記不清了,但他關切的語氣令我記憶猶新,那語氣不像醫生和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倒更像是家人間的誠懇對話。「病人病情危重,必須馬上轉院急診手術」。現在同樣是神經外科醫生的我,能夠深切體會到為一個懷疑血管畸形的75歲高齡患者實施急診手術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接下來是驚心動魄的轉院。對於一個已經昏迷的腦出血病人,轉院的顛簸意味著很大的風險,當看到趙教授也上了救護車同行,我們的心裡頓時踏實了許多。那時的交通已開始擁堵,趙教授幾次親自拿起救護車的麥克,向前方的車輛喊話,和剛才同我們交談時語氣不同,他的聲音通過擴音器顯得嚴肅而堅定。

現在回想起來,他才是當時最急切的人。那是正在建設中的天壇醫院,趙雅度教授指揮救護車繞過施工工地停在了離手術室最近的門口,車還沒停穩,便打開車門、跳下救護車,左手提著公文包,右手提著擔架的一角登上台階,向著前來接應的同事喊道:「快!按電梯!剃頭」。之後,大約4個小時手術結束了,趙教授穿著刷手衣的身形更顯消瘦,眼神中已顯出疲憊,語氣低沉卻平靜地告訴我們,畸形的血管已經切除,血腫也清除了。

短短的十幾個小時,我親歷了外公從發病到生命垂危到被趙教授挽救的全過程,而趙雅度教授的大醫風範,讓我從感恩到崇敬,從醫的信念幾乎是在一瞬間產生,我要做一名醫生,要做一名天壇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像趙教授那樣親手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大學畢業後,我真的當上天壇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我一直想讓趙教授知道,我能成為一名醫生,完全受他的影響。有一天,我告訴他十幾年前他為我外公做了手術,外公恢復的不錯,我對他感激不盡,並由此立志學醫。趙教授從醫幾十年救人無數,原本以為他很難記起外公,但沒想到他仍然能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而且,很興奮地對夫人說:「他外公曾經是我的病人,而他現在也當上了神經外科大夫!」從他的話語中,我能聽出他對我的感激並不在意,卻為能影響我成為神經外科醫生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趙雅度教授就是這樣一位仁心仁術、精勤不倦的大醫,他是我從醫的榜樣和領路人,這種榜樣的力量必將激勵我們這些後來的醫者至精至誠、開拓進取!

本文作者: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王嶸教授,神外前沿已經獲得其轉載授權

[12專訪]馬文斌:今年將開展腦膠母細胞瘤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11專訪]馬文斌:國際前沿技術怎樣讓中國腦膠質瘤患者受益

[10專訪]江濤:針對複發GBM的新葯今年臨床試驗 免疫治療大有前途

[9專訪]張玉琪:腦膠質瘤治療主要取決於手術切除程度 而不是化療

[8專訪]張玉琪: 答顱咽管瘤、兒童腦腫瘤等熱點問題

[7專訪]天壇於書卿: 術中B超造影等影像引導技術讓膠質瘤手術更為精準

[5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基因技術等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4專訪]北京天壇季楠:分子檢測可能是腦膠質瘤的突破口之一

[3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下)

[2專訪]閻海:分子病理給腦膠質瘤治療帶來哪些幫助(上)

[1專訪]李文斌:搭建膠質瘤治療國內一流團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外前沿 的精彩文章:

TAG:神外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