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裡的乖孩子,為啥在外變成了「小霸王」?

家裡的乖孩子,為啥在外變成了「小霸王」?

「奇奇,你給我過來!」

奇奇的媽媽一進家門就生氣地沖奇奇喊道。

「你怎麼又欺負人家夢夢了,看我今天不好好收拾你!」

原來,奇奇媽媽又接到了班主任的投訴,說他他今天又欺負了同桌夢夢,不停地用手去拽她的頭髮,還拽得非常開心,把夢夢都弄哭了。

聽了老師的「投訴」,奇奇媽媽特別生氣,覺得很沒面子,決定回家好好教訓奇奇。

可是,才5歲的奇奇在家時都很乖,為什麼在幼兒園卻變成「小霸王」,就老喜歡欺負別的孩子呢?

家裡家外,孩子為什麼不一樣?

媽媽的教訓真的能讓奇奇明白他哪裡做錯了嗎?

像奇奇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在我們孩子的身上也會出現呢?

假如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又應該怎麼處理呢?

是不是還有比教訓奇奇更好的處理方法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像奇奇這樣的孩子調皮、打架背後隱藏的「小秘密」到底是什麼?

其實通過細心觀察,我們發現:他們做這些事往往有一個動機,而這些動機的背後,卻反映了孩子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所以奇奇媽媽此時不應該急著教訓孩子,而是應該問問他:「你為什麼要拽夢夢頭髮啊?」

孩子可能會有以下幾種回答:

爸爸媽媽平時也會拉頭髮啊,而且最後都和好了,那我拉一拉也沒事吧!

夢夢總是和別人玩得很開心,我也想和他們一起玩,可是他們不喜歡我,那我就拉拉夢夢的頭髮吧,這樣她就會注意我了!

我不開心,就要讓別人和我一起難過。看著夢夢不開心,我會覺得好多了。

誰叫她上次不借我橡皮,所以我拉她頭髮,哼!

回答不同,也就導致解決的方式不同。

只有知道孩子想什麼,才能對症下藥

1

爸爸媽媽平時也會拉頭髮啊!

如果孩子這麼回答,那麼打人不是他們的錯,這只是他們學習到的。

有很多喜歡打人的孩子,在家裡可能看到過父母吵架的場景。而爸爸媽媽在吵架時情緒激動,可能會發生肢體衝突,這些衝突中就會有拽頭髮等動作。

奇奇在小時候,看到了爸爸媽媽吵架,而且吵完之後又會和好如初。所以他錯誤地將爭吵、頭髮等這些東西,理解成是一種表現親密的方式。他喜歡夢夢,於是就認為自己拽了夢夢頭髮之後,他們就可以抱在一起了,就如同爸爸媽媽吵完架之後會和好抱在一起一樣。

這種錯誤的表達親密感的行為,是他在自己家裡觀察學習到的一種方式。

可見,孩子打架,表象是發生在孩子身上,而根源卻來自於父母。錯誤的家庭行為,不知什麼時候就被孩子捕捉到並演繹出來了。

所以,面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家長要做的,不是生氣,更不是痛斥孩子,而是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當好孩子成長的參照物。

2

我想讓你看到我,和我玩!

奇奇在拽頭髮的過程中,可能只是希望夢夢能夠更多地關注他。他只是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夢夢,我想和你一起玩,但但你為什麼不理我呢?」

這其實是他想讓夢夢關注他的一個方法。也許我們會覺得很好笑,但對那些需要關注的孩子來講,夢夢的哭泣和大聲的回應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刺激點,奇奇會想:「夢夢,你終於注意到我了。」

既然是這樣,家長就要告訴孩子: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必須用正確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動粗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如果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就要對他們友好。」也可以幫孩子準備一些小禮物,在孩子上學前告訴他:「如果你有喜歡的朋友,可以把禮物送給他。」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從正面的實踐中與其他孩子建立友誼。

其次,導致孩子希望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引起關注的,可能是因為平常家庭親子互動較少,特別是有些「低頭族"的父母,即使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也是一邊拿著手機一邊敷衍孩子,只有在孩子淘氣搗蛋的時候才會真正關注他們。這又何嘗不是在變相地告訴孩子,淘氣搗蛋我們就理你了!

因此,父母平時在家中也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他們。如果發現他缺少關注,並且會試圖用不合適的方法引起我們的關注,就應該告訴他:「孩子,如果你希望爸爸媽媽和你玩,你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會考慮有沒有時間哦。」並且注意態度,不要傷害孩子想要交流、勇於行動的心,逐漸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和朋友交流。

3

我不開心,

就要讓別人和我一起難過。

你以為奇奇真的長大了嗎?顯然,他的大腦沒有完全建立好情感處理的區域。

有些孩子做出像奇奇這樣的行為,可能只是純粹地情緒發泄。在拽頭髮的過程中,他自己內心一些不開心的情緒得到了很好的釋放。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欺負別人時顯得非常開心,總是笑個不停。在這個過程中,他釋放了自己內心不愉快的情緒。

對於孩子而言,情緒的控制和疏解是非常重要的後天學習技能。所以在孩子還不懂怎麼控制情緒的時候,家長需要為他提供幫助。

首先,我們要告訴他:不開心、生氣甚至憤怒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是正常的。

其次,要引導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去消除負面情緒,不能用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及環境的方式。比如可以握緊拳頭默數10個數,並作深而長的呼吸;可以進行原地跺腳或跑步等消耗體力的運動;可以玩一些鼓啊,抱枕啊之類固定的「出氣包」等。

通過正確的引導,我們會看到,孩子能慢慢學會如何合理地宣洩負面情緒,最後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而同時,他的情緒狀態就會更積極,情緒發泄的方法也會更友善。或許他能在不開心時,向朋友、老師或者家長訴說原因,並開始慢慢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能夠正確表達「我不開心」,也是一種進步。

4

誰叫她上次不借我橡皮!

孩子的想法有時候很簡單,純粹粹是因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孩子很生氣。

是的,他真的生氣了,奇奇拽夢夢頭髮,可能是報復性行為。

這個時候,他只是想要尋求一種公平感。

這種行為,讓奇奇的內心得到了安慰,甚至還會覺得實現了自我價值。如果放任這種報復性行為不斷強化的話,會導致孩子變得自私、任性、報復心強,會對日後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不好影響。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有必要引導孩子用一種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報復性行為沒有被阻止的時候,孩子們會錯誤地認為,這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一旦這種想法形成合理化的認知,就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變成一種秉性——當我覺得受到了傷害,我就該去傷害別人。

有些父母一遇到孩子的報復性行為,就喜歡責備和講道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因為孩子還沒有體驗和反省能力,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

我在這裡推薦一種更好的方式——角色扮演法:根據孩子的情況,編寫一定的故事情節和版本,然後表演出來,通過啟發式提問,讓孩子全方位了解報復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而讓他清晰地知道如何尊重他人,怎樣找到更好的方式來處理衝突。

比如:「你早上吃了媽媽的三明治,如果媽媽報復你,晚上不給你做晚餐,你會怎麼樣?」

孩子可能會說:「我會肚子餓呀。」

「那媽媽得到了什麼?既吃不到早上的三明治,也沒有晚飯吃,是不是沒有意義啊?」

通過這樣一點一點啟發,讓孩子明白報復的無力——它既改變不了過去,又會傷害現在的彼此。

其實孩子之間吵架和打架都是正常現象,尤其是3-6歲的學齡前兒童,多多少少都會有吵架吵不過就動手,搶東西搶不過就動手,甚至有時候都不知道為了什麼。對於孩子之間的這種「矛盾」,父母要通過不同的處理方式來化解,這樣才能探索到吵架背後更深層的信息。

當我們用更寬廣的視野、更包容的心態看待孩子,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收穫!

經作者授權,原創在【大觀家庭】首發

作者:吳東輝,「大觀」獨家簽約名師,中國幸福力研究院專家。3,000小時諮詢與督導經歷,13年心理學的專業訓練與實踐,為數百萬家庭發掘親密關係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觀家庭 的精彩文章:

自主、自尊、自立、自知:我送女兒去紐西蘭學什麼
國外的38位拍照大神,教會我的6件事!
除了控訴猥褻幼童的人渣,我們準備好保護孩子了嗎?
塗鴉中隱藏的創造力!你的孩子可能是個天才!
在北非孩子的臉上,你都看到了什麼?

TAG:大觀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