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小記:秦國的「西部大開發」
兵民是勝利之本,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是秦國崛起中不可迴避的重大課題。秦據西垂,孝公之後,商鞅變法,不僅內聚國民,而且著力吸引六國人才和民眾來秦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西部大開發」。
《商君書》是法家代表作,是商鞅及其後學的著作彙編,著重論述了變革的理論基礎和具體措施。書中有《徠民篇》,專門論述了如何吸引移民,到秦國參加農業生產。雖有學者認為商鞅變法中並沒有完全實施書中做法,但是孝公以及其後數代秦王堅定不移地踐行富國強兵,不斷地汲取了這些思想。
(都江堰,圖片來自網路)
國富兵強,有賴於民。秦國地廣人稀,三晉地狹人稠,《徠民篇》建議免除移民的徭役賦稅,分配土地和住宅,不用參加對外作戰,專心務農。秦王不心疼錢,有了人什麼都不怕。長平之戰賜爵一等,尉繚主持對六國用間,都是大手筆,吸引六國民眾來參與「西部大開發」更是不遺餘力。這對於混戰不斷的戰國末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百姓來說,無疑是世外桃源。
秦國不僅有優厚的移民政策,同時還有扎紮實實的公共設施服務。農業是當時的支柱性產業,也是高端產業,秦國有明確的頂層設計,鼓勵把人、財、物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秦國取巴蜀後,修築都江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鄭國渠又使關中平原無凶年。因此在秦國墾荒種地,是一件比較愉快的事情。六國之眾喜大普奔,紛紛來投務農,就像今天人才高度集中在金融行業、互聯網行業一樣。在秦國種田也會種出春天,種糧能手和種糧大戶,國家相當重視,也會給予獎賞,面子里子都有。
(鄭國渠遺址,圖片來自網路)
移民不僅帶來了充裕的人力,也帶來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發達的農業使秦國底氣十足。秦民可以組成穩定的職業化軍隊,輪番出擊,專事攻伐,六國疲弊。鼎盛時期的秦軍數量超過百萬,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之下,仍能夠保持補給不斷,這是一個奇蹟。要知道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主力有60萬野戰部隊,後方發動超過500萬民眾支援前線。長平之戰、滅楚之戰,參戰秦軍都是60萬,並取得了勝利,在這背後必定是強大的農業生產力和基數龐大、合理規劃、科學安排的保障系統。
秦國的「西部大開發」是固本強基之策,謀劃深遠。「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蘇東坡一語中。
(鄭國渠地理示意圖,圖片來自網路)
TAG:雲水映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