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23年前的今天,福州人和日本人在山東幹了一架

123年前的今天,福州人和日本人在山東幹了一架

新媒體管家

中國和日本交惡的時間並不很長,大概只是100多年的時間,在之前的1000多年裡,中國一直是日本的老師。

公元663年,日本(當時稱「倭國」)想在朝鮮半島發展勢力,正值大唐盛世的中國和日本在現在韓國的錦江入海口打了一場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在這場被稱為「白村江之戰」的戰役中,日本被中國揍得服服帖帖,其結果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格局。

從那以後,大批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中國先進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中日的官史都曾記載過一件趣事:唐玄宗天寶年間,日本遣唐使大伴古麻呂在一次參加唐朝的朝廷儀式時,和新羅(朝鮮)大使為了排座次的問題起了爭執。當時的中國把區區日本,視同藩屬。

日本遣唐使船

到那時為止,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的是漢字。日本人現在所使用的文字,平假名由漢字草書演化而來,片假名則是採用漢字筆畫的一部分。

中國在明清以後,因為天朝的地大物博,覺得沒有對外通商的必要。同時,中國的內務已經夠繁雜的了,中央政府覺得再去處理外交事務太麻煩,所以漸漸開始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日本的情況也類似。

西方人大概在1543年前後(中國明朝)來日本開展貿易和傳教活動。因為擔心基督教威脅到自身統治,日本當時的幕府政權開始打壓基督教,激起了1637年史稱「島原之亂」的基督教徒反抗。叛亂被鎮壓後,幕府為了懲前毖後強化和鞏固了鎖國的政策方針。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歷史走到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這讓日本全國上下感到震驚。清朝以領土之大,人口之眾,一向被日本人認為是世界上的強國,然而卻以這樣慘烈的失敗告終。西洋人令人恐懼的力量,對日本國民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的軍艦分別從日本浦戶和江戶灣登陸,日本被迫與美國簽訂《日美友好條約》。之後,西方列強進一步擴大對日本的侵略。1858年日本分別與美國、荷蘭、俄國、英國、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五國通商條約》,日本的鎖國政策告終。

日本明治天皇

接下來日本進行了一場堪稱偉大的變革,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文里讀到的「明治維新」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在政治上進行了近代化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這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也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曹汝霖(五四運動中被火燒趙家樓那位)在他的日本遊記里寫道:「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不滿二十年,收效之速,已可驚人。義務教育普及全國;重視體育,到中學即有兵式體操;全國無文盲,即車夫走卒,暇時轍手一報紙閱看,大報的編輯記者,地位亦高,故一般民眾,即婦女亦能知世界大事。至軍事教育尤為注重,已設立陸海軍大學,士官學校,各種專科學校;工業方面,已由手工業進入機械化的時候,力求上進,並選派學生留學歐美,以到德國者為多。」

洋務運動代表

反觀當時的清政府中的進步官僚也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但清政府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此時清朝仍是政治腐敗、人民窮困、官場派系傾軋、國防軍事外強中乾。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場戰爭。

清末「洋務運動」的一大產物就是建立了北洋水師,當時的北洋水師是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北洋水師成立初期,威遠號上的水兵們

北洋水師和外國教習

1886年8月6日,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濟遠」、「威元」號到日本長崎訪問。碼頭上擠滿了看熱鬧的日本人,他們望著龍旗高揚的艦隊,羨慕、嫉妒、恨。那時候日本從政府到民間的反中情緒十分高漲,連兒童遊戲也把孩子分兩組,一組扮成中國艦隊,一組扮成日本艦隊,進行捕捉「定遠」、「鎮遠」的戰鬥遊戲。北洋水師的水兵在8月13日和15日兩次和日本人發生衝突,雙方各有死傷,後來通過外交談判和司法途徑解決。

1891年7月,北洋艦隊再訪問日本橫濱時,中國海軍軍官福州人劉步蟾對日本艦隊進行了觀察後,報告水師提督丁汝昌:日本海軍實力已迅速提高,北洋海軍添船換炮刻不容緩。

那時候清政府已經決定停購外洋船炮軍火兩年。100多年前世界海軍的發展,和今天的空軍一樣,是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海軍的戰略思想也是不斷進步的,它從著重主力艦的「厚重」,很快又轉移到巡洋艦的「輕快」。在激烈的海軍競爭中,中國錯過了。

給予北洋艦隊重創的日本吉野號

日本政府高層1893年提出《軍備意見書》,對中日可能發生的戰爭進行了主動、周密和擴張進攻性的全面規劃。日本猶如一架製造精良的機器,有條不紊地前進著,我們大清朝卻在原地踏步。

1894年是慈禧老太的六十大壽,她打算花錢好好樂一樂,僅從頤和園宮門到紫禁城西華門布景就花了白銀240萬兩。與此同時,國防開支全面緊縮拮据萬分,北洋水師打算花白銀61萬兩更換快炮都難以籌措。

大清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迎來了和日本的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以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了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戰鬥從下午12:50打到17:45,我海軍完敗。

那天的黃海,天氣晴朗。

12:50,中日軍艦相聚5300米。「定遠」號(艦長福州人劉步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也在艦上)右主炮塔首先向日艦開炮,揭開了戰鬥序幕。中國其他各艦也以主炮猛轟日本艦隊。

定遠艦(艦長劉步蟾,福州人,1852-1895)

12:52,日本「松島」在距中國軍艦3500米處開炮。55分,日本「嚴島」開炮。同時日本「吉野」開炮射擊我右翼最弱的「超勇」(艦長福州人黃建勛 )、「揚威」(艦長福州人林履中)。58分,日本「橋立」開炮。下午1時,日本「千代田」開炮。日艦摧毀了「定遠」的信號裝備、丁汝昌也受了傷,中國艦隊一開始就失去統一指揮。

超勇艦(艦長黃建勛,福州人,1852-1894)

揚威艦(艦長林履中,福州人,1852-1894)

日本的「吉野」號是新型巡洋艦,利用艦速優勢同日本「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包抄「超勇」、「揚威」。「超」、「揚」頑強抵抗,但畢竟是舊式巡洋艦,航速慢、火力弱。13:30,「超勇」被擊中沉沒,黃建勛落水後,有人拋長繩救他,他放棄了,去世時年42歲。

「揚威」情況與「超勇」相似,因為內部隔艙為木結構,被擊中後火勢不能遏制,軍艦開始下沉。無奈之中,向北面大鹿島撤退,在近岸擱淺,林履中蹈海成仁,時年42歲。

13:25,中國艦隊擊中日本「赤城」,擊斃艦長坂元八郞,「赤城」只能一面搶救、一面撤退。「來遠號」(艦長福州人邱寶仁)乘勝追擊,卻被「赤城」尾炮擊中,起火撤離。

來遠艦(艦長邱寶仁,福州人,生卒日期不詳)

當時日本的海軍軍令部長在「西京丸」上,「定遠」、「鎮遠」(艦長福州人林泰曾)及其他2艘中國軍艦集中火力攻擊「西京丸」,「西京丸」中彈後靠手工操舵返回日本基地。

14:40,中國艦隊損失「超勇」、「揚威」兩艦,但大中型軍艦仍有10艘。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退出戰場,僅剩9艘。但中國軍艦缺乏統一指揮,日艦卻以速射炮的優勢向中國軍艦密集射擊。

鎮遠艦(艦長林泰曾,福州人,1851-1894)

北洋艦隊中航速最高的巡洋艦「致遠」在戰鬥中受重傷,艦長鄧世昌率艦向日本吉野號撞擊,被日艦雨幕般的炮彈擊沉。

「致遠」沉沒後,「濟遠」(艦長福州人方伯謙)退出了戰場,方伯謙說是因為火炮損壞無法作戰,李鴻章認為他是臨陣脫逃。後來方伯謙在旅順被斬首,時年40歲。

濟遠艦(艦長方伯謙,福州人,1854-1894)

「靖遠」(艦長福州人葉祖珪)、「經遠」(艦長福州人林永升)、「來遠」負彈累累,火勢蔓延、準備退出戰場。四艘日艦緊緊追擊,並首先圍攻「經遠」,「經遠」以一敵四,林永升被彈片擊中頭部,當場犧牲,時年41歲。17:30,「經遠」沉沒。

靖遠艦(艦長葉祖珪,福州人,1852-1905)

經遠艦(艦長林永升,福州人,1853-1894)

此時堅持在海戰場上的中國軍艦,只剩「定遠」、「鎮遠」兩艦,日本「嚴島」、「橋立」、「千代田」、「松島」、「扶桑」五艦環繞圍攻,「定」、「鎮」兩艦被日艦擊中的彈坑密如蜂窩,仍屹立不沉。

17:45,日艦自知無法擊沉「定」、「鎮」兩艦,退出戰場,北洋艦隊的剩餘六艦也退回旅順口。持續了5個小時的黃海大海戰至此結束。

讀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最悲情的一頁就發生在1894甲午年。

甲午海戰後,福州三坊七巷「家家素縞」。那年林覺民7歲,他的父親林孝穎在南后街上感覺到與往日不同的氣氛,「街上的人家,今天是這家糊上了白紙的門聯,明天又是那家糊上了白紙門聯。他當然明白,這是某家又有人戰亡了。有一天妻子黃氏的家人上門來保喪,說黃家親戚的一名婦女,聽說丈夫在山東陣亡了,自己就跑回屋裡自殺了。」(引自林覺民傳記)

從來沒有一場這樣規模戰役的參戰人員同一座城市,甚而一個坊巷發生這麼大的關聯。參加甲午海戰的北洋艦隊12艘軍艦的艦長(管帶),有8個是福州人,旗下來自福州的大副二副及水兵就更不知道有多少。

福州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的重要條款之一就是要求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此次,福州就成了中國最早看世界的窗口。

馬尾造船廠

馬尾船政學堂

1866 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製造輪船的專業工廠——馬尾船政局在福州落戶。同年,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馬尾船政學堂(初名「求是堂藝局」)也在福州誕生。

甲午黃海之戰中,北洋水師12艦的艦長,幾乎全是馬尾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其中至少有10人是第一期的同班同學。

梁啟超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歷史學家唐德剛在他的著作《晚清七十年》里說: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戰,是馬尾船校以一校一級戰日本一國。

福州本土子弟,因為地域上的便利,構成了中國近代海軍的主體。

清末的海軍就如民國初年的空軍,是軍隊里最時髦、最洋化的兵種。這些福州人都是當時中國受過10年以上最嚴格、最現代化訓練的海軍專才,也都是當時中國年輕人里的精英。但是他們都生活在積弱的中國時間段,有滿腔抱負,卻無力回天。

不管怎樣,他們在123年前為了國家和日本人乾的那一架,值得我們紀念。

GIF/1K

100多年後,大國重新崛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話 的精彩文章:

那些埋在心底的真心話,你說出來了嗎?
那些年,你和老師之間不得不說的趣事
七月半,鬼門開,晚上約會你來不來?
上課該看黑板還是腿,她的學生很困惑

TAG: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