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陳十一、謝曉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快訊

陳十一、謝曉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快訊




?

2017年求是獎頒獎典禮在復旦大學舉行。




內容提要:



陳十一、謝曉亮獲得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水稻分子遺傳學團隊獲得「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


「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名單及簡介




撰文 | 邸利會



責編 | 李曉明






 

 






9月16日晚,「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在復旦大學光華樓隆重舉行。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陳十一和哈佛大學及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獲得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每人獲100萬元獎勵。




2017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水稻分子遺傳學團隊。該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韓斌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課題組組成。




孫家棟教授、施一公教授上台分別為陳十一和謝曉亮頒獎。




陳十一的獲獎理由是「作為國際計算流體力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在流體力學、湍流基礎與應用研究等領域影響深遠;同時也為中國工程科學及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謝曉亮的獲獎理由是「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領域無畏探索,所做出的極富創造力的工作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許多生物學基本問題的研究方式,也在祖國大陸為臨床醫學的轉化應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破性進展。」




韓啟德教授為水稻分子遺傳學團隊頒獎。




該團隊的獲獎理由是「經過近二十年的密切合作,在水稻生物分子遺傳學、功能基因組學及作物育種學方面做出了引領世界的工作,並將理論成果成功應用於育種實踐中,推動了我國現代種業的發展」。





陳十一作為流體力學家,在湍流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貢獻。上世紀90年代初打破了直接數值模擬中雷諾數的世界記錄,相關研究成果被國際湍流界廣泛引用;首次精確計算出湍流的標度指數和對流擴散過程的標度指數;提出了湍流中的映射封閉理論,成為燃燒和湍流擴散的重要理論與數值計算基礎;提出了自然界中大尺度旋渦形成機理,解釋了能量反積蓄;提出了湍流中的約束大渦模擬模型,得到了阻力和分離流的精準計算結果。




陳十一亦是國際格子Boltzmann數值方法的創始人之一,他和其合作者在1992發表的文章奠定了該領域的基礎,此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各類工程問題中,包括能源與環境工程,傳熱傳質,燃燒與多相流動,地下滲流與電磁場模擬等。陳十一和他的團隊利用多尺度混合演算法精確計算了有奇異性的流動現象,此項研究在微納米流體流動、燃料電池、生物流動系統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作為現任南方科技大學的校長,陳十一在9月15日舉辦的「求是西湖學會——工程分會」有關湍流研究的演講中,還不忘介紹南方科技大學這所坐落於深圳的年輕大學,希望大家到該校學習或者做研究。他從2015年1月擔任南科大校長至今,為這座學校的成長傾注了心血。






謝曉亮作為生物物理化學家,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在相關新興交叉學科做出了創造性貢獻。他不僅是生物物理化學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近年來亦大力推動了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和新興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



特別是在中國,謝曉亮團隊的工作已使得幾百個新生兒成功地避免了他們父母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其課題組目前的研究方向包含理論科學研究領域、技術研究領域、醫學研究領域三個領域。






水稻分子遺傳學團隊由三個課題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組建,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其團隊始終瞄準水稻生物學最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經過近二十年的密切合作,協同創新,綜合運用遺傳學、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作物育種學等方法對水稻產量與品質相關的重要農藝性狀的調控機理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水稻資源發掘利用、重要農藝性狀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以及作物分子育種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引領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從跟蹤到趕超的跨越式發展,完成了多項世界領先的開創性研究成果。

(延伸閱讀:中國水稻研究緣何引領世界)




該研究集體還十分注重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率先提出並實踐「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理念,切實將理論研究成果應用於水稻育種實踐中,開拓性地建立了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示範性育成一系列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




2017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則分別授予北京大學劉毅、林一瀚、楊玉超,清華大學單芃,復旦大學王熠華、包文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林峰、趙純,華中科技大學甘泉,中國醫學科學院李平平等十位青年學者

(每人每年獎助5萬美元,連續3年。詳細名單及介紹附後)



1995至2001年間,基金會設立了「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為一批優秀青年學者安心科研、迅速成長發揮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為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之優秀青年學者,求是科技基金會於2013年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致力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聚焦於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展現巨大潛力的青年學者並結合學校為引進人才提供的配套支持條件。在評獎機制上,也引進了與國際水平一致的做法。




求是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先生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施一公,復旦大學校領導、求是獎評委、往屆求是獎獲得者以及復旦大學師生代表等約400人參加了典禮。頒獎典禮由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教授和查懋聲主席致辭開始,至基金會顧問楊振寧先生演講落幕。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1994年由著名實業家査濟民先生創立,秉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積極堅持和倡導「科學精神,人文情懷」的核心理念。1994至2017年,共有310位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及工程信息等科技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中國科學家獲得基金會獎勵。其中「求是終身成就獎」1位,「傑出科學家獎」28位、「傑出青年學者獎」169位、以及「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112位

(涉及13個重大科研項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鐵基超導等)


 


2017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簡介





 




甘泉

,1982年出生於湖北武漢,2005年和2008年分別獲華中師範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3年分別於中科院化學所和法國歐洲化學生物學研究所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2013-2014年在劍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入選2015年度「青年千人」計劃,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是超分子化學,即從分子層次上進行仿生,通過設計和構建功能性分子組裝體系,模擬生物體系的結構與功能關係,探索其在識別、分子/離子運輸、信息傳遞、分子機器等方面的應用。利用動態組裝理念,與合作者一起構建了可拆卸式的分子馬達,突破了合成傳統輪烷分子機器時所需要的關環或封端反應制約。發展了一套新型的主客體分子體系,實現了人工分子間的動態編碼組裝行為。先後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enology,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雜誌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劉毅

,2012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導師IanAgol。2012年至2015年,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系任職Taussky--Todd講師。2015年至今,於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職研究員。




劉毅在博士期間與導師I.Agol合作解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J.Simon關於扭結群間映射有限性的猜想。他與V.Markovic合作,系統發展了Kahn--Markovic曲面構造方法在帶邊、指定同調類時的情形。2016年,劉毅證明了三維流形L2Alexander撓率函數的恆正連續性,及其漸近意義的次數與相關上同調類的Thurston範數之間的相等關係。此結果證明了李維萍和張偉平早先提出的連續性猜想,並肯定地回答了J.Dubois、W.Lueck、S.Friedl的若干猜測。迄今,他已在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Inventiones Mathematicae、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等國際頂尖或一流數學雜誌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單芃

,1984年出生,本科與碩士階段就讀於清華大學與巴黎高等師範學校,2011年在巴黎七大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就職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任副研究員,曾分別在法國卡昂大學、MIT、法國南巴黎大學開展研究工作。入選第十三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將於2017年秋季全職回國,在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中心任教授。




她與合作者在雙仿射Hecke代數表示的研究中,通過引入範疇化的方法和發展最高權範疇形變的思想,解決了該領域一系列重要猜想,完整回答了分圓雙仿射Hecke代數的模範疇結構及單模維數等若干問題;在量子群範疇化應用方面,建立了箭圖代數中心與箭圖流形上同調的聯繫。現已有7篇論文先後在Invention.Math.、Journal of AMS、Duke Math等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曾獲2011年新世界數學獎博士論文金獎、2015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科研獎金等。





 




王熠華

,1982年生。2005年獲復旦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201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2013-2015年在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5年回到復旦大學物理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王熠華在使用超快激光來調控拓撲材料的自旋及光電性質方面做出過廣受關注的創新性工作。獲得的主要榮譽包括中組部『青年千人』;斯坦福大學Urbanek博士後獎金;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





 




李平平

,2001於中國藥科大學獲藥理學學士,2006年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獲藥理學博士學位。2006年至201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先後以博士後及項目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2013年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被提升為助理教授,2015年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及協和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201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李平平的研究工作著重免疫及代謝性疾病,相關工作不僅闡明慢性炎症與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因果關係,同時揭示慢性炎症致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Cell、Nature、NatMed、CellMetab、PNASDiabetes等期刊,這些成果也為2型糖尿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和新靶點。





 




林一瀚

,1983年出生,2005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2011年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11年至2016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部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入選第十三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017年1月回國工作,現任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研究員,同時受聘為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




林一瀚主要從事定量單細胞生物學研究,致力於發展前沿的定量單細胞分析技術、探索複雜基因網路的運作規律和設計準則,以期為疾病診療提供新思路、新藥物靶點。他通過發展創新性的單細胞操作與觀測技術,在單細胞水平上發現了全新的動態基因調控機理,為進一步探索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調控網路提供了新的技術和研究思路。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Science、Molecular Cell、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等國際期刊上。





 




孫林峰

,1986年出生,2009年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獲學士學位,2014年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博士學位。2014年至2017年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入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林峰的研究工作著重於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在之前的工作中,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解析了人體葡萄糖轉運子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為研究細胞攝取葡萄糖的工作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運用冷凍電鏡單顆粒重構技術,解析了與阿爾茲海默症發病密切相關的人體伽馬-分泌酶

(γ-secretase)

的三維結構,並系統性地研究了致病突變對伽馬-分泌酶活性的影響。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PNAS等領域內國際學術期刊。





 




包文中

,1983年出生,2006年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2011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物理系,之後在馬里蘭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5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上海市「上海千人」計劃,並加入上海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包文中在二維層狀材料的基礎和應用領域已發表英文論文80餘篇,因為在這些領域積累的工作獲得2015年IUPAP Young Scientist Prize。





 




楊玉超

,1984年出生,2010年於清華大學材料系獲工學博士學位,2010至2015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從事憶阻器與類腦計算研究,先後任博士後、高級研究員。2015年8月加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併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




楊玉超的研究集中在類腦計算方向,主要在神經形態器件微觀動力學解析及其行為調控、規模化集成、系統功能演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創性進展。通過原位手段解析了不同體系神經形態器件中的微觀離子輸運和權值調控機制,設計實現了高連續性、高線性度電子突觸,實現了基於金屬納米顆粒的自演化網路,並面向陣列集成研製了多種具有抗串擾的器件等。代表性工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期刊上,被引用2400餘次,4篇文章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研究成果受到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網站、BBC新聞、ScienceDaily等網站報道。作為負責人承擔北京市科委「腦科學研究」專項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等研究。





 




趙純

,1983年3月出生於中國安徽省。2001年至2005年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在2005年7月畢業獲得大氣科學專業學士學位。同年8月,獲得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全額研究助理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於2009年5月獲得喬治亞理工大學的GlenCass獎榮譽畢業,獲得大氣科學專業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從事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工作,直至2016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回國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純的研究工作一直致力於利用數值模擬的方法並結合實地和衛星觀測研究大氣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研究大氣污染物的生成、傳輸、及消除等機理;大氣污染物-天氣-氣候相互作用;極端天氣氣候過程三個方向。為當前的天氣、氣候模式開發了與大氣污染及其天氣氣候效應相關的內部核心模塊並得到廣泛應用;利用數值模擬深入研究了大氣污染物對天氣氣候系統的影響。已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Atmos.Chem.Phys.等國際SCI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引用1000餘次,多項成果曾被國際媒體報道。在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中積極主動,多次受邀作為美國地球物理年會

(AGU)

、美國氣象年會

(AMS)

等國際學術會議的分會場主席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中國博士後「錢途」

|天使粒子爭議|大望遠鏡爭議


施揚

|潘卓華|楊璐菡

|劉若川

|

張鋒

|薛其坤


張毅|王曉東

|張啟發

|崔維成

|

潘建偉

|

李佩


盧煜明

|

王小凡

|吳文俊

|袁鈞瑛

|

張純如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購買課程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立享限時特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今天穿什麼?高校青年女教師的著裝焦慮 | 繆斯夫人
每周播報:卡西尼號墜入土星;看照片可判斷人的性取向?
中外人工合成胰島素優先權之爭背後
卡西尼號墜入土星;看照片可判斷人的性取向?
警惕新形式的「掠奪性」期刊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