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今天穿什麼?高校青年女教師的著裝焦慮 | 繆斯夫人

今天穿什麼?高校青年女教師的著裝焦慮 | 繆斯夫人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M


s-Muses


繆斯夫人專欄


      



撰文

 | 

黃雅蘭(暨南大學講師)


責編 | 吳    舫





 

 




在工作的第一年中,「今天穿什麼」一直是件讓我頭大的事情,而這也是件被學校和學生反覆關注和提及的事情。




從入職培訓開始,新教師就被教育不能穿無袖的衣服、裙子必須過膝

(講到這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在美國讀書時,社會學課堂上那個穿著弔帶衫的德裔女青椒)

;剛剛走上講台時,院領導來旁聽我講課,課後我收到領導發來的信息,「課講得不錯,但要注意著裝,以後上課穿好點」,「穿好點」三個簡單又沉重的漢字讓我回味了良久。可能是我的年齡跟學生還算接近的緣故,學生

(大多是女生)

也經常拿我的穿著開玩笑:穿個裙子吧,她笑眯眯地來問,「您今天下課了是不是要去約會」;穿個灰色T恤吧,她過來說,「老師,您今天穿得可真像扎克伯格」。




來自外部的關注進而內化為我的心理焦慮和自我審查。去年入職培訓後到新學期正式開始前的那段時間,焦慮的我一直琢磨著要去燙個頭髮,讓自己看上去成熟點。於是男朋友發來下面這張圖,問,你要搞成這樣?






在和年齡相仿的青椒們交流了此事後,我發現,這種著裝焦慮是高度性別化的:男同胞們依然可以穿著他們垮垮的T恤、牛仔褲和運動鞋上課,而一位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女性朋友則提到,她的領導明確告訴她上班時間不可以穿牛仔褲和運動鞋,並且相鄰兩天不能穿同樣的衣服。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沒有校方和領導的明確規定,女教師依然可以感受到外界各方對其相貌衣著上下打量的苛刻目光。






「淺薄化」:大眾媒體的性別偏向






性別研究常常提及的「庸俗化」或「淺薄化」

(trivialization)

大概能夠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這一概念經常出現在關於媒體如何刻板印象式地刻畫女性——特別是那些處在職業或專業領域的女性——的研究中,指媒體過分強調相貌、形體、衣著等與傳統的女性氣質直接相關的個人屬性。例如,Diane Ponterotto

(2014)

就英國和義大利的高級報紙如何報道網球運動員莎拉波娃展開研究,她發現,相比於莎娃在賽場上表現出的體育技能和競技精神,新聞媒體更喜歡從傳統的女性氣質視角出發,強調她姣好的面容和性感的長腿;而除了這種充滿性意味的描寫,莎拉波娃還被塑造成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她被暗示還不完全具備成年人的心智,而這種「孩子般」的形象同時會激發出更多的色情聯想。Diane指出,這種淺薄化的形象所折射的正是異性戀男性霸權對於理想女性氣質的想像。




另一種典型的「淺薄化」案例出現在大眾媒體對女權主義者的報道中。一項研究關注了美國主流電視新聞節目有關女權主義者的報道框,研究發現,媒體對女權主義者的外表給予了過分關注,並且在著裝上將女權主義者置於「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衣著普通,媒體說你缺乏女性氣質;穿得稍微「女性點」,它又說你虛偽,不像個女權主義者

(Rhode,1997;Lind & Salo,2002)

。而這種描述策略會將女性從社會行動的公共領域拉回到私人空間,將一起公共事件轉化為娛樂事件,從而削弱女權運動的合法性和影響力。




在我國為數不多的女權運動中,這種淺薄化的描述和評價也不罕見。2013年11月,北外學生為宣傳女權話劇《陰道獨白》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組照片,照片中北外的女學生手持寫有宣傳標語的廣告版,這組宣傳照立即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網路謾罵和暴力,謾罵的矛頭直指照片中女生的穿著和長相,「醜人多作怪」之類的評論屢見不鮮。






顏值即正義:一種隱性的性別歧視







事實上,包括教師、醫生、科學家、政治家等其他職業女性同樣遭遇著這種隱性的性別歧視,似乎職業工作等一切隸屬於公共領域的事物都會對「女性氣質」構成威脅,故而出現了女博士是「第三類人」的調侃和形象刻畫

(具體形象可參考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Amy)

。而近幾年來,媒體報道似乎又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轉向,紛紛從強調職業女性缺少女性氣質轉變為強調職業女性也有女性氣質,「女神教授」「美女科學家」一時間成為最熱標題。





?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神經生物學女博士Amy被當做衣品差的代表。




而職業女性們也通常以展現女性氣質的方式表明自己是個「正常」人。前些年,在博士生中頗有人氣的微博帳號「PETD亞洲善待博士組織」發起了一場網路活動,號召參與者將自己本科、碩士、博士期間的照片拼圖發布。活動引起了博士們的積极參与,一時間「亂花漸欲迷人眼」,「女博士逆襲」成為微博上的熱門話題,照片上的女博士通常比自己本碩階段更加青春靚麗,著裝也更加時尚精緻,似乎打破了「第三類人」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無論「第三類人」還是「美女博士」,在這些媒體建構的性別迷思中,職業女性大概都沒佔到便宜,因為二者的背後都是男性的觀賞目光。女性主義媒介研究的開山之作《壁爐與家庭》

(Hearth and Home)

將大眾媒體對女性充滿偏見和扭曲的呈現方式稱作「符號式殲滅」

(symbolic annihilation)

。相比於早期赤裸裸的性別偏見,隱藏在「顏高」「貌美」後的隱性「符號式殲滅」更加值得警惕。




當然,在「顏值即正義」的時代,男教師的外貌衣品同樣會受到關注,高校男神的評選也是熱鬧異常。但是不難發現,衣著對於男教師而言往往是錦上添花,穿得不好似乎也沒什麼;但是對於女教師而言,衣著外貌達標則是底線,穿得不好可能就是災難。




工作一年,儘管已經慢慢摸索出一套相對「安全」的著裝策略,但這種對女性特有的評判標準依然讓我感到不適。期待能有一天,性別和年齡不再讓女性「青椒」束手束腳,願思考和知識本身成為她們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Lind, R. A., & Salo, C. (2002). The framing of feminists and feminism in news and public affairs programs in US electronic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1), 211–228.


2. Rhode, D. L. (1997). Media images/feminist issues. In M. A. Fineman & M. T. McCluskey (Eds.), Feminism, media and the law (pp. 8–21).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Ponterotto, D. (2014). Trivializing the female body: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sports journal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Women』s Studies. 15(2), 94-112. 






製版編輯:艾略特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遺傳資源爭議|天使粒子爭議

|大望遠鏡爭議


施揚

|潘卓華|楊璐菡

|劉若川

|

張鋒

|薛其坤


張毅|王曉東

|張啟發

|崔維成

|

潘建偉

|

李佩


盧煜明

|

王小凡

|吳文俊

|袁鈞瑛

|

張純如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購買課程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立享限時特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每周播報:卡西尼號墜入土星;看照片可判斷人的性取向?
中外人工合成胰島素優先權之爭背後
卡西尼號墜入土星;看照片可判斷人的性取向?
警惕新形式的「掠奪性」期刊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