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因為這樣和那樣的原因,很多成語與原義大相徑庭。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衣冠禽獸

這詞罵人的時候可帶勁了,《辭海》中解釋也很直接: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然而我要告訴你,成語剛誕生的時候其實是個褒義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裝。明朝服裝的規定,文官官服上綉,武官官服上繪。因為品級不同,禽和獸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你衣服上有禽獸,那說明你是說官的啊!讓人羨慕。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只不過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職,腐敗官員太多了,百姓都很厭惡官員,於是乎也變成了罵腐敗官員的專用成語。

蛛絲馬跡

看到這詞大家都會以為是這個馬。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其實人家是灶馬。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一種小昆蟲,所以和蜘蛛比較般配啊,你說蜘蛛絲這麼細,和馬的痕迹能比嗎,聽著就不合理啊。

呆若木雞

大家看到有些人獃獃的時候,是不是很順溜的就說他:呆若木雞!其實人家以前也是個褒義詞,還是是最高級別的那種。出處在《莊子·外篇·達生》: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簡單翻譯下,紀渻子是個訓雞的高手,為齊王養鬥雞,齊王很著急啊,隔個十日就問雞好了嗎?可以打架了嗎?等終於可以上場鬥雞了,其他人的雞都是又叫又跳,紀渻子養的雞卻是望著像木雞,其他雞看了反而被它的樣子嚇跑了。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莊子老人家最初的用意也是想表揚一個人鎮靜自若,態度穩重,和呆一點關係都沒有啊!

人盡可夫

現在指女的生活作風不檢點。其實吧,這詞在以前還有點教育意義,和生活不檢點也是毫無關係。來看原文,《左傳·桓公十五年》: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意思是一個女子,任何人都能成為她的丈夫,但是父親呢,是有血緣關係的,只有一個,沒辦法改變的,先天定好的,不能和夫相比。所以說和現在的意思相差甚遠啊。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差強人意

這個詞就厲害了,不光我們誤解了古人,還是古人曲解了更早前的古人,double曲解!這成語現在的意思是:還有不足,只能勉強讓人接受。看下《後漢書·吳漢傳》里的原文:


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恆側足而立。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粗略的翻譯這段文言文啊,就是說吳漢性格好強,每次出征,皇帝都不能安心。將士們見戰況不利,開始誠惶誠恐,失去常態,而吳漢神色如常,整理兵器和兵馬,激勵士兵。按這個情況,皇帝知道了明顯是要誇吳漢很厲害啊,而不是說他做的勉強讓人接受咯。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近代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一書引宋代王幼學解云:「謂(吳)漢甚發起人意思。」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引王幼學之說後亦加按語云:「然則『差強人意』雲者,乃『甚強人意』之謂,非『稍強人意』之謂也。」也就是說,劉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吳公頗能振奮人的意志,他的威望抵得上一國軍隊。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此外,根據當今另一位學者研究認為東漢時期,「差」和「獨」是可以替換使用的,而據《冊府元龜卷三·帝王部·名諱》記載:「桓帝諱志,之字曰:意。

也就是說「差強人意」可以看作「獨強人志」,代入原文,其他將士都誠惶誠恐,唯獨吳漢能激勵士兵的意志。這樣的翻譯是不是很順呢~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主要還是到了明代的時候,文學家楊慎等把成語翻譯成了「大體上使人滿意」。(這鍋可以甩給他們了!)

出爾反爾

這詞現在是比喻言行前後有矛盾,反覆無常。那來看下原文出處:


鄒與魯閧。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對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在這裡,「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的意思是你怎麼樣對別人,別人會怎樣對你,更像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和原意也是相差甚遠啊。

當然不光這些成語,不如我們現在去翻下以前學的成語,看看還有哪些?

知道這些成語以前的意思,竟然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會 的精彩文章:

滿族人口是漢族的幾百分之一,為何清朝能統治中國幾個世紀?
歐洲史書這樣評價中國明朝!
清朝的餐館都能吃到什麼?
金屋藏嬌究竟是怎麼回事?

TAG: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