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齊全的古幣種類!你知道古錢幣有多少種?你見過嗎?
請點擊圖上面【古錢幣智慧交易平台】就可以關注我們,將有機會獲得在線免費鑒定的資格。而且每天為您分享精彩語錄。
了解古錢幣的真假 分析 鑒定 出手聯繫上海《李總》金牌運作師,確保藏品出手
隨著近兩年古董古玩行業的興起和火熱,尤其是古錢幣市場的興盛,許多藏家對於如何出手自己手中的藏品可謂是煞費苦心,絞盡腦汁。甚至有一些藏者覺得把手中的藏品賣出去已經成為了自己心中的一個夢想,作為人生中一個大計劃。有的錢幣愛好者為了收藏各種各樣的古錢幣不惜拋出重金。
隨著國內收藏市場的逐步繁榮,很多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古玩以及藝術品收藏。而古玩因為更具有歷史參考價值和文化內涵總是備受人們歡迎。因此,近幾年來我國內古玩市場也是一片繁榮。古錢幣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收藏家關注的熱點。因為在我國的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貨幣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色。
並且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的專制統治下,幾乎每一任皇帝的更替都將伴隨幣制的改革,因此我們在研究古錢幣的時候也是在認識和了解一段歷史。
古錢幣,中國古代每個朝代更迭的遺留產物,也是每個朝代興衰的代表,從一枚古錢幣上就能看得出這個朝代的興衰,而古錢幣也是現在收藏行業所共同認可的一種收藏品,其崛起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古錢幣大全人們聽起來比較陌生,人們現在最熟悉的就是人民幣,但是懂點歷史錢幣還是很有用處的,從當時使用的價值上看,不同時代不完全一樣。現在讓盛世收藏小編給你介紹介紹古錢幣大全都有哪些?
鑄幣:指鑄成一定大小形狀,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額價純正的中國古代貝幣值,充當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屬貨幣,古代鑄幣材料以銅為主,以後相繼出現金銀鑄幣。在中國,金銀鑄幣的出現儘管比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主要還是在近代現代。
貝幣:中國古代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貝幣以「朋」為計算單位,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貝產于海,不敷流通,就用仿製品來代替,遂有珧貝、蚌制貝、骨貝、石貝、陶貝等,乃至出現向金屬貨幣形態過渡的銅貝。
布幣:對春秋戰國時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兩種,一般指後一種。
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尖足空首布。
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布,異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主要流通於三晉和燕國地區。西周貝幣銖兩貨幣:指中國隋以前鑄行的以銖,兩為重量單位,重量為錢名的貨幣,如半兩,五銖等。
五分錢:西漢高後六年鑄,屬於半兩錢的一種。
交子:交子被認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發行於北宋時期1023年的成都。
三分錢:西漢武帝建元五年發行的貨幣,屬半兩錢的一種。
比輪: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大小輕重並行,大錢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
四文:即一錢當小錢四枚用,一般指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中大小適合的錢。
小平錢:值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二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錢:當三文用的錢,一般直徑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類推》刀幣大錢:大面值錢和大型錢的總稱,六朝時稱標準大小的五銖錢為大錢,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貫:一千釷稱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木條也稱貫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錢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錢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面文:錢幣正面的文字。
背:錢幣的背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錢孔四周這突出部分,又稱好郭。咸豐寶直當五十樣錢廣郭:指內部較寬者
狹郭:指內部較狹者。
重郭:指兩重內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粟角:是一種特殊的四決文,方孔四角尖出處呈小點狀。
四齣文: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郭外,又稱四齣,四道。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部較狹,又稱狹輪,狹邊。
重輪:指二得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無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日:指錢背之凸起的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做工精湛的民國25年(1936)一分紫銅幣正面稱偃月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圓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無文,又稱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直讀:錢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也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由左向右讀。
傳形:指刻成正字的陰文范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紀念幣中國連體鈔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重文:指錢身上出現重複錢文,又稱搖頭,因為范身上有重複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錢,表面氧化嚴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銅錢銅銹被傳世色澤所掩。
熟坑: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世上未經入土之錢表面的顏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包漿:指銅錢傳世色澤,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紅色,橙黃色等多種。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之一種銀白色氧化層,又稱水銀銹,水銀沁。
雕母:用銅,錫,鉛,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錢幣模型,又稱祖錢。
母錢:翻鑄時作模之錢,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鑄而成。
鐵母:指鑄造鐵錢之母錢,本身為銅質。
鐵范銅:以鐵錢範型翻鑄的銅錢。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製頒發各省作為標準的樣錢,也可稱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鑿錢:剪邊錢與延環錢的總稱,即將一枚圓錢剪鑿成內外二枚。
剪邊錢:被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後來在北宋時寬緣厚型的咸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對錢:指錢文對稱之錢,其錢文,輪郭,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又稱和合錢。始於南唐,盛於兩宋。
公式女錢:南朝梁武帝時所鑄無外郭的五銖錢,也稱女錢。
男錢:王莽時布泉的俗稱。
紅錢:清代新疆鑄行的銅錢,因紅銅岳而得名。
制錢:封建時代本朝鑄行的錢幣。
正用錢:作為正式通貨的錢幣。
厭勝錢:屬壓邪取吉性質的非用錢,多作吉慶,上樑,供奉,懸掛,佩帶之用,又稱壓勝錢,押勝錢。
宮錢:封建時代皇宮內節日慶典作裝飾,賞賜用的特製錢。
佩錢:古人佩帶在身上作為裝飾品的錢幣。
供養錢:寺觀內作為供品的錢幣,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掛於佛龕之旁,又稱佛髒錢。
春錢:元代的一種金銀小錢,婦女用作首飾。
秘戲錢:帶有簡陋的男女性交圖案的錢幣。
打馬錢:打馬遊戲中的棋子,又稱馬錢。
金背:明代用四火銅(經過四次熔煉的銅)鑄的銅錢。
火漆:明代用二火銅鑄的銅錢。
旋邊:用旋車對鑄錢進行挫磨加工。
惡錢:唐代劣質私鑄錢的稱謂。有鐵錫,銅沙,銅盪,穿穴等名目。
夾錫錢:北宋微宗年間蔡京主行的一種夾錫鐵錢。
錢範:鑄錢模型,印錢幣正面的稱面范,印背面的稱背范。
印子金:即金鈑,是戰國時期楚國鑄造的黃金貨幣。形狀有龜背形、長方形、方形等數種,多出土於安戰國刀幣一枚微、江蘇、河南等地。目前發現的印子金印文有郢爰、陳爰、、專鍰、、爰等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舊制假銀幣在收藏中極少見到,但對部分收藏愛好者來說,有些舊制假銀幣也已經通過流通,部分還甚至還加蓋有銀號錢莊戳,倒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而新制的假銀幣卻沒絲毫收藏價值,所以近代筆的收藏者一定要小心識別,謹防上當。
名稱的由來
錢幣名稱的由來
一、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二、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三、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齊刀幣四、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五、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
六、以譯意命名。維吾爾語「普爾」譯意為錢,「普爾錢」由此得名。
七、以通稱命名。「番餅」是舊時對流入中國的銀元的俗稱。過去在廣東通稱外國為「番」,中國舊稱銀幣為銀餅,故對外國銀幣稱「番餅」。
八、以幣材產地命名。朱提銀是漢代一種白銀名稱,產於雲南昭通的朱提山。後世稱銀為朱提,即由此而來。
九、以幣材與幣形結合命名。「馬蹄銀」因其製作材料為銀,又形如馬蹄,故名。光緒元年馬蹄銀錢:周朝有一種鏟形的耕具叫錢,它的形狀和漢字「大」差不多,古人經常把它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後來金屬貨幣又仿它制
要知道收藏理念決定收藏模式。中國錢幣歷史悠久,傳承發展和鑄造工藝都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起源於夏商之際的海貝應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代晚期的青銅鑄幣可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早期的青銅鑄幣的造型大都以農耕工具或刀具為樣本,民間俗稱這樣的錢幣為「布幣」或「刀幣」。真正把中國錢幣外形統一成為「外圓內方」鮮明民族特點的是秦王朝,此後兩千餘年來中國錢幣就一直沿著這一定製進行創新發展。
隨著古錢幣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領域的錢幣和限量發行的金屬流通紀念幣越來越少,受價值規律影響,這些古錢幣價值直線上升,並隨時間推移,增值潛力越來越大。但是市場亂象叢生,肆意造假,讓不少初入收藏的愛好者望而止步。下面帶來一些古錢幣的基礎鑒定知識,和價值判斷。
造,「錢」就成為貨幣的通稱。
泉:漢代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改稱為「泉」。泉是由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
白水真人:王莽代漢稱帝後,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金刀」,而「劉」字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故稱「白水真人」。
孔方兄:又稱「孔方」、「家兄」,古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圓棍穿錢,修銼時來迴轉動,方棍穿錢,就避免了這些麻煩,於是銅錢中間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
青蚨:這是虛構出來的一種蟲,見於晉干寶的《搜神記》。據說其蟲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無論遠近。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這則傳說寄託了錢久用不減的心愿。
沒柰何:宋人洪邁《夷堅志.支志》記載,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
老官板:我國明朝時把壞錢叫做「板兒」,稱好錢為「老官板兒」,簡稱老官板。此典出於官局鑄錢每板為六十四個,板板一個模樣,故有此別名。民間諺語中給予了新的含意,用「板板六十四」來形容拘泥呆板不善隨機應變的人。紀念幣1999年五元除上述古錢別稱外,尚還有很多代名詞如紫紺,錯刀和赤仄等。銅錢,則是民國時期對歷代古錢的稱呼,上海人側讀作銅細的,以來區分民國流通的銅元,直到今天,還被廣泛地作為財富的象徵,鈔票的代用詞,成為我國古錢稱呼中家喻戶曉至今尚在使用的錢幣代用詞。
中國古錢幣有著十分廣泛的收藏群體和悠久的歷史傳統,中國嘉德、中國唐朝等著名藝術品拍賣公司都設有專門場次,每次參拍古錢數量也大都在數百枚,且成交價呈現穩步攀升態勢。隨著參與古錢收藏與投資活動人數的增加,相信市場價格會有一個較大的上沖行情。
古代
古代鑄造方法比較粗放,殷商冶煉技術出現,鑄造了模擬貝的銅貝,其範圍尚有一定局限。春秋時期簡單的手工冶鑄作坊已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鑄造工場。侯馬春秋鑄銅遣址出土的煉爐、坩堝以及空首布的陶范和泥內范,顯示出一座古代鑄幣工場的規模與工藝水平。泥范由泥沙加工製成,錢幣銘文反刻范內,經澆鑄取出銅幣,范即毀壞,一范只用一次。幣材多為青銅,含銅70-80%,余為錫、鉛、鋅等。晚期布幣多為各諸侯國所鑄,鑄有城邑名稱,初要在本城邑內流通,後範圍逐漸擴大。
秦
秦半兩亦用泥范澆鑄,鑄出的錢輕重相差很大,秦半兩與布幣不同之處在於秦半兩是國家統一和度量衡統一情況下多為官爐所鑄,布幣則是各城邑自造。西漢鑄錢技術略有提高,所鑄四銖半兩始採用銅範,鑄出錢大小一致。漢代五銖錢鑄造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已十分工整。山西有多處漢代五銖錢範出土,可知漢代山西仍是鑄錢重地。山西定襄曾出土一具五銖鐵范,很少見。
北魏
北魏時,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冬十二月,尚書崔亮奏請於王屋等山采銅鑄錢,「詔從之。自後所行之錢,民多私鑄,銷就小薄、價用彌賤」。王屋就在山西垣曲縣境內。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詔漢王諒,聽於并州立五爐鑄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仍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州」。到唐天寶年間,「天一爐九十九:絳州三十……」,山西已是全國主要鑄錢之地。乾元二年(759)絳州諸爐「更鑄重輪乾元錢」,徑一寸二分,其文亦曰乾元重寶,「一當五十,二十二斤成貫」,「於是新錢與乾元、開元通寶錢三品並行」。其時,「每爐歲鑄三千三百緡(每千文為一緡),役丁匠三十,費銅二萬一千二百斤、邋三千七百斤、錫五百斤。每千錢費錢七百五十。天下歲鑄三十二萬七千緡」。山西所鑄錢約為全國的四分之一多一些。唐錢私鑄多,錢濫惡,「河東舊使錫錢,民頗為弊,宜於蔚州置五爐鑄錢」,「自是河東錫錢皆廢」。足見當時惡錢充斥山西。
宋
宋鑄錢規定「凡鑄錢用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錫八兩,得錢千,重五斤」。初對「諸州輕小惡錢及鐵邋錢悉禁之」,但難以禁住。「又請因晉州積鐵鑄小錢。及奎徙河東,又鑄大鐵錢於晉、澤二州,亦以一當十,助關中軍費。……於是奎復奏晉、澤、石三州……鑄小鐵錢,獨留用河東。河東鐵錢既行,盜鑄獲利什六,錢輕貨重……」。民間私鑄鐵錢,甚至使官爐罷鑄,對這種情況,熙寧八年(1075)「詔河東鑄錢七十萬緡外,增鑄小錢三十萬緡,於是知太原韓絳請仿陝西令本重模精,以息私鑄之弊」。山西宋錢官家鑄額頗大,如張州垣曲監每年鑄26萬貫銅錢,鑄額在全國鑄錢監中居前。北宋末年,「唯河東三路聽存舊監,以鑄銅、鐵錢;產銅郡縣聽存,用改鑄小平錢」。並「俄詔並河東罷鑄夾錫錢,止用舊法鼓鑄」。南宋時山西在金統漢下設有阜通監,在代州,鑄大定通寶。宋錢鑄行數量極大,大額交易用錢已不便,往往用銀,錢只為小額買賣所用。
金元
清代
清代制錢在山西的鑄造可上溯到順治年間,當時戶部設寶泉局,工部設寶源局,鑄順治通寶錢,並「頒行各省,開爐鼓鑄」,錢文為漢、滿兩種,正面鑄「順治通寶」四個漢字,北面鑄「寶泉」兩個滿文。「直省則以局名……山西曰原」。「雍正七年更定各省錢文……山西曰『寶晉』」,此後,山西鑄錢局名「寶晉局」。寶晉局原設六爐,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後「只開四爐」。道光四年(1824)後因銀貴錢賤,全國鑄爐漸減至道光九年,山西鑄錢爐「一併停止」,後道光二十三年又「遵戶部咨,先以四爐開鑄」。咸豐初年,全國各鑄錢局開鑄當十到當千大錢。寶晉局在咸豐四年(1854)亦開鑄當十大錢,因「成本過重」,「每年共虧折錢五萬九百餘串,合銀二萬餘兩」。只得暫行停鑄,並「移爐就鐵,……在平定州設局安爐,鑄鐵錢解京」。「原由戶部派員督辦,在准部改為晉省接辦」。鐵錢鑄出「無法暢使,難以流通」。後鑄爐時有停開,光緒十三年(1887)山西「寶晉避遵旨派員赴天津買銅(進口銅)開爐鼓鑄」,「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先開一爐」,「光緒二十六年添一爐鼓鑄制錢」。以後,制錢漸被銅元所代,各省競相改鑄銅元,制錢鑄爐即告終結。
銀幣真假鑒定方法
一、聽音質。含銀量達90%左右的銀元,撞擊後的聲音低沉柔和,婉轉悠揚;偽品要麼清脆刺耳,要麼沉悶木呆,共同的特徵是餘音短促。在敲擊對比時,兩指拿捏幣面的接觸面越少越好,保證其自然震響的效果。據說舊時有的銀號、錢莊老闆自個兒躺在椅子上閉著眼睛,叫夥計將銀元一個一個往大水缸的邊沿口撞擊,聽其聲響以辨真偽。
二、稱重量和量厚度、直徑。這兩種鑒別手段都需藉助於天平、秤、遊標卡尺一類的稱量工具。銀元在長期流通中會磨損消耗,一般來說都達不到理論重量,但並非「短斤缺兩」,如果庫平七錢二分版在26克以下就存在疑問了。筆者曾購一對庫平七錢二分的湖北省造光緒元寶和宣統元寶,重量都是25克,鑒定的結果證實了疑問是對的。銀幣的標準平碼換算為:庫平一兩=37.31克,庫平七錢二分=26.81克,庫平三錢六分=13.41克,庫平一錢四分四厘=5.37克,庫平七分二厘=2.69克,庫平三分六厘=1.34克。銀元的重量、厚度與直徑允許有誤差存在,但若出現兩個極端性的,十之八九有問題。
三、驗邊齒。銀元機制的邊齒細緻勻稱,規整劃一,偽幣的邊齒粗糙,參差不齊,有的還有局部修銼的痕迹。只要細心,肉眼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有些在我國早期流通的外國銀元,如「法國大力神」,邊齒一圈為間隔相等的外文字母,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幣種的邊齒形態。
四、看顏色。銀質與非銀質金屬從其表面顏色可以區別,銀質的光澤自然悅目,銀光閃閃,一般用以替代的廉價金屬很難達到這一點。放置時間長的銀元表面會生成淡水墨色的所謂「包漿」,但不像古錢幣那樣重,只要一經擦拭便整舊如新。銀的化學分子結構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色現象。另外,對鍍銀的偽品也可以用擦拭的方法識別,用砂性橡皮反覆擦拭,便可剝去其偽裝的外衣。
五、觀幣面。在陽光或燈光下,將銀元幣面與眼睛平視,觀察幣面底層有無凹凸不平的現象。造假者使用的鑄造設備難使幣面底層平整如鏡,對文字圖案與幣面底層的銜接部位要特別留意。
六、察磨損。銀元經過長時間的流通,總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和擦劃痕迹,自然生成者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作舊的偽品表露的是人工行為和機器行為的有規律的磨損面和擦劃痕。有人說作舊作得最巧的是在鑄幣模具上作舊,就是磨損面、擦劃痕和坑坑窪窪在模具上就做出來。對付的辦法就是持多個同類別的銀元,在低倍放大鏡下一一細察,「李鬼」就會原形畢露。
清白銀地位更加重要,山西多有銀元寶鑄造,上嵌有縣名,由當地銀爐鑄造,尤其是五十兩一錠的大寶,山西所鑄數量之多居全國之首。
清末民初銀元漸多,廣為流通,銀兩雖依然在山西部分地區使用,但已不如以前,制錢仍有少量行用,據載民國6年(1917)流行在山西境內的制錢經約有3億枚左右。
紙幣印行可上溯至宋,據記載,潞州設交子務專管山西交子一應事務。
金是先印行紙幣,紙幣交樂印行權交由各路單管,交鈔上印有準流通區域,並規定兌換之州、府,如陝西東路交鈔可在河中府(今永濟)、潞州(今長治)兌換;平陽、太原府路印行交鈔可在平了、太原路官倒換錢券。元代紙幣印行也襲舊制,但其借貸、勞務、物價、交易都用銀,並以銀作紙幣發行手段,低幣印製用木版或銅版,加蓋印鑒。元各種鈔發行額較大,並已不限流通年月。官票寶鈔「先於京師行用,後流通漸廣……頒布各省,一律遵辦」同時對民間的銀錢私票行用仍聽其便。
清官票寶鈔行用于山西,已是咸豐十一年(1816),其行用也不是當做完全法償幣,商民繳納厘稅、官兵俸餉都是只能搭用幾成,一般是三成左右。晚清山西交納田糧賦稅,分為銀四成、制錢三成、米豆三成,內中三成制錢即准搭用鈔票,就是這樣,鈔票的行用依然令「商民恐慌,市肆混亂」。及至咸豐末年,對官票寶鈔不得不加以清理。到同治年間,除捐稅、納官、贖當偶有搭配使用外,基本上已停用。值得一提的是大清寶鈔負責制多用山西白色雙抄毛頭紙。金、元、明、清山西紙幣發行機關多為政府或稍後的官錢局、官辦銀行等(如大清銀行)。民國初年統計山西官銀號官錢局發行紙幣2077236元。稍後,山西紙幣更加複雜,種類繁多,幣值各異。直至民國8年(1919)山西省政府統一幣制後,才禁止各種雜鈔的發行,由山西省銀行及鐵路墾業、鹽業銀號發行的晉鈔取代。山西四銀行號發行的鈔票壟斷山西貨幣市場達20年之久。
古錢幣鑒別小妙招:
近年來收藏古錢幣的愛好者逐年增多,同時古幣造假的情況也日漸普遍。據統計,在收藏領域,古錢幣造假最為普遍,造假的成本很低,雖然普通古錢幣也就幾元、幾十元一個,但正所謂薄利多銷,招致大批假幣湧入。在司萬財看來,分辨真假古錢幣是個技術活,不乏一些老藏家買到仿冒品的個案,分辨古錢幣真假應「看、聽、聞、量」。
一要看銹色,如果呈黃、橙紅、鮮紅、深棕、棗皮紅、栗子殼色等多為真品,這些錢幣製作時分子結構穩定、緊密,不容易掉色。收藏愛好者可用沸水燒煮法來初步鑒別,古錢上往往附著紅綠銹,真錢的銹附著力比較強,所以凡是遇到銹色可疑的珍品,可以把它們放入水中燒煮30分鐘左右,經燒煮後,銹脫離的是偽品,真品的銹不易脫離。
二要聽聲音,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久遠,火氣盡脫,氧化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 布錢幣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較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應持懷疑態度。
三要聞氣味,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收藏初入門者,不應求「全」但應求「專」,譬如可考慮收藏金、銀、白銅等精製的宮廷錢幣,其鑄量少,質量佳,造假難度大,是值得入門級收藏者率先考慮的品種。
四要量其度,中國古錢由手工鑄造,用來鑄錢的母錢更是手工雕刻而成,所以各枚錢幣之間多少會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一批珍品,它們的版別一模一樣,甚至連局部的缺陷也分毫不差,就要懷疑有作偽的可能。
然而事情都不能做到絕對,學習透徹了上述幾點,最少脫離小白的身份,古錢幣鑒定博大精深 ,抓住要領 至少不會兩眼黑。
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同時發行人民幣,這是我國建國以來首次發行人民幣。人民幣的發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至目前為止,已先後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文中所提人民幣昨天、今天、明天的界定劃分是:昨天是指第一至第四套人民幣,今天指第五套人民幣,明天指今後發行的人民幣。筆者希望通過對各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發行券別、版別及特點等方面的分析,與大家共同回顧人民幣的過去,展望人民幣美好的明天。
人民幣的昨天
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統一各解放區貨幣的基礎上發行的。1948年,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解放了祖國大片土地,華北、西北、東北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發展生產、商品貿易等都要用錢、花錢、收付貨幣,但由於當時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不統一,貨幣比價不固定,貨幣間相互兌換十分繁難,迫切需要發行一種獨立、統一、穩定的貨幣。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時間從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止,期間共發行12種券別,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券。有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3、特點
第一套人民幣帶有明顯的戰爭時代色彩。一是印製質量粗糙,印製技術、工藝不統一,紙張易磨損;二是票面設計圖案比較單調,色彩變化少;三是票券的面額、版制種類繁多;四是面額大(最大的50000元),單位價值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不便;五是票券防偽功能差。
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於1955年3月開始發行的。50年代初,醫治了戰爭創傷,制止了通貨膨脹,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工農業生產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市場物價趨於穩定,貨幣制度也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大、種類多、質量差、破損嚴重等弊病,國家決定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從1955年3月至1962年4月,共發行了11種券別,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券。共16種版別,其中:1分、2分、5分2種(紙、硬幣各一種);1角、2角、5角各1種;1元、2元券各2種;3元券1種;5元券2種;10元券1種。
3、特點
一是消除了戰時痕迹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版別少,面額小,單位價值大,方便流通;二是版面圖案體現了各民族大團結,共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具有好看、好認、好算、好使用「四好」特點;三是精心製作,印製技術和紙張質量都比第一套人民幣好,防偽性能增強;四是鈔券的印製,由部分依靠外援過渡到本國獨立印製,1961年我國自製的水印紙研製成功,即用在第二套人民幣鈔券上。
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三套人民幣是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的,60年代初,我國經歷了連續三年的經濟困難,國民經濟開始好轉,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國家財政金融狀況逐漸好轉,為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促進生產建設和商品??使用,國務院決定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使我國貨幣制度進一步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三套人民幣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基礎上,經過了18年的逐步調整和更換,共陸續發行7種券別,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券。13種版別,其中:1角4種(紙3種、硬1種),2角、5角、1元各2種(紙、硬各1種),2元、5元券各1種。至此,我國第三套人民幣各券別、版別發行齊全。
3、特點
一是體現了當時的建設方針和我國特有的民族風格;二是採用了手雕與機雕相結合等多種先進技術,印製精細,對各券別近似圖案顏色進行調整,使不同面額鈔券有所區別,既方便使用又美觀大方;三是體現了我國全部自行印製鈔券的能力,實現了從設計、製版到紙張、原材料、印製設備全部國產化,同時,由於油墨、紙張、製版、印刷等技術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防偽性能;四是各種券別結構,經過調整,進一步趨於合理,加之紙幣、硬幣品種豐富,更加方便人民群眾和市場貨幣流通的需要。
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四套人民幣是在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商品零售額大幅增長,貨幣需要量大量增加的情況下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使我國貨幣制度更進一步得以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四套人民幣採取「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辦法,從1987年4月至1992年8月發行完畢。共發行9種券別,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種主幣和1角、5角3種輔幣。版別有80版和90版兩種,在80年代陸續發行的各種券別人民幣,均為1980年版,此外,50元、100元、1元、2元券開始發行1990年版。
3、特點
一是體現了政治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二是突出了防偽性能,反映了我國印鈔技術水平的提高。
人民幣的今天
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中國家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設計、印刷和防偽技術。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標誌著我國貨幣制度更加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五套人民幣共有8種券別,至目前為止,共發行20元、100元50元、10元四種紙幣和1元、1角兩種硬幣。
3、特點
首先,其特點體現在:一是設計先進。第五套人民幣將國際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與我國傳統手工繪製有機結合,既保留了中國傳統鈔票的設計特點,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既突出「三大」,即大人像、大水印、大面額數字,既便於群眾識別,又增強防偽功能;二是取消了傳統設計中以花邊、花球為框的設計形式,整個票面呈開放式結構,增加了防偽設計空間;三是增加了機讀技術,便於現代化機具清分處理;四是背面主景設計採取組合風景方式、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相結合的技藝,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圖紋花邊設計既保持了貨幣的傳統風格和特點,又具有防偽功能;五是票面簡潔、線紋清晰,色彩亮麗。
其次,第五套人民幣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防偽功能增加,防偽技術先進。第五套人民幣防偽種類比第四套人民幣多,如100元券僅公眾能掌握的防偽措施就有10種,20元券有8種,且公眾掌握的防偽特徵設在鈔票主要圖案的明顯處,只要通過直觀的眼看、手摸就能識別,便於群眾反假、防假。
再次,隨著經濟發展,市場貨幣需求量增大,大面額支付多,原有的貨幣結構已不適應貨幣流通的需要,如1元、2元券原作為主幣起大額支付作用,而現在只能起找零作用,同時還必須增加印刷、調運、發行費用,因此,第五套人民幣在保留第四套人民幣的大部分面額外,取消2元券、2角券,增加20元券,適應了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
3、特點
第五套人民幣具有券種少,單位價值大,方便流通的特點。
人民幣的明天
人民幣的明天將是怎樣,筆者試從人民幣的設計特徵、設計特點、防偽特徵、券別與版別、發行流通時間等方面談點個人意見。
一、設計特徵:第五套100元券主景採用人民幣大會堂,讓人們有一定的親切感,便於辨認,其他圖案搭配非常合理,有一定的觀賞性,今後發行的人民幣也可採用此特徵,並建議人物頭像可以換近代領袖或者著名的建築風景作主景,因為毛澤東去世已30年,意味著30-40歲年齡的人對毛澤東的人像已不是十分熟悉,這是換主景的原由。
二、設計特點。今後的人民幣仍採用國際的先進技術和我國傳統手工繪製相結合,既體現國際的先進性,又體現中國傳統的民族特點。
三、防偽特徵。第五套人民幣的防偽技術非常先進,防造者很難模擬,群眾比較容易鑒別,應該說是歷套貨幣中防偽技術最好的一套。今後的人民幣會有更先進的防偽技術,但值得一提的是,對公眾能掌握的防偽特徵,還應選一、兩處大的、更為明顯的特徵,讓群眾一看就能識別,一般情況下不需利用機器和專業人員鑒別。
四、人民幣券別與版別。人民幣的券別是隨著經濟發展、市場貨幣需要量決定的,如第五套人民幣50、100元券的發行適應了現階段經濟發展和貨幣流通的需要。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商品交換對貨幣需求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應該不斷調整貨幣結構,如目前分幣不再起支付作用,輔幣應該到角即可,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印刷、發行、調撥等費用。而對因一些特殊需要,如銀行支付利息需要,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筆者建議,今後人民幣的其他券別在保留現有第五套人民幣券別的基礎上,根據貨幣需要量的增加,適時往大面額結構調整,如相應增加200元、500元券別。關於人民幣版別,按照慣例可以一種券別多種版別,如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券偏紅,流通過程中容易變舊,流通次數少,可以改版為深色。
五、縮短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時間。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時間長短,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密切相關,鈔票稱為國家的「名片」,意味著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同時,鈔票發行、流通時間長,容易破損,不利於防偽,如第一套發行6年,流通8年,第二套發行7年,流通7年,第三套發行18年,流通25年,第四套發行5年,流通12年,這些鈔票更新換代的時間長,帶來了許多弊病,因此,今後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時間應相應縮短,更新快,既有利於提高人民幣的整潔度,又有利於反假防假。
通過上面盛世小編詳細的介紹,您肯定對古錢幣大全有了一定的了解吧,不只是你腦海中僅有的幾種吧,遠比你知道多的多,可以多看看對您會有一定幫助的。
古錢幣在如今收藏界的地位可謂是高處不勝寒,在收藏界隨便問一個人如今最火的收藏品是什麼?無一例外都會告訴你是古錢幣,因為現在古錢幣已經被炒作收藏的達到了一個幾乎無法超越的程度了,雖然其存世量並不少,可是也是有的價值也是不菲的
忠告:
當你把藏品投向市場時,請你一定要把自己當成生意人,而不是藏家!現在依然能夠遇到很多藏家諮詢哪家收費低就往哪家跑,還有更多的藏家在執著的尋找不收費的公司。如果這樣就把東西賣了,那你不是天下最幸運的那個人了嗎?
請記住,收藏可以只是樂趣,但是出手是一種生意,我們既然心懷著富貴夢想,為什麼卻走著"貧下中農「的路線呢?為了樂趣都要投資,為了生意卻沒有投資的觀念,這顯然不符合常理!
關注這裡。 您不會知道家裡一個不起眼的東西可能讓你一夜暴富!
※學會此大招火眼金睛橫掃古錢幣市場!
※收藏開國紀念幣的收穫,哪裡可以私下出手?
※袁大頭為何被稱為無價之寶?哪裡可以私下交易?
※你對祺祥通寶了解多少?哪裡出手?
TAG:古玩文化交易智慧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