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並不那麼黃的中國人,什麼時候成為黃種人的?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到處都可以看到或聽到此類言論:什麼我們中國人是黃種人,作為黃種人的我們,亞洲人是黃種人……。有一首歌也是這麼唱:黃色的臉,黃色的河,我們都是中國人……。
中國人是「黃種人」嗎?
在清代之前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傳統里,從未有過「黃種人」這麼個說法,直至晚清時期中國社會與西方文明大規模接觸之後,才開始有此一說。應該說,這是西方列強強加給我們的,是明顯帶有侮辱意味的蔑稱,是為了將我們中國人與他們西方人區分開來。可不就是嘛!他們在戰場上、軍事上、商業經濟方面都將我們打得落花流水,人家是征服者、勝利者,高高在上,一切都由他們說了算,話語權在他們手裡,他們說你是黃的你就是黃的,說你是綠的你就是綠的,你沒有辯解的餘地,只能是默默的接受。
西方人一直稱自己為白種人,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在鴉片戰爭初期,清廷官員在呈報里說:那些衝上海岸的洋夷軍兵,個個身高馬大,一身火紅色的皮膚,遍體赤毛,長著一對碧眼,嘴裡在嘰里呱啦叫著……。清廷官員雖說腐敗無能,可他們的確是真實地記錄下了對西方人的初遇之印像。
沒錯,西方人(即歐美的白人),他們的皮膚一般都呈現為一種淺粉紅色,或者也稱之為「玫瑰色」,也有很多人是暗紅色及火紅色的,臉色紅通通的,而皮膚白皙的人只佔少數。當然,這也要看不同的職業、人群而定。所以從膚色上看,西方人應該被稱作「紅種人」,或是「玫瑰色種人」。總之,他們不能被稱為「白種人」。過去美國的白人將印第安人稱為紅番、紅種人,可實際上他們的膚色跟印第安人是一樣的,都是紅通通的。
事實上,古代西方旅行家在描述中國人時,有「白皮膚的民族」的說法,也有將中國人的膚色記錄為暗白色、橄欖色的等等,而很少見到有「黃皮膚」的描述。現在一些西方遊客到了中國後,首先吃驚的是,這裡哪有黃皮膚的人呢?一個德國論壇帖子這樣寫道:「我才去過中國。我很失望,因為沒人是黃色的。不,說正經的,有些人的膚色甚至相當白。女人們拿著陽傘走在路上。很多人像南歐人一樣是中褐色。」
實際上,在被稱為「白種人」的歐洲人裡面,只有北歐人的膚色整體較白,其它歐洲人的膚色並沒有和中國人迥然有別,甚至往往比中國人的膚色更深。因此,當我們看著鏡子里的自己並認為自己是「黃皮膚」的時候,肯定不是出於純粹的事實判斷,而一定是受到了什麼干擾。
那麼,中國人是如何成為「黃種人」?其實,這是歐洲崛起的一個結果,近代以來,歐洲在世界的版圖中脫穎而出,這對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都造成了影響。
對於人文科學來說,要探究歐洲為什麼能崛起,「歐洲的人種更優」就成了一個解釋;對於自然科學來說,歐洲的優秀表現,左右了科學家們本該客觀的眼睛,他們在劃分人種時有意無意的將更好地辭彙給了歐洲人。於是,在十八世紀,把人類分為「紅白黃黑」的人種學在歐洲誕生了。白色在歐洲有純潔高貴等美好寓意,而黑色相反,所以歐洲人被劃為白種人,非洲人被予為黑色,象徵著邪惡、污賤、死亡和野蠻。而被認為文明程度介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東亞人,被分配了「黃種人」——西方人的黃色帶有憂鬱、貪婪、病態等寓意。
中國人接受「黃種人」,卻是出於陰差陽錯。按說,「黃種人」是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蔑稱,為什麼中國人要欣然接受呢?原來,中國文化中黃色不僅沒有低賤的寓意,反而是高貴的象徵。古時只有皇家才能享用黃色,中國人自詡為炎黃子孫,中華文明被認為由黃河孕育。所以中國人接受「黃種人」並無阻礙,而文化中並不標榜黃色的日本人接受「黃種人」的過程就頗為曲折。不過這還只是一方面。真正讓中國人強化「黃種人」意識的,是中西對立。
一個最好的說明例子是,那首彰顯中國人「黃種人」符號的《龍的傳人》,開頭就是「遙遠的東方」。 歌里反覆唱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為什麼身在東方的人,寫歌詞要寫「遙遠的東方」呢?這種邏輯上的矛盾,說明他們不僅接受了西方的種族觀念,也主動以西方為中心點來測量和描述東亞。實際上透露了「黃種人」產生於「歐洲中心主義」,又被「歐洲中心主義」強化的「秘密」。
根據現代科學界的觀點,中國人不是「黃種人」,以此意義上,去深入了解種族思維的歷史發展過程,才能知道種族觀念、人種分類知識是多麼的荒謬和危險。因為全球各個「人種」都是同一物種的成員,一旦接觸,就會發生混血,難以分辨出「純粹」的「人種」。如果依據全球人類膚色的差異,繪製一張膚色分布圖,我們就會發現只有北歐人才具有白裡透紅的膚色,至於其他被稱為「白人」的高加索人種,其膚色其實與黃色人種即蒙古人種並沒有顯著差異,甚至往往比黃種人的膚色更深。即使是最為「純粹」的北歐白人,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
而且在現代的西方社會裡,人們更崇尚古銅色的皮膚顏色,認為這是健康的標誌,而東亞社會的主流觀點卻一直視膚色白為美,對於女性尤其如此。
※這種史前怪魚因人類而瀕臨滅絕,嘴上長鋸能將獵物切成兩半
※所謂帝國,不但要強大更要長久!盤點那些世界性大帝國
TAG:深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