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萬曆時期的明朝繁榮程度讓你難以想像,它是歐洲人眼中的烏托邦

萬曆時期的明朝繁榮程度讓你難以想像,它是歐洲人眼中的烏托邦

白銀帝國,文明的黃金時代

晚明時期,歐亞各地的商人都前來中國貿易。由於中國精緻的絲綢、高品質的瓷器佔有技術優勢,深獲西方人喜愛,熱銷全世界,造成大量的貿易順差。歐洲人將在美洲開採的銀礦拿來與中國交換貨物,日本也拿自產的白銀與明朝貿易。全球的白銀大量流向中國,有學者形容當時的中國,就像一個銀窖。

十七世紀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貿易路線,歐洲人將在美洲開採的銀礦拿來與中國交換絲綢、瓷器與茶

明代小說《金瓶梅》中描寫當時上酒館所需的花費:一罈金華酒,兩隻燒鴨,兩隻雞,一隻豬蹄,一些魚、一些點心,滿滿一桌豐盛的酒菜,合計「一兩五錢銀子」,換算為臺幣約三到四千元。間接證明了當時物價便宜,人們的生活過得挺不錯。

中國不產銀,但明朝後期人們卻用銀兩購物,這也是因為對外貿易賺得的白銀太多,致使明朝採用銀本位制,白銀成為通行貨幣的緣故。

明朝中國堪稱世界精品工廠,當時的歐洲貴族們,家裡若沒有擺放一些中國瓷器,或是婚嫁時沒有拿出來招待客人,就顯得品味不夠高,因此上流階層爭相購買。

外銷至世界的不只瓷器,中國茶也在歐洲大為流行,英國人因為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後來在十九世紀出現了下午茶(Afternoon tea)的優雅習慣。

歐洲迷戀明代文化的程度遠超過唐宋,如同英國知名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所評論的:「『明』(Ming Style)在西方已經成為一個認同率很高的品牌,成為中華文明黃金時代的一個縮寫。」

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

明代自鄭和遠航西洋,他繪製的全球航線圖,啟發了西方的海上探險,這便是全球化的開端。全球化肇端於十四世紀初,隨後葡萄牙、西班牙建立全球海上航路。

直至十六世紀末,耶穌會士來中國傳教。義大利人利瑪竇精通中文,他撰寫許多論文與譯著,向中國知識份子介紹西方文藝復興後的歐洲文化,也將西方的科學教授給中國士人。他帶來的世界地圖不僅成為萬曆皇帝寢室中的屏風,自鳴鐘也讓皇帝愛不釋手。

學者李兆良撰寫《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一書

學者李兆良撰寫《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一書,指出該地圖上有超過千種以上西方人不曉得的中國地名,除非親自走訪該地才能得知。論證《坤輿萬國全圖》實際上是明代人所作,由利瑪竇取方誌重新考訂而成。該地圖讓中國的知識份子開了眼界,萬曆皇帝對它愛不釋手,把它做成屏風放在床頭。

利瑪竇也扮演了中西文化的橋樑角色,他透過書信、回憶錄,以及翻譯中國的經典《四書》、《五經》,使中國的思想文化傳播到歐洲。他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研究中國典籍的西方學者,人們尊奉他為漢學家的始祖。

十七、十八世紀時,中國悠久的歷史、儒家的道德哲學、道家的生活智慧,以及漢語的結構與意義,都進入西方人的視野,成了他們模仿的對象,以及創作靈感的來源。啟蒙主義者對於中國人文精神里沒有上帝,而是以孔子為尊的觀點十分嚮往,影響了十八世紀西方的啟蒙運動。

德國十七世紀的科學天才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在義義大利遊玩時結識了曾派遣到中國的傳教士,對中大陸生了濃厚興趣。他在去世前數個月,完成了一篇討論中國自然神學的文章,他如此評價中國:「中國是一個大國,它在版圖上不次於文明的歐洲,並且在人數上和國家的治理上遠勝於文明的歐洲。中國有極其令人讚佩的道德。」

法國啟蒙思想的領袖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說,中國文化是「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他欣賞中國的政治體制與道德領袖孔子,他認為中國人最深刻瞭解、致力完善的東西是道德和法律。

中國可以作為歐洲的榜樣,孔子更可以作為歐洲的思想導師。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態度影響了英國的自然神論,推動了啟蒙運動的開展。

西學東漸:科學思想的引介

在中國歷史上有二次大規模的西學東漸,即西方學術思想傳播到中國。第一次在明末至清初這段時期。明朝萬曆年間,耶穌會的傳教士陸續從歐洲來到中國,在傳播天主教教義之餘,也引介了許多西方的科學技術和學術思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利瑪竇。

當時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方面。利瑪竇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所輯著的《乾坤體義》,被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者稱為「西學傳入中國之始」,即可見其重要性。

除了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以外,科學家王徵與傳教士鄧玉函共同翻譯了《遠西奇器圖說》,這是一部圖解機械學著作。而徐光啟在改革明朝軍事上的努力,都靠著其弟子孫元化來實踐。孫元化向徐光啟學習數學與西洋的火炮知識。他後來擔任兵部司務,隨著遼東經略孫承宗督理邊務,協助袁崇煥駐守寧遠。

早在近四百年前,像《遠西奇器圖說》這樣專業的機械工程書就已翻譯介紹來華。左圖:義大利原本,1588 年出版。右圖:王徵翻譯編繪,1627 年出版。

學者黃一農認為,西學和西教在明末的影響力,是透過奉教士大夫的人際網路,在知識界傳播開來。

利瑪竇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進入中國主流社會,為士大夫與皇室所接受,除了自身的聰慧和學養外,還要歸功於幾個很有智慧與先見的政府官員,如:幫助他在南京落腳的王弘誨、為他開啟北京大門的祝世祿、把徐光啟介紹給他認識的焦竑,還有在他過世後為他向皇帝請求賜葬於北京的首輔葉向高。

明末傳教士來華的主要目的─傳播天主教,也在利瑪竇科學傳教的策略之下,得到部分中國士大夫的接受。利瑪竇在《天主實義》一書中提出「天儒合一論」,將天主教義與儒學融合,以尋求華夏傳統的認同。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名臣被稱為「聖教三柱石」。

利瑪竇與艾儒略等人能受到中國士人的敬重,是因為他們在還沒影響中國知識份子以前,自己就先華化,並且開始了中西融和的進程。他們的國學涵養與人格,終能被中國士人接受,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漢學東傳:影響日本和朝鮮文化

早在漢唐時期,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政治互動就很頻繁。文學、藝術、宗教等各方面以及貿易往來都很發達,日本還派遣了許多留學僧來華,可說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第一次高潮。

朝鮮與中國山水相連,自古以來兩地互有往來,中韓交流更時常扮演中日交流的橋樑,許多文化都是先傳至朝鮮,再傳到日本。

現在流行的韓劇中,可以看到朝鮮的衣冠文物、禮樂法度,都遵照中國的形制。小孩子一滿八歲,就教他《孝經》、《四書》。朝鮮人透過觀察和記錄,學習中國,改變自己國家的風俗。

左圖為朝鮮官服,右圖則是明朝官服,可見兩國衣冠服制多有相似之處

遭受豐臣秀吉武力侵略的朝鮮宣祖李也曾說道:「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予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這段話看出當時朝鮮對中國的傾慕,和對日本的鄙棄。

明清易代之後,朝鮮因為懷念明朝,除了外交文書,並不使用清朝的年號,還稱清國皇帝為「胡皇」。使者來華的出使記錄,在明朝時命名為《朝天錄》,在清朝時則稱《燕行錄》,一個是說「去天朝出使」,一個是說「去燕京出使」,這兩者大有不同。在明朝滅亡後約莫一百年的時間,整個朝鮮社會都還存在著敬慕明朝、蔑視滿清的意識。

講到明朝時的日本,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倭寇」一詞。當時日本被稱為「倭國」,從十三至十六世紀就有海盜活動於朝鮮及福建一帶。

中日交流最激烈的形式是戰爭,嘉靖、萬曆年間,戚繼光帶領著戚家軍掃平浙江、福建、廣東的倭寇。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萬曆皇帝派出軍隊抗倭援朝,中、日、朝三方更使用多種兵器、船艦,進行了一場軍事交鋒。

此外,僧侶與明朝遺民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也功不可沒,僧侶弘法海外,將黃檗宗傳到日本,也將其他技藝,如茶藝、陶藝、武術等傳至海外。

中國全球化的起點在明朝

「全球化」這個辭彙雖是當代思潮,但其概念與影響在古代已經存在。來自歐洲與日本的白銀影響了中國的經濟與政治,而中國的各種商品進入了歐洲人的日常生活,哲學思想則影響了啟蒙運動,這些事例都證明了晚明中國的開放性。

明朝中國一點兒也不封閉!這幅地圖證明了,區域性的貿易網路當時已透過歐洲的船隊連繫在一起,歐洲船隊來到中國海域貿易後,便完成了全球化的網路。

賽爾登地圖,範圍涵蓋整個東亞與東南亞,顛覆了人們對明朝「封閉保守」的看法,說明了「十七世紀初的中國人也會出國,也會參與海上貿易。

萬曆時代的全球化,以貿易為開端。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曾寫信給萬曆皇帝,希望加強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那時還沒有蘇伊士運河,要寄信到中國必須乘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當時的信使在途中遭遇船難,信件也沉入大西洋。

1978 年,信件被打撈起來,成為了明朝名聲遠播海外的歷史見證。 1986 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訪問中國,將伊麗莎白一世的信件複製品送給了中國代表。相隔三百九十年,這封郵件終於寄到中國了。

萬曆時期,社會上各方面都發生了劇變,樊樹志教授稱之為「晚明大變局」。中國並沒有錯過全球化,中國的商業、工業、知識界都吹進了新的風氣,打開了視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看歷史:小小老鼠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圖)
細說明朝的大太監——王振
闖王李自成打得過明軍,為什麼在面對滿清的騎兵面前不堪一擊呢?
朱元璋後人今何在,全國各地紛紛認祖歸宗為哪般?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