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專訪北大腫瘤醫院武愛文:光靠手術救不了中國的胃腸癌患者

專訪北大腫瘤醫院武愛文:光靠手術救不了中國的胃腸癌患者

專訪北大腫瘤醫院武愛文:光靠手術救不了中國的胃腸癌患者

專訪北大腫瘤醫院武愛文:光靠手術救不了中國的胃腸癌患者

武愛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主任,兼任醫院運營辦公室主任。

?文/李青雲

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三病區,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武愛文主任,雖不是出診的日子,但武愛文表示這一天並不比出診更輕鬆,接下來還要準備兩場手術。

對於醫生而言,這只是眾多繁忙日子中的一天,武愛文說他的生活幾乎是門診和手術兩點一線。

1997年在山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獲學士學位,2002年,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畢業,此後,武愛文便一直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工作。2015年,院里組建胃腸腫瘤中心,武愛文就從一病區轉至三病區,做了病區主任,同時變化的還有他的專業。十餘年的胃癌臨床工作之後,現在又回歸到了他博士所學的專業——腸癌。

▌科研做得好是一所大學臨床醫院的尊嚴所在?

武愛文曾經在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紀念醫院(MSKCC)和日本國立癌中心中央病院訪問交流。他告訴記者,中國的胃腸腫瘤治療水平雖然尚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是近年來發展速度非常快。

「中國的胃腸腫瘤領域近些年在技術水平、研究成果、資源整合等方面的發展都令其他國家非常驚訝!」同時,武愛文也深知中國的胃腸腫瘤在發展上優劣勢,「中國的臨床經驗多,從技術上來講,有一些甚至比國外做的要好,但遺憾的是,我們缺乏總結,拿不出數據來說話,資料庫的建設近些年才開始做。」

據武愛文介紹,在胃腸腫瘤領域,日韓是一個體系,歐美是一個體系。日韓在數據整理方面比較注重,歐美則比較注重創新性研究。這都是中國目前所欠缺的。

「在日本,不僅是縣醫院、地區醫院,還是大城市的醫院,各個醫院的手術技術、治療觀念都是統一的。而歐美在科研上面投入的經費很多,創新體系很強。」武愛文說,這跟整個醫療體系有關係。

「中國的患者太多了,所以分級診療的實行很重要。基層或地方性的醫院,要滿足當地人看病的基本需求,而大醫院在解決疑難雜症的同時,更需要承擔一部分科研、學科建設的功能,尤其是大學醫院。」武愛文認為,做研究的意義相當於「補短板」,每個學科都有一些難點,把這個難點攻克了,才能提高該腫瘤的整體治療水平。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作為大學醫院承擔著研究職能,武愛文認為這正是一所大學醫院的尊嚴所在。就武愛文個人而言,學術成果已讓人難以望其項背,近年來在國家核心期刊已經發表論文論著30餘篇, 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參編論著譯著8部,承擔北京大學循證醫學中心課題、院內科研基金各一項,參加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和省市級科研項目。

▌胃腸腫瘤防治前移迫在眉睫

「胃腸腫瘤的發病率,在全球都很高,尤其是亞洲地區。」武愛文告訴記者,在亞洲地區,胃癌發病主要集中在三個國家———中國、韓國和日本,基本上加起來佔到了全球三分之二。

專訪北大腫瘤醫院武愛文:光靠手術救不了中國的胃腸癌患者

武愛文在講座中發表演講

由於人口眾多,我國胃癌發病的絕對數和相對數都比較多,但跟其他國家的發病情況又有所區別,武愛文介紹,「中國近端胃癌(註:廣義而言近端胃癌包括胃上部1/3的胃癌、賁門癌或食管胃結合部癌。)相對多,在60%左右,歐美國家基本上40%左右,但是日韓在10%左右。」武愛文表示,這些現象的原因尚無定論,需要做細緻的研究。

雖然中日韓都是胃癌的高發區,但是我國的胃癌防治相比韓國、日本差距明顯。日本每年都會進行強制性的胃癌篩查,通過胃鏡篩查能夠早發現早治療,所以日本的胃癌患者中一期病人佔到50%,幾乎可以100%治癒。

韓國也正在推行胃癌篩查計劃,但不是很完善,我國雖然也有一些篩查的計劃,但普及率較低。武愛文對此表示很遺憾:「國家沒有經費支持,大醫院沒有精力,商業醫療機構又存在醫保支付問題,老百姓更是沒有這個意識。換句話來說,上下都有心,但是做缺乏一個很好的組織。」

而近年來,躍居成為我國第二大「腫瘤殺手」的大腸癌,其防治形勢也不容樂觀。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腸癌發病率略低,但增長速度卻比他們快。廣州疾控中心數據顯示,廣州10年間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了50%;30年間,上海大腸癌患病人數也增加了5倍多。

大腸癌是國際上公認可通過人群篩查早期發現,從而降低死亡率的惡性腫瘤之一。武愛文告訴記者,當下民眾接受過便隱血和腸鏡檢查的比例非常低。加上大腸癌隱蔽性強,誤診率較高,患者往往確診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新的理念:「綜合治療」應運而生

當前,單一的治療手段已經不能滿足腫瘤患者治療效果好、承受痛苦小、複發幾率低的要求,於是乎,「綜合治療」的概念應運而生。簡單來說,「綜合治療」是各學科醫生「協同作戰」,針對具體病情實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武愛文也一直倡導綜合治療的理念,「腫瘤的治療,越細分越好,研究出符合每個患者個體的治療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武愛文告訴記者,以前治療胃腸癌只是一個模式,但每個患者的病情不一樣,這樣固定模式的治療對有的患者治療不夠,對有的患者有可能成了過度治療。

專訪北大腫瘤醫院武愛文:光靠手術救不了中國的胃腸癌患者

武愛文在工作中

「而綜合治療可以為病人提供相對更合適、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同時對於醫生來講,能夠促進不同學科的交流。」武愛文把綜合治療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好比盲人摸象,有的摸腿,有的摸身子,把所有人的印象湊在一起,就相對更加整體,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幫助。」

隨著綜合治療在胃腸癌領域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慢慢浮現,「雖然大家都在做綜合治療,但是質量上有很大的差異。各個科的醫生聚在一起,進行多學科的討論,會花費醫生很大的精力,溝通成本比較高,另外有時候患者可能並不理解,覺得太折騰。」武愛文感嘆道。

但肯定也有病人從裡面獲益,武愛文堅定地說。「有一些病人原來的治療費用可能很貴,但通過各科醫生討論,新的治療方案可能會幫他節省一大筆錢。有些患者可能已經被告知沒有希望了,但經過大家研討發現還有一些別的治療方法,至少他是有希望了。」

武愛文告訴記者,目前,在胃腸腫瘤的治療中,大家最關注的有兩點,一是如何提高晚期癌症的治療效果,例如傳統藥物失效了該怎麼辦;二是如何提高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比如直腸癌的保肛問題,患者沒有了肛門其生活質量就會下降很多。

他倡導,給病人的治療方案,要考慮「衛生經濟學」的問題,「病人花那麼多錢做檢查做手術到底值不值得?」另外,弱化手術的選擇,不須癌必手術,而是把它作為綜合治療的一個備選項。

武愛文期盼,未來胃腸腫瘤的治療會朝著手術越簡單、時間越短、花費越低、效果最好、複發率低、術後生活質量更好的道路上走。

對於近年來媒體炒的熱火朝天的手術機器人,武愛文表示「機器人可以代替外科醫生」的說法是誤解,「機器人只是把醫生手的功能變強了,是屬於輔助性的東西,背後實質上還是醫生在控制。」

「但不排除今後出現這兩種情況,一是機器人出現智能化,有識別系統、操作系統,功能越來越強大,可以幫助醫生實現手術當中較難的操作。二是機器會犯錯,因為醫生也會犯錯,所以都是可以預想到的。」武愛文說道。

專訪北大腫瘤醫院武愛文:光靠手術救不了中國的胃腸癌患者

  • 本文為環球網獨家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環球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