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後遭遇的最大恥辱,使者被日本人斬殺,卻不對日本用兵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大明朝,這一年為洪武元年。雖是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朱元璋此時尚未完成一統華夏的大業,因為元順帝帶著殘餘勢力向北逃去,對於建都南京的大明朝,首要任務當然是一舉殲滅前朝勢力,所以才有了後面的數次北伐。
明朝建立之初,並非只有元朝殘餘這一個問題,倭患也不容小覷,在宋朝以前,日本只是中原王朝的一個附屬國,歷代新君上位,都會向日本下達國書,或是賜封,或是命令,日本也都會以臣子的身份欣然接受賞賜、遵守規定。洪武元年,朱元璋還沒有騰出手理會日本,但倭患日益猖狂,於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給日本下達了國書,並派去了使臣。
朱元璋向日本派去使者,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日本向大明稱臣,二是要求日本解決倭患問題,在給日本的國書中,朱元璋態度強硬,寫道:「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如必為寇盜,聯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在國書中,朱元璋威脅說日本要不按照要求做,那大明就派水師征服日本,縛其國王。
收到朱元璋這封帶有威脅性質的國書,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火冒三丈,他不僅完全不害怕大明朝,還一氣之下殺死了明朝來的5個使者,僅留下兩個活口,拘留了三個月才放回,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讓活下來的使者給朱元璋帶了回信,信中寫到:「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有何懼哉!」意思是如果明朝向日本出兵,他們不僅不會害怕,還會奉陪到底。
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不僅拒絕了朱元璋的要求,還斬殺了來使,這簡直是莫大的侮辱,可想而知朱元璋有多氣憤,但他並沒有像國書中說的那樣,要「直抵其國,縛其王」,而是選擇了忍,以至於一年後再次向日本遞交國書,措辭用語竟然帶有請求的色彩,大意是:「倭寇來犯不是貴國王本意,而是盜賊所為,如果你們能夠革心順命、共享太平,那豈不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朱元璋這是要加大對日本的安撫,懷良親王收到這樣的國書,雖然沒有答應做明朝的附屬國,但同意派使者前往大明獻馬和方物,並且送還在大明明州、台州等地截虜的七十多個男女。此後十餘年,日本一直沒有再向大明來朝,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再次向日本派去使者、下達國書,日本這次沒有斬殺明朝使者,只是回了一封無關痛癢的信,經過三個來回,朱元璋真正認清了日本的面目,果斷下令世代斷絕與日本的往來。
雖然數次威脅日本,說是要把強大的明朝海軍搬過去,但朱元璋一直沒有付諸實際行動,哪怕日本人完全不給他面子,甚至遭到屈辱,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只能動動嘴皮子,而不敢真的向日本用兵呢,是明朝海軍實力不夠嗎?非也,主要原因還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訓。
1279年,陸秀夫懷抱南宋小皇帝在崖山跳海,南宋宣布滅亡,而日本一直將自己視為南宋的附屬國,自然不會承認元朝的統治地位,正因為此,元太祖忽必烈曾經兩次派遣大軍遠征日本,第一次是至元十年(1274年,此時南宋還沒滅亡),第二次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結果元軍兩次都遭遇慘敗,損失了上千艘戰船、數十萬軍隊。
之所以不出兵日本,不是因為朱元璋不敢,而是覺得沒必要,因為日本遠在千里之外,出兵必是勞民傷財,而且日本又不富裕、資源匱乏,就算戰勝它也沒什麼好處,所以朱元璋對寧願選擇承受這種恥辱,為了防止後人不能容忍,朱元璋還把日本列為「不征諸夷」,並寫入《祖訓》,讓後人遵照執行。
※鄭和下西洋帶回一動物,被當作成神獸「麒麟」,如今動物園裡常見
※鄭和下西洋帶回一動物,被當作成神獸「麒麟」,現在動物園裡常見
※鄭和下西洋的背後,其實另有高人相助,此人同樣也是一位太監
※朱元璋被迫投身義軍,卻因為一身和尚打扮,差點被當成姦細殺死
※朱元璋被稱「得位最正」,他卻對此很介意,一心想攀附個名人祖先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