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艾灸溫通之灸效多端,通為機(三):發汗、散寒、活血、消瘀、止痛

艾灸溫通之灸效多端,通為機(三):發汗、散寒、活血、消瘀、止痛

艾灸溫通之灸效多端,通為機(三):發汗、散寒、活血、消瘀、止痛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灸效多端,通為機

隨著灸法應用範圍的不斷拓展,對於艾灸治療效應的認識也在逐步積累和加深。

艾灸溫通之灸效多端,通為機(三):發汗、散寒、活血、消瘀、止痛

艾灸


艾灸的主要治療效應有

①發汗。

如「諸陽為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②溫中散寒。

如「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素問·異法方宜論》)。

③瀉熱。

如「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素問·骨空論》)。

④瀉毒散結。

如「夫瘡瘍之症,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毒氣自然隨火而散」

艾灸溫通之灸效多端,通為機(三):發汗、散寒、活血、消瘀、止痛

⑤止痛

如「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素問·舉痛論》)。

此外,還有疏風、活血、消瘀、利水、消腫、補虛等治療效應。

艾灸的治療效應包括多個方面,概括起來即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體現了「溫通」的作用和特點。

其中,借灸火的熱力作用於特定的腧穴或部位,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作用是關鍵。故《內經》有「火氣已通,血脈乃行」(《靈樞·刺節真邪》)的論述。

艾灸溫通之灸效多端,通為機(三):發汗、散寒、活血、消瘀、止痛

關於艾灸溫通作用,古代醫家有相關論述。如張仲景有「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傷寒論》292條),少陰病脈不至,可用灸法以溫通陽氣而復脈。羅天益《衛生寶鑒·卷八·中風灸法》有「凡治風莫若續命湯,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須火艾為良」,艾灸對於中風患者疏通血脈是關鍵性的治療。故《神灸經綸·卷一·說原》有「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即艾灸可宣通氣血,防病治病,凡凝澀不通之證皆可灸。

由此可知,灸法可借艾火之熱,使氣血運行通暢,正氣得復,邪氣得去,而溫通作用是關鍵。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說 的精彩文章:

身邊12種常見中草藥,鴨舌草、黃花菜、一串紅等中藥的功能與主治
名老中醫治療痹證(六):黃芪、當歸,治風理血,化源滋生
中醫治療失眠中藥葯對(九):養心安神葯對,夜交藤-合歡皮
名老中醫治療痹證(五):白芥子、制南星,化瘀通絡,去瘀定痛
身邊16種常見中草藥,蒼耳子、野薄荷、燈籠草等中藥的功能與主治

TAG:神黃中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