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計劃」預計年底出台,投資規模比肩美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日前向第一財經獨家透露:中國「腦計劃」(腦科學研究計劃)計劃今年年底推出。
中國「腦計劃」經過三年多醞釀,已經作為重大科技項目被列入「十三五」規劃。早在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初步共識。所謂「一體」,就是以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認識腦)為主體和核心;「兩翼」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及通過計算和系統模擬推進人工智慧的研究。
蒲慕明表示,中國「腦計劃」的投資規模將與美國「腦計劃」相當,但具體細節尚未敲定,中國政府將會投入巨資,民營資本也有望參與,「等計划出台就好了,研發成果的推進和轉化也會加速。」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發現,美國與歐盟的「腦計劃」投資總規模預期分別為60億美元和10億歐元(約合12億美元),期限則都長達10年。
業內人士表示,「腦計劃」的推出,不僅能幫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阿爾茨海默綜合征、抑鬱等疾病的病因,對於中國人工智慧(AI)的發展也有極大好處。
能治病也能助推AI發展
蒲慕明9月16日晚參加復旦大學舉辦的中國科技盛宴——「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間隙對第一財經記者做出了上述表態。他說,過去多年來,中國腦科學領域的研究雖然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這一領域的成果進展緩慢,「不過腦計劃馬上就要正式出台了,計劃今年年底。」
「中國腦計劃」的推出眾望所歸。歐美2013年就已全面啟動面向未來的腦科學研究計劃。中國則於2014年年底將「腦計劃」項目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意味著人類在揭示大腦奧秘的征程正在跨越溝壑。
上個月,蒲慕明、郭愛克等院士在中科院院刊上發表專題文章,對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進行闡述:「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是當前國際重要科技前沿,其對人類健康和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及新型信息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是國際科技界必爭的重要戰略領域。『中國腦計劃』將使我國未來15年在該領域處於國際前沿地位。」
文章稱,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二者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發展是近年來國際科學界湧現的新趨勢。腦科學研究對大腦認知神經原理的認識,提升了人類對自身的理解和腦重大疾病的診治水平,也為發展類腦計算系統和器件、突破傳統計算機架構的束縛提供了重要依據。
文章還提到,腦疾病是我國乃至全球人口健康領域正面臨的重大挑戰。全球有近10億腦疾病患者,每年約帶來經濟負擔1萬億美元。目前,絕大部分腦疾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里院士今年早些時候接受採訪時表示:「腦科學研究成果以及腦科學未來的應用,如今已引起科學界乃至大眾的廣泛關注。唯有對大腦的運作機制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推動各個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
楊雄里指出,中國腦科學目前的研究,要麼是微觀層面專註於單個神經細胞或少數細胞組成神經環路,要麼是宏觀層面應用活體成像技術,對一大群細胞進行總體活動分析,「對在宏觀與微觀層面之間的介觀層面的認識,還十分匱乏。」
目前,人類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研究深入到了細胞和分子水平,對神經信號的發生和傳遞的規律,以及與此有緊密關聯的離子通道的結構、功能及運轉方式,已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對困擾人們已久的若干大腦及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也有了相當的知識積累。
不過,科學家對於包括阿爾茨海默綜合征、帕金森、精神分裂、抑鬱、藥物成癮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等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的形成等仍沒有清晰的認識。科學家希望基於「人腦地圖」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對上述疾病做出早期診斷,並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腦計劃的推出,對於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好處。可以預期的是,腦科學與信息科學、計算科學及其他工程科學之間的聯繫會更加緊密,彼此間的互動將會更為活躍。
在中科院和墨子沙龍上個月聯合舉辦的探索者大會上,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員郭愛克院士表示:「藉助腦功能聯接圖譜,有助於人類了解完美的大腦。」
中科院在2012年啟動了腦功能聯結圖譜項目,研究各個層次下腦的神經環路、神經網路和神經聯結圖譜,有助於人們了解大腦工作的機理,為類腦智能或者人工智慧帶來啟發。
參與「腦計劃」籌備工作的,除了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還有中國的各大高校,如北大、復旦和浙大。
去年為美國腦科學計劃捐款1億美元的盛大創始人、中國前首富陳天橋在今年早些時候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稱,已經與上述院校展開接洽,參與中國腦計劃。他表示:「中國腦計劃是能夠讓民營資本參與其中的項目。我們希望自己貢獻的不僅僅是資本,更多的是智慧。」
歐美佔得先機
2013年以來,美國與歐盟均啟動了面向未來的「腦計劃」,以期佔得先機。
美國的「腦計劃」致力於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描繪人腦活動圖譜,以探索大腦工作機制;歐盟的「腦計劃」則希望藉助信息與通訊技術(ICT),構建系統生成、分析、整合、模擬數據的研究平台,從而推動人腦科學研究加速發展。
美國「腦計劃」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牽頭,其下屬十餘個研究機構參與了計劃。2013年9月,NIH腦計劃工作組提出了2014財年的包括統計大腦細胞類型、創建大腦結構圖譜、開發大規模神經網路記錄技術等在內的9個資助領域。統計數據顯示,到了2016財年,NIH向腦計劃項目的投資高達1.35億美元。
本月,根據美國參議院通過的2018財年(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預算的新版草案,將延續前兩年每年增加20億美元的慣例,增幅是眾議院版本的兩倍,達到6%。在新版草案中,阿爾茨海默綜合征的研發經費增幅最大,達到30%,比去年增加了4億多美元;腦科學的研發投入加大了,繪製人腦活動圖譜的人腦計劃增資1.4億美元,2018財年總共將投入4億美元;精準醫療研究經費增加6000萬美元。
中科院上海神經所黨委副書記王佐仁曾援引北大生科院饒毅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國家每年投入神經科學研究的資金是50億美元,中國是2億美元,只有美國的4%。王佐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還沒算美國私人基金投給科研的錢,如果加上,差距更大。」
歐盟「腦計劃」有百餘所歐洲院校和研究中心參與,項目為期10年,歐盟委員會和參與國將提供近12億歐元經費。計劃分為三個重要階段,分別是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的「快速啟動」階段,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的「運作階段」,以及最後3年的「穩定階段」。在快速啟動階段中,已如期完成了6個信息與通信技術研究平台的搭建工作,使各國科學家能夠對大腦研究數據進行共享、編譯和模擬。
去年9月,歐盟宣布為腦計劃增資近1億歐元。歐盟委員會在《人腦計劃報告》中指出,腦科學研究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探明人腦運作機制將有助於開發新的腦部疾病治療手段,並建立革命性的信息與通訊技術。報告認為,當前腦研究的主要障礙是數據片段化,因此迫切需要通過信息與通訊技術來整合數據,將此前分散的研究進行融合,為深入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提供全新的視角,並為科學家提供新的研究服務平台。
※世界上唯一嘴向旁邊彎的小鳥,總有想把它掰直的衝動
※抑鬱症畫家一心尋死,走過這條「死亡之路」,卻抱怨「少活了10年」
※大便不暢,喝蜂蜜、吃香蕉管用嗎?
TAG:中科院之聲 |